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在我国文学意味上多带有悲凉肃杀色彩,
自古逢秋悲寂寥,有“春女思,秋士悲”之说。仅从字面也可以想象出萧索秋天的场景: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天空一定是昏黄的,肃杀的冬季就要来了,大地上没有了勃勃生机,正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更是惆怅哀凉。
这一诗句,充分表达了
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也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
1907年春,
秋瑾回到绍兴主持
大通学堂,同
徐锡麟秘密组织“光复军”,准备相继在
安庆与绍兴,举行
武装起义。由于7月6日徐锡麟在
安庆起义中失败牺牲,
胡道南出卖秋瑾。10日秋瑾得知消息,明白
清政府马上要来追捕。众人劝她速离绍兴,但她却把所有同志安排撤离,唯自己独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学堂。她说:“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用行动实现自己加入“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1907年7月13日(六月四日)下午,政府军把大通学堂围得水泄不通。秋瑾被捕后,被解赴
绍兴府衙门,未几,
贵福提出审问,百问不答,最后讯以朋友姓名,秋瑾答:“你也常到
大通,并赠我‘竞争世界,雄冠地球’对联,同在大通拍过照片。”贵福遂不敢问。次日交
山阴知县
李钟岳审问,李素同情
秋瑾,秋只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别无他语。贵福又改派幕友余某严讯,秋咬牙闭目,余某得不到革命私密,便伪造供词,强捺指印了结。
有一种说法是:李钟岳在与秋瑾交谈的过程中,请秋瑾题字。“秋风秋雨愁煞人”并非
口供,而是秋瑾
题赠李钟岳的。此说显然不大可信,无论李钟岳如何同情和敬慕秋瑾,也不大可能在这种时候请她题字。
陶成章在《
浙案纪略》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不知系何人造作,登之报上。”他不承认这是秋瑾所为。但据
秋宗章《大通学堂党案》所引,
浙江巡抚张曾女致贵福电询问:“又报纸中载‘匪’当堂书‘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无其事?有即送核。”贵福当天回电说:“七字在山阴李令(即李钟岳)手,已晋省。”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
秋瑾被押到绍兴
古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2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
中华民族。仅4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响遍武昌城头。
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翌年先后加入
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评议员、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接办
大通学堂,赴
浙东各地联络
会党,组织光复军,准备皖浙两地同时起义。五月二十六日,
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绍兴革命行动暴露。六月初四下午四时,清兵三百余人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初六日晨就义于绍兴
轩亭口,时年32岁。所作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
秋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