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一体化指的是融合了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各个发展要素之间相互融合渗透的一种过程及态势,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如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经济化、经济科技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技术经济一体化等等。
内涵
(1)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驱动力是社会的需求
任何时代和社会要想存在,其首要的前提就是要进行
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物质的需求乃是人类社会中的首要需求。需求和需求的满足之间往往是具有矛盾性的,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及发展正是由这个矛盾来推动的,人们要想获得得以让自身生存及发展的物质需求,就要先有实现这些需求的工具及手段。因此,社会的需求就给科技经济一体化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让其推动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说,社会的需求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驱动力。
恩格斯也认为,科学的产生及发展都是由社会的生产来决定的,社会中一旦出现了对于技术的需求,这种需求往往会比十所大学更能让科学向前迈进。
资本主义的
生产方式在其产生之前,为了让统治阶层和
劳动者对于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技术和生产之间是密切相连的,当资本主义不断的发展,从
自由竞争发展到
垄断竞争的时候,为了使自身在竞争中得到最大程度的
剩余价值,资本家们都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态度对科学及技术进行更多的投入和关注。这种强烈的需求,致使科学及技术由原来的被生产决定转变到推动生产前进,也致使当今社会高科技产业出现了发展迅猛的态势。
(2)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发展经济
贯穿在人类的生存及发展过程中,经济的生产是一直贯穿其始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经济的生产也是科学及技术获得发展的重要媒介及载体。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有符合并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科学以及技术才可以发挥自身的功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如果科学及技术与经济的生产脱钩的话,那么它只能成为无法实现任何
经济效益的抽象知识。人类从其产生直到现在,其牢固而明确目标就是要让经济得到发展。当然,对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强调,并不是要忽略科学和技术的价值及意义。实际上,如果我们要想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借助于更高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及工具。我国所提出的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就是把经济的发展作为中心,依据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确定相应的科技发展项目及目标。对于科学、技术及经济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我们要始终坚持以
经济发展这个基点,在此基础上,抛弃按部就班的发展策略,实现
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比如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就是非常鲜明的一个例子。
(3)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对科学及技术的突破创新
科学是人类对于自然规律在理论上的认知及把握。
科学理论上如果有了突破,自然就会给人们认知带来突破,以便让人们能动的运用自然规律,充分挖掘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技术是连接科学及经济之间的枢纽中介,通过科学而产生的技术会给社会带来更强的实践效应。科学理论只有实现了自身的突破,才可以推动技术上的创新,进而才能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必然规律,科学革命带来了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促成了
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
企业,他们的兴衰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取决于自身的科学突破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把19世纪的富裕国家和现今的富裕国家进行对比,比照后可以发现,那些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以及后来居上的国家,都是源自于其极富成效的
科技创新,那些仅仅依靠自身地理物质资源的国家,因为对于科技创新关注不多,导致了其地位的落后。美国的王安电脑公司曾经盛极一时,但由于在计算机转型的创新方面步伐迟缓了一些,就导致了它败北的命运。
(4)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保障是良好的外部环境
无论是科学、技术、经济还是其一体化,都是有着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的,但是,它们同样是时代历史的产物,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们都是无法摆脱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和束缚的,都要受到其所在时代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的环境良好的话,它会让科技经济一体化加速其进程,反之则会阻碍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漫长的中世纪中,科学沦为了神学的奴婢,更是远离了经济及技术,在中国漫长的
封建社会中,科学的发展速度也是及其缓慢的,虽然中国有四大发明,但这些发明并没有立刻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本这个国家,注重科技的创新,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成为了跃居世界前的经济强国。这些都说明了,外部环境对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制约因素
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科技、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提出并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一大批
科技成果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相互影响和交汇互融,科技经济一体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其主要表现是:高新技术成果大批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隆起带;科技成果向经济领域全方位渗透,推动
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全面提高;经济发展为科技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初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经济、科技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建立;科技人才队伍壮大,人力素质和科技技能全面提高,为科技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智力条件。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
科技体制改革滞后,成为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体制、企业微观体制改革都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与之相比,科技体制改革尽管也有一些进展,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市场化进程还不快。比如在全国各类科研院所中,较多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制构架,没有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竞争特点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对高科技人员的管理体制、使用方式比较落后,影响着高
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体制和运作机制还没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形成和运作起来;作为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重要基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体制模式也没有完全成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
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够,制约着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近年来,我国研制开发新技术、新成果不少,但由于科研、生产部门的条块分割,中间试验环节薄弱,中试基地建设不够,科研市场及其中介组织不配套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没有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即使已经转化的其过程也较长,使一些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发挥不出潜在的效益。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中,约有一半未能得到转化,即使已经得到转化的成果仍有相当一批转化程度、层次比较低。同时,科技投入产出效益比较低,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科技市场体系不健全,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缺乏载体。相对于产品市场机制而言,与科技活动有关的市场机制比较薄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还都缺乏市场这一中介来有机连接与推动,难以达到科技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影响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
人才市场发育也比较慢,规模、容量和作用发挥都不够,市场化手段配置高科技人才资源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竞争法则和政策尚需要进一步明确。
企业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也影响到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过程中,作为市场微观基础的企业,居于重要的地位。目前看,由于一些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体制和经营机制的转变,直接制约和影响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到2000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中,约有50%以上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但运作却很不规范,机制转换没有真正到位,有的只是名义改制,仍按原来计划经济的那套机制运行,对科技的追求度不够,市场创新意识比较差。再加上一些企业的创新手段比较落后,创新水平低,创新能力弱,使得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进程大大延缓。
政府宏观调控不够,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推力不足。在科技、经济改革不到位,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对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组织领导力度不大;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统筹部署,对各类资源的统一配置做得不好;对科技经济一体化缺乏有效的调控,不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不能及时进行研究,协调解决,等等。
原则
推动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应是: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追踪国际科技发展潮流,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通过明确政策,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措施,加大科技研究、技术开发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素质、产业素质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科技与
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工作摆布上的科技先行原则。科技经济一体发展的前提是科技。因此,在整个工作摆布当中,要统筹安排,坚持科技先行原则,集中力量进行科技研究、科技开发,力求取得一批关及
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使两者的结合具有科技的支撑和保证。
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原则。在推进科技体制、企业体制等各类改革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运用市场手段、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中介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科技渗透的全方位原则。科技经济一体发展是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向经济的渗透要全方位展开,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多点开花,全面渗透到购买领域、生产领域和售卖领域的诸多环节,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防止单打一。顾此失彼。支撑体系的配套化原则。科技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因此,围绕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配套体系,包括融资体系、成果转化体系、政策扶持体系、政府支持体系等,使之有一个配套的环境条件。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运行原则。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要求,破除
产学研之间的各种障碍因素,使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培植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配套衔接,一体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