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女士不满清朝封建统治,冲破家庭樊篱,赴日本留学。归国后,受革命党人徐锡麟之命,以绍兴大通学堂为据点,联络浙东会党,组织光复军,伺机起义。后因起义计划泄露,清兵包围学堂,秋瑾为了掩护同志撤退,不幸被捕遇难。
近代历史剧。
成容1959年编剧。该剧系上海越剧院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剧目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首演于人民大舞台。戏由袁雪芬院长偕实验剧团师生联合演出。编剧成容,导演朱端钧、副导演石景山,编曲刘如曾,美术设计苏石风、黄子希、明道宣,造型指导陈绍周。
袁雪芬饰
秋瑾、
魏凤娟饰王子芳、周剑鹤饰
贵福、
丁赛君饰
徐锡麟、方国泰饰
王金发、凌仲祺饰蒋纪、
谢秀娟饰沈壁华、陆美英饰
吴芝瑛、
张丽琳饰徐寄尘。1959年10月,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袁雪芬在秋瑾“东渡”一场中,安排了〔三五七〕、〔流水〕等曲调组成的大段唱腔,来抒发人物的革命胸怀,获得了较好的戏剧效果。
该剧的创作曾得到郭沫若的关注。1959年3月16日上午,
柯灵、杜宣、陈虞荪等文艺界人士,应邀参加了讨论该剧剧本的座谈会。1959年3月27日,郭沫若给袁雪芬的亲笔信中提到:“秋瑾也很可以使她上舞台,我写歌剧是外行。你们如编写出,让我来润色,我是愿意的。”同年8月18日,郭在给袁的亲笔信中说:“您七月二十日信和‘秋瑾’剧,最近才接到。剧本看了一遍,把秋瑾的事迹写得很详尽,在舞台上演出时,加上演员的表情、动作、声调等,可能受观众欢迎。但作为戏剧来讲太全面了,却难得写好。”他又说:“人物多、时间长、地点分散、事件复杂……秋瑾的性格不太统一,说理不透,感动人的力量,单从文字上看是不够的。”他还在信中附注:“秋瑾和服持剑的照片,我曾看见过,我揣想那是在日本留学时偶尔拍摄的,回国后也那样,如果属实,未免太矫情了。”同年10月7日,何慢、
赵景深、
魏金枝、
唐弢 、
叶以群、
章力挥、
王元美、张丙昆、
钱英郁等文艺界人士在观剧后参加了座谈会。两次座谈会的意见与郭沫若意见不谋而合,均认为剧本存在着事件多、人物多、时间长、情节散等不足之处。
1959年演出《秋瑾》时,在“东渡”一场的[六字调]唱段中,吸收了[高拨子]的高亢音调和鲜明节奏,表现出秋瑾这位革命女杰刚毅豁达的性格,安排了〔三五七〕、〔流水〕等曲调组成的大段唱腔,来抒发人物的革命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