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是主要
市场形式的一种,在经济学中的概念为:无限趋近于完全竞争的
市场结构。垄断竞争的明显特征是:①市场中具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消费者具有明显的偏好,商品与服务“非同质”;②市场的
进入与退出完全自由的;③各生产者提供的众多商品是有差别,但并没有本质区别。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
存在形式。
含义
垄断竞争的定义:是指有许多厂商在市场上销售近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产品。
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企业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并出售相近但不同质商品的市场现象。
特点介绍
垄断竞争是在旧经济中常见的一个特征,同时这一特征在
新经济(又称
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
垄断竞争是经济学中比较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
进行
垄断性竞争的企业在短期具有垄断性质,而在长期则是零利润和生产过剩的。
值得注意的是,垄断性竞争虽然一直是
微观经济学中研究市场与竞争的话题,但是越来越被宏观经济学家所运用,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注重
微观基础的建模风潮下。
具备条件
垄断竞争的市场的条件有以下三点:
第一,
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
替代品。例如,牛肉面和
鸡丝面。这里的
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
销售服务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上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象为基础的虚构的差别。例如,虽然两家饭店出售的同一菜肴(以清蒸鱼为例)在实质上没有差别,但是消费者心理上确认为一家饭店的
清蒸鱼比另一家的鲜美,此时存在着虚构的差别。
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差别,每种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
产品价格都有一定的
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之间相互又是非常相似的
替代品,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其他大量的
相似产品的竞争,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
第二,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报复措施的影响。例如,盒饭、理发行业。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垄断竞争的市场组织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是很普遍的,如修理、糖果零售业等。
在垄断竞争的生产集团中,各厂商的产品是有差别的,厂商们互相之间的成本曲线和
需求曲线未必相同。但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模型中,西方学者总是假定生产集团内所有厂商都具有相同的成本和需求曲线,并以
代表性厂商进行分析。这一假定能使分析简化,而又不影响结论的实质。
差别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是与完全竞争相对的概念,为指排斥、限制完全竞争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它与
不正当竞争同属于竞争法的调整范围,但二者又有本质的差别:不正当竞争并不限制、排斥完全竞争,它是在承认并准许其他
竞争对手参与完全竞争的前提下,采用了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从事
经营活动;而垄断的本质则是从根本上排斥、限制完全竞争的,与完全竞争不存在相容之处。
企业竞争
垄断竞争与企业的垄断竞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制度垄断竞争是外生的,而企业垄断竞争是内生的,也有外生的,甚至有些企业垄断竞争就是源于制度垄断竞争。竞争的根本目的是获取预期制度的潜在收益,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制度的差异性
制度垄断竞争的特点就是具有垄断权利的地区(简称垄断地区)与没有垄断权利地区之间(简称非垄断地区)在
制度安排上的差异。
垄断地区与非垄断地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垄断地区可供给选择或者可供安排的制度数量远远大于非垄断地区。
2、制度供给层次上的差异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制度只允许垄断地区创新,非垄断地区不能染指。二是有许多有
制度需求的预期制度只允许垄断地区优先安排,不允许非垄断地区安排,也不允许跟进。
3、制度供给权利的差异性
垄断地区不仅在制度供给数量和层次的选择上有较大的权利,而且还具有非垄断地区所不具有的
制度创新、制度探索、制度设计和
制度收益的分配上的各种权利。
4、制度供给成本上的差异性
垄断地区由于可以自主的设计和安排自己所需求的各项制度,只有制度设计和安排成本,失败了可以得到
中央政府的补偿或者其他的减免。而非垄断地区除了要承担本身就具有制度设计、
实施成本外,还要承担制度创新的各种政治、
经济风险,如果制度创新失败,不仅要承担经济
失败成本,而且还要承担政治上的
负面影响。
5、制度供给收益上的差异性
在同等的制度安排下,垄断地区因是国家允许创新地区,其
制度收益基本上归本地区所有。而非垄断地区因为没有国家的允许,地区没有制度收益的分配权。因此不能完全得到制度安排的收益,但是必须承担制度可能失败的风险和成本。可见在垄断地区和非垄断地区,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是不相同的。
6、制度供给政绩上的差异性
制度垄断地区和非垄断地区中央的要求不同,在垄断地区是国家授权制度创新的地区,制度创新失败与否都是成绩,而制度非垄断地区国家没有制度创新的预期,如果该类地区制度创新成功,不是一件坏事,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一旦失败了必然是一件坏事,可能影响该地区或者领导人在上级中的看法。
制度垄断竞争与地区制度试点的区别:制度垄断竞争是一种垄断的长期状态,即部分地区具有垄断制度安排的权利是
长期性的,不是短期的,只有在这种长期预期下,制度的竞争才是垄断的
制度竞争。而地区制度试点是一种短期性的制度安排优先权利,但是因为时间较短,所以还不能形成垄断制度竞争,如果地区制度试点长期化则就变成了垄断制度安排。所以地区制度试点本身不是制度垄断竞争,但是地区制度试点也是垄断制度竞争的形成原因。
原因
关键因素
1.卖主的集中程度有小经营者竞争、
寡头垄断、独家垄断三种。
2.产品差异,买主由于广告、商标等影响对某些产品的爱恶程度也能影响市场结构。
3.新卖主进入该产业的难易,按其程度,分为封锁进入、阻碍进入和容易进入三类。
小经营者竞争分纯粹竞争和垄断竞争两种。在纯粹竞争中,大量的小卖主向同一
市场供应同类产品,其中无一人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必须接受由所有卖主提供产品的总
供给量和所有买主对产品的总
需求量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各个卖主都趋向于按现时市场价格将其
产品调整到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那种数量,而不至发生市场价格的变动,但所有卖主如此调整的结果,使得总供给量发生变化,因而市场价格随之上升或下降。这种过程直到进行到所有卖主愿意生产的总数量等于所有买主愿意购买的总数量,而达到暂时的
均衡价格。小经营者供应不同类的产品,即存在产品差异时,则发生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一般是垄断趋势和竞争趋势联合起作用。最简单的形式是:卖主不多,各个卖主都供应足够大的
市场份额,以致其政策有任何变化都将影响所有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并引起其反应。
产生原因
中国采取
非均衡发展战略,产生了经济特区,非均衡
发展战略即使一部分地方、一部分产业和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然后通过先发展起来的地方、产业来带动其它地方、产业的发展。因为要使一个地方飞速发展比使全国同步同时发展容易得多,效果也好得多,这只要从制度上进行倾斜就能够办到。正因为中国采取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这就决定了较优惠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行为只能给少数地方、少数产业或者少数人。
制度试点的持续化
在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下,制度安排是先试点,后推广。但是如果在试点的时间上如果把握不好,使试点地区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持续化,从而与其他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制度优势,就会形成制度垄断竞争。
特定地区的特定权利
改革开放初期的四个经济特区,1990年以来的所谓
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县级开发区,等等。这些地区可以享受其他地区不能享受的制度安排权,这也是形成制度垄断竞争的重要原因。
如中国收回香港、
澳门,使得香港和澳门在制度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其实这种制度的选择权利,就是该类地区在某些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垄断权利。
措施
对制度垄断竞争应采取的措施
1、
非均衡发展战略要适度,制度供给权利要平等。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
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形式,但是认为非均衡发展要适度,要保持地区之间的适当空间发展梯度差,使之既不至于出现过度不均衡,也不至于过分均衡,也就是说非均衡战略所取得的地区收益要大于因地区之间差距而影响发展的各种成本。具体来讲,一是非均衡的形成最好不要通过强制性制度来形成,也就是讲在全国性
制度安排上应平等,差距要体现在地区之间的政策上,否则这是一种地区制度歧视。二是非均衡的程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以内,否则会影响整体的
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中央在
制度环境上要一视同仁,地方政府可以在区域制度创新上大显身手。
2、制度试点要短期化,并且要具有
开放性。一是试点地区的选择上,要进行公开的
合理竞争,不能总是给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地区,否则会加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二是试点的时期不能太长,以基本了解
执行制度运行情况为限。三是制度试点要具有跟进性,即对于有条件出台新制度,而又不是试点地区,不能强行压制,而应允许其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允许制度合理竞争。
3、允许合理的地区制度竞争。制度竞争有利于优化
制度结构,缩小制度供给和需求缺口,并且为中央制度供给提供经验和
知识积累。因此,应该鼓励适当的有利于经济
社会发展的制度竞争,但是竞争必须平等、有秩、开放、统一(即不违背中央制度供给的总体原则)。
垄断竞争市场模式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前,经济学上主要只有完全竞争和
完全垄断两种市场模式。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这两种市场结合在一起便可以分析任何一种案例。
英国
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
斯拉法首先指出了这两种模型的局限性,193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和美国
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同时提出了第三种市场模式,罗宾逊称之为“
不完全竞争”,张伯伦称之为“垄断竞争”,一般采用后者的表述方式。
影响及意义
主要影响
1、规模经济。由于垄断厂商的规模可以很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其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也可能使得垄断厂商具有更低的成本。
2、虽然垄断厂商在
产品市场没有
竞争者,但是在
资本市场上却会面临竞争。
3、长期中获得
超额利润这一点可以促进生产新产品的垄断厂商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影响
在均衡状态中垄断
市场价格要高于完全竞争。在
长期均衡中,相对于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垄断厂商没有以可能的
最低成本进行生产,所生产的产量也小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应该达到的产量。垄断厂商获得的
超额利润被视为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垄断竞争时,不但
产品价格高于最低
平均成本、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成本所对应的产量,而且厂商为了形成
产品差别,在提高
产品质量、进行
广告促销等方面有着
额外支出,使
产品成本上升,造成资源的浪费。
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中存在的产品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
非价格竞争中,厂商必须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改进
服务方式,也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这一点上,完全竞争市场就相形见绌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虽然低廉,但
同类产品都是清一色,无法适应
消费需求的多层次性。而且,厂商在创新上也缺少动力。
制度垄断竞争的消极影响,一是制度优先供给权使制度垄断地区的制度需求能够较好的得到满足,缩小制度供给与
需求缺口,提高制度整体效益,从而有助于经济的优先快带发展而,而其他地区则没有这种优越的条件。
二是制度优先安排权使制度垄断地区能够较好的抓住预期制度潜在获得机会。有些潜在的利润,只有抢在了前面,就尽可能多的获取潜在利润,从而在地区的经济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区,使地区“
马太效应”更加严重。
制度竞争会出台一些创新性的制度,但是也会出台一些具有地方保护主义性质的制度。因为地方政府是一个独立的
利益主体,而各种资源和市场的有限性决定了地方政府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利用制度供给的
自主权来安排有利于地方
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是使社会或者国家整体利益的制度)。其他的地方也会跟进,也就说在出台保护性的制度安排上,也存在竞争。这种类型的制度竞争就会加剧地方保护主义。
制度垄断竞争导致了制度间冲突的加大
由于制度垄断供给地区为了寻求本地利益,会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出台有利于自己的新制度,有些地区甚至会突破中央的限制,出台于己有利的制度,这就使得
地方制度与中央制度发生冲突,损害了中央制度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