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
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的长子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阿拉伯语:محمد بن تغلق;拉丁化:Muhammad bin Tughluq,约1300年-1351年3月20日)在1325年至1351年间是德里苏丹国图格鲁克王朝突厥族苏丹,他是图格鲁克王朝创建者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Ghiyath Din Tughluq)的长子。吉亚斯丁·图格鲁克曾经派遣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到德干高原参与对卡卡提亚王朝帝王普拉塔帕鲁德拉(Prataparudra)的战争,其时卡卡提亚王朝的都城是瓦朗加尔。他的父亲在1325年逝世后,穆罕默德便继承了皇位
图格鲁克的统治
早在穆罕默德继位之前,他的父亲吉亚斯丁就已通过军功等手段上位,从内部蛀空原先的德里苏丹统治阶层。加之对恒河三角洲、坎贝半岛和西南海岸的成功征服,足以让后来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之王。
在他刚刚登位的1325年,就着手整顿陈旧的经济系统,向所有省份都派出了税务评估团队,以便掌握治下领域的极限财力。由于千年以来的不断沉淀,当时的印度基层社会被种类繁多的各等级封建领所覆盖。这些土地的所有者中不乏突厥化军官、投诚的印度教领主,以及父亲留给穆罕默德的直属征服成果。若不从中搜刮出更多民脂民膏,则任何大刀阔斧的决策都难以被有效执行。
穆罕默德也继续坚守自己所信奉的伊斯兰本位主义,意在压制数量更为庞大的印度教群体。例如对圣城卡瑙季/曲女城的屠杀,就是最骇人听闻的一次整顿行动。当然,任何从中亚南下的征服者都不可能将自己与印度社会完全隔绝。由于伊斯兰教义允许穆斯林们保护其他有经人,所以能给统治者送去大笔不菲的信仰税。德里苏丹的前几位君主,就利用这个理论缺口,维持着相当比重的个人收入。只是在心气颇高的年轻君主看来,这样行事也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许多原籍中亚的穆斯林军事贵族,会在短时间内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但完全依靠武力建国的德里苏丹,从根本上要仰仗这个有限的团体维持特殊地位。所以,如何防止小集团内部的氛围堕落,就被看做是异常重要的工作。
图格鲁克王朝在苏丹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时期达到鼎盛。他在位其间发动了4次南征﹐并占领了差不多整个南印度地区。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决意要将苏丹国扩展至新近征服的印度南部,为了巩固印度南部的控制权,他于1327年将首都由德里迁至德干高原以南700英里的德瓦吉里(Devagiri),改称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那里曾是多个印度本土政权的核心,也是南印度与北方商路的必要中转站。而且还距离印度洋海岸不远,可以让苏丹的宫廷更好地享受贸易和农业税收。但更要紧的考量,是将居于核心的突厥化军政队伍迁出原地,将他们与盘根错节的老关系网隔绝。由于道拉塔巴德一直是位于山丘上的堡垒,周围根本没有德里那样的巨大市场和民居社区,自然很适合来扮演新的特殊都城角色。
为此,苏丹不仅要为自己的部属和家眷提供搬迁费用,还要斥巨资在两地间兴修王家大道。随后又发现仅有道路还不足以吸引人流,便继续投资驿站和邮政系统,确保南迁后的自己不会对北方失去控制。当然,相当部分的民众也被要求随都城南下,并会获得君主本人给予的路费补助。但微薄的津贴根本无法负担起大部分花销,让许多身体虚弱者在半途中就倒毙在路边。又由于迁都计划刚好在夏季执行,道拉塔巴德不完善的供水导致许多人死亡。更加讽刺的是,被穆罕默德要求搬家的往往是穆斯林群体。他们的商业专家、手工业熟练工、服务业能手和军队家眷身份被尤其看重,结果却在折腾中损失最大。反倒是不受待见的印度教群体,被继续留在原来的德里城区。哪怕失去了繁荣大市场或贸易中心地位,他们还是让那里不至于陷入死寂。
1329年,穆罕默德正式携整个宫廷完成迁都大业,却并没有因此就将国家的重心彻底南移。因为北方的旁遮普还是重要产粮区,印度河恒河流域的成熟定居带也不能轻易放弃。乃至开伯尔山口以北的中亚,都是商团和新募士兵的主要源泉。何况在13-14世纪之交,德里苏丹国本身还曾多次遭遇蒙古入侵,而始作俑者还依然在兴都库什山的另一头存在。
后来,首都又迁回到德里,大批民众在两次迁都的过程当中死亡,德里很长一段时间如同鬼城。著名旅行作者伊本·巴图塔写道:“我在踏进德里时,仿佛进入了沙漠。”
穆罕默德曾经准备同时将进入衰退期的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消灭。他从遥远的河中请来大批地方贵族,以经济资助为条件去换得对方臣服或配合。同时也计划召集一支数量达370000人的远征军,并为庞大的动员提前预支了整年费用。但大部分突厥化贵族都不赞同此举,印度教王公则更不乐于为敌视自己的暴君买单。最后闹得全军都状态欠佳,在被迫解散前的1年里都没能形成战斗力,也让苏丹的宏伟计划打了水漂。那些已经花出去的钱,自然是难以追回。
在1333年,穆罕默德又一次抛出自己的独立思考成果。他召集10000人的精锐部队,宣布要率领他们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目标是尚处蒙元统治下的中国。但全军刚刚抵达当代喜马偕尔邦境内的库尔卢,就在天灾人祸中损失惨重。虽然预想中的前进路线有河流与贸易路线支撑,但长期据守当地的印度教卡托克山民却不愿让出通道。他们在山麓间不断设置路障和伏击圈,让习惯骑兵作战而熟悉现场的入侵者苦不堪言。尤其当德里苏丹国的军队推进至高海拔山区,纷纷因高原反应而变得嗜睡和有气无力,险些在这片穷乡僻壤中全军覆没。
从1334年开始,这位苏丹的多年折腾恶果逐步浮出水面。许多先前遭武力强制压服的地区,纷纷因不堪忍受暴政而掀起叛乱。首先是绝对距离最远的孟加拉,然后是次大陆西北的拉其普特。即便在看似最为柔弱的南方,也有大联盟性质的毗奢耶那伽罗帝国出现。默罕默德心痛的发现,德里苏丹国的军队已不堪重负,募兵所需的资金也很难凑齐。自己只能灰溜溜的离开新都道拉塔巴德,再次让价格不菲的宫殿、社区和道路投资都打了水漂。几位原本镇守中印度的地方大员,也接着君主的还都德里而纷纷自立。于是,穆罕默德生涯末期的领地范围,就比自己接过权力时要缩水50%。
古吉拉特的战争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野心勃勃,计划远征周边国家。他开始累积财富筹划战争,他透过肯帕德(Khambhat)的港口将财帛由德瓦吉里运送到德里。当时,海盗莫哈达吉·戈希尔(Mokhadaji Gohil)统治邻近的高哈和皮里阿姆贝(今巴夫那加尔)。他在1347年得悉德里苏丹国会通过肯帕德转移财帛,他的舰队袭取了港口并劫掠了船货,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派遣军队以挫败莫哈达吉·戈希尔,德里苏丹国军队在策略上希望镇守皮里阿姆贝,但他们的海战经验不及海盗,他们被轻易击败。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亲自在高哈建立据点,决意要杀死莫哈达吉·戈希尔。在他亲征的首数个月里都未能占领皮里阿姆贝,他于是计谋诱使莫哈达吉·戈希尔登陆,然后在陆上战消灭他。他向肯帕德的一位商人承诺给予商贸利益,让他去说服莫哈达吉·戈希尔上岸。商人来到皮里阿姆贝激昂地向莫哈达吉·戈希尔表示当地人受苏丹的军队压迫,希望莫哈达吉·戈希尔能够来帮助他们。莫哈达吉·戈希尔不虞有诈,结果被擒,并在高哈附近被斩首。
铸币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以喜好铸币见称,他利用铸币来纪念自己和他的事迹,他所生产的金币超越了前度君王,他发行了许多面值微不足道的钱币。
他从印度南部搜掠了许多黄金,增加了钱币的分量,金第纳尔由172格令增加到202格令。他推行了一种银币,但在七年后由于不受欢迎和缺乏认受性而被废除。
他的钱币反映出他坚定的宗教热忱,钱币上有“真主的战士”、“四大哈里发的忠实支持者”等题字。他的大部分钱币都铸有清真言。在德里和道拉塔巴德所铸的钱币用以纪念其父亲,在拉克瑙提(Lakhnauti)、苏丹普尔(Sultanpur)、蒂鲁特(Tirhut)等地均有铸币厂。至现代已知的钱币品种超过30种。
当中最独特的一种钱币是“强制流通货币”,从1330年开始铸造,以谋求高额铸币税来填充空虚的国库。这种货币有两个版本,分别在德里和道拉塔巴德发行。货币跟从两个标准,可能是分别要合乎先前存在在北部和南部的标准。这是印度史上第一种代币,仿照了中国的钱币,使用黄铜铸造,以国库当中的金银为储备。
他在货币上刻有“遵从苏丹者,善者”以诱使民众支持新币,刻字甚至呈现那格利字体,但由于采用合金铸币,钱币会变坏,只有很少的人民用他们的金银币来换取新币。而且铜币容易被仿制,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最终于1333年放弃铸币,以牛只和黄金赎回货币。推行新币失败后,据说堆积如山的铜币仍堆放在皇室机关附近长达数年。
帝国崩塌
1351年,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在前往塔塔(Thatta)途中逝世,他得以亲眼看着帝国衰落。在他的晚年统治期间,德干高原纷纷建立了一些新的王朝,如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赫/阿拉-乌德-丁一世苏丹(Ala-Din Bahman)建立的巴赫曼尼苏丹国
宗教包容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相对宽容,容许印度教耆那教徒居住在德里,这政策被他的甥侄菲鲁兹沙·图格鲁克(Firuz Shah Tughluq)颠倒。
流行文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08:01
目录
概述
图格鲁克的统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