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秦德君(1905年8月15日—1999年1月12日),女,彝族,重庆市忠县人。她1919年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学习,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安市妇女协会主席、西安市党部常委兼妇女部长。1927年后,由于复杂历史原因秦德君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之后,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司令部参议官、第7战区司令部参议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秦德君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地从事抗日民主活动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任教育部参事。秦德君还是第二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生平
1905年8月中秋之夜,秦德君出生在四川省下川东扬子江畔忠州城内。其远祖和明末抗清英雄秦良玉同族,秦良玉保明反清到底,老死家园,清皇室却“不咎既往”,予以表彰奖励,企望秦氏后代为其效劳。
秦德君父亲薄有田产,却经营无方,到其出生时,家庭已开始破落。母亲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面容姣好,被祖母倚仗权势胁迫到秦家为儿媳,实际作为她的仆役使唤。
1918年,秦德君13岁时,正在万县警备队任职的二哥秦仲文把其带到万县上了半年女子初级师范。暑假考取官费(那时四川每县招两名官费生),秦德君便独个儿千里跋涉,去成都四川省立女子实业学校上学。
1919年,秦德君在成都参加“五四运动”,秦德君也拿起笔,奋力批判旧社会,呼呼男女平等。在《学生潮》上,写过一篇《我的黑暗家庭》,《国民公报》和《川报》上登载过以“秦文骏”为笔名写的《要求女子参政》。此外,秦德君也成为四川第一个剪发的女子。当时正是北京大学开女禁,招收女学生的时候,秦德君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要求进北京大学。蔡元培回信说:“女子实业学校学生,恐怕未必合格。”不料这封信被学校当局查获,借机将秦德君开除。
1920年初,秦德君与同学共三人从成都到重庆,由吴玉章安排住在《新蜀报》创始人陈愚生家中。在即将赴北京寻找李大钊,请他帮助联系去俄国的前一晚,秦德君被《新蜀报》编辑穆济波强奸。5月到北平后,秦德君跟随陈愚生,在陶然亭租住两间厢房,为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人的革命活动做掩护任务。同年,迫于生计,同穆继波同居。穆继波在北京一所中学教书,秦德君租住在景山附近的房子,但两人关系恶化。后期,秦德君随李大钊到上海工作。
1922年,秦德君任上海平民女学校工作部部长。7月,随李大钊等人到杭州参加少年中国学会杭州大会。同年,在邓中夏等人的帮助下,考入东南大学教育系体育科。
1923年春,秦德君加入中国共产党,邓中夏主持入党仪式。
1925年“五卅运动”后,为保护秦德君等人免遭军阀迫害,组织决定派其到陕西省立女子模范中学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担任体育教员,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做党的秘密工作。
1927年春,秦德君负责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下辖的女子宣传队的工作。此外,还担任西安市妇女协进会主席,负责妇女工作并兼任陕西省立女子模范学校校长。大革命失败后,秦德君同党失联,辗转奔赴上海,改名“徐舫”。
1928年7月初,在陈望道的帮助下,秦德君同茅盾离开上海赴日本求学。1930年4月,回到上海。秋季,秦德君回到四川。1931年春,秦德君被刘湘任命为第二十一军司令部参议官。1934年10月10日,秦德君同刘湘的参谋长王心卫结婚。四年后,王心卫病死。
1938年初,在董必武的建议下,秦德君在重庆帮助郭春涛组织“东方文化协会”,不久,二人结婚。
1945年10月,秦德君担任“三民主义同志联谊会”中央常务监察。
解放战争时期,秦德君在上海从事国民党军队策反工作,不幸被捕,遭受严刑拷打仍未屈服。1949年5月,秦德君被国民党法庭判处死刑,但随着上海解放,秦德君幸免于难。
1949年8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期间,秦德君被宣布为叛徒,在国民党监狱中有出卖组织的行为。1950年,组织对秦德君做出“没有出卖组织”的正式结论,安排其在教育部工作,并在第二届到第七届政协中,一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秦德君申请恢复党籍,未果。
1959年,秦德君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秦德君遭受迫害并被关入秦城监狱,直到1976年才出狱。
1999年1月12日,秦德君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人物事迹
襄助茅盾创作《虹》
1928年7月,秦德君与茅盾一起乘船东渡日本。当时秦化名王芳,茅盾化名方保宗,两人志趣相投,相爱结合,在日本京都共同生活了近两年时间。居日期间,秦德君向茅盾介绍了其好友胡兰畦的曲折人生道路。胡早年入黄埔军校,组织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去过德、法、英和苏联,见过蔡特金高尔基,还坐过希特勒的女牢。胡兰畦颇有传奇色彩的史实激起了茅盾的创作激情。茅盾以胡兰畦为生活原型,塑造了女主人公梅行素的人物形象。1929年4月,茅盾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在写作过程中,秦、茅两人通力合作,于当年7月搁笔,只完成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虹》1~3章刊登于《小说月报》第26卷上,作者署名为M·D。全书于1930年3月由上海开明书店首次出版。
奄奄一息进医院 病房里迎曙光
1949年5月17日,化名胡亚平的秦德君化妆成一个贵妇人。她准备于当天下午4点半前,从福履里路(今建国西路)的息村,到拉都路(今襄阳南路)102号,联系镇守吴淞要塞的国民40艘炮艇海军人员起义的事情。秦德君刚走上马路,潜伏等候的特务一哄而上,两支枪分别对准她的胸膛和太阳穴,把她押送到福州路上海警察局。
一群恶魔气急败坏,用毛巾塞进秦的嘴巴,又蒙住她的双眼,捆住她的手脚,再剥去外衣,乱拳像雨点般打来。他们又叫来一个高个子的女人,对秦进行全身检查。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他们又一次进行摧残,把秦德君赤身仰面绑在长板凳上,塞住嘴巴,一个人压住她肋骨,用铁钉钉她脚后跟,铁夹钳她手指。接着,他们又把秦德君绑住悬空吊起,用木棍、皮鞭抽打。秦德君浑身伤痕,两条大腿肿得像一对高脚灯笼,但始终不吐半点机密。
5月22日,一辆急救车发出了悠长的悲鸣,从福州路上海市警察局驰进长阳路上的警察医院。随车的担架上躺着一个血肉模糊、奄奄一息的女犯。“这是一个要犯,你们四天以内必须送回活人!”一个头目吩咐完毕,随急救车一溜似的走了。
5月25日,天空泛起了鱼肚白,这是秦德君来到上海警察医院的第四天,上午8时,院方照惯例为病房送来了霉米掺杂砂石、糠壳、稗子的“八宝稀饭”和夹泥土的雪里蕻咸菜。午饭时分,黄豆芽菜里多飘上几滴油花,厨房的老司务破例亲自上楼收碗。他热情地走到病床边,先后把秦德君、丁德华的床铺搬到墙角边上,以防他们中流弹,他还说外面乱得很,苏州河以北到提篮桥一带正在进行巷战。秦德君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神兵果然从天而降了吗?正当秦德君和丁德华惊喜交集的时候,那个送开水的工人悄悄地说:“今天清晨4点,上海市区解放了!警察总局已被解放军接收。但是还有一股从吴淞退下来的败兵冲进了医院,院长命令不准败兵上5楼,他们还不知道这5层楼上还有你们两个‘政治犯’呢!”
女护士也进来了,一改以往对政治犯凶恶的样子,自动地把秦德君原来的衣服送了回来。还很和气地说:“警察总局有电话来,很快有人来接你们回去。”秦德君点点头。两天来,窗外枪声不断,一直到26日晚上,才完全平静下来。27日上午10时左右,一群医护人员进来,高声呼喊:“提篮桥(监狱)上午9点宣布解放!”秦德君激动地从床上坐了起来,“我们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翌日,金色的阳光射进了特别的牢房,前来迎接秦德君的同志来到了警察医院。首先进来的是四川老乡、陈毅同志的好友胡兰畦和人称黄花岗第73“烈士”的徐鹤轩。胡兰畦与秦德君紧紧拥抱,泪水交融。胡兰畦激动地对秦德君说:“我们原听说你已经被特务打死了,又听说你被活埋,还听说被枪毙了,我们正准备来寻找你的尸首呢……”身旁一位同志还插上一句:“要不是解放军进兵神速,你可真正成了20万美金的牺牲品!”胡兰畦把秦德君背在背上,欢天喜地走出“牢门”,随后被送到一位医生家中养伤。
家庭成员
父亲秦家程(字湘云)是清朝末榜进士秦家穆(字少伯)的亲兄弟,人称“二进士”。
秦德君兄妹六人,大哥秦希文、二哥秦仲文。
秦希文早年留学日本,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员,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把他抓去枪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
秦仲文本是成都高等学校毕业的。1919年投笔从戎,考进川北第五师何光烈所创办的“军官教育团”。后升至团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川北双江镇领导兵变,成立四川工农红军独立第一旅,为何光烈所忌恨,要杀他,他就率领他的一个旅开到重庆走马岗。失败后,他回忠县城养病。1935年被刘湘刘文辉等人设计杀害。其有四女二子。长女秦良士配周成大(周雨寰),三女秦齐士配向怀聘,均为国民党高级将领,解放前夕远去台湾,长子瑞士亦随同去台。二女志士,配黄士勋,为国民党起义将领,四女秀士配中共党员、教育工作者徐林;幼子杰士,为陕西省建二公司工程师。
女儿秋燕(秦燕士)、秋姮,女婿何维凌。
亲友回忆
周康富:
1983年—1985年间,我在调查落实忠县地下党有关情况时,先后3次进京,找有关老领导、老前辈了解史料,查证事实。记得第一次是在1983年底,一个寒冷的日子,我们来到北京木樨地高大的楼房群,几经打听,找到了秦德君前辈的寓所门房。我们说明来意后,门房的同志一个电话打到了秦老家里。秦老听说是家乡来客,即回答“传上来”。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叩响秦老家的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开门出来迎接。她那热情兴奋、笑容可鞠的神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紧张的情绪随之消除。亲人相聚,无话不谈,可她询问最多的是家乡的变化、忠县的建设,言语中透示出她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她对我们所提的问题一一作答,为忠县一些党史人物和地下党活动情况,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后来我们请求她为忠县党史资料丛书《忠州风云》扉页题词,她谦虚地说:“我对家乡贡献太少,我能说些什么呢。既然家乡的同志要我写,我就只有从命了。”于是她欣然写下“接过前人的火炬,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而奋斗”几个铿锵有力的大字。当时,她虽已年近80高龄,但像仍有使不完的劲,仍要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以后我们又还会面过一次,也都是令人难忘。而今,这位三峡奇女、家乡前辈仙逝了,我怀着无限深情恸悼,并向她表示:您的教诲我将永志不忘。我虽年近古稀,但也要像您一样人老心红,晚霞生辉,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再作贡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12:5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