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以群(1911年5月-1966年8月),中国文艺理论家。原名叶灿、叶华蒂,笔名以群,安徽
歙县人。曾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经济系。1931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组织部部长,参与领导左联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过《北斗》《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的主编或副主编。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抗战文艺》编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1952年调到上海,任华东局和上海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文学》和《收获》副主编等职,协助巴金主编刊物。1966年8月遭受迫害自杀去世。
人物生平
叶以群,1911年5月出生于安徽歙县。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斗》、《青年文艺》等杂志主编。1932年入党的同时加入“
左联”,曾任组织部长。
抗战时在武汉加入“
文协”并任《抗战文艺》编委。1938年与
孔罗荪合编从广州迁往重庆出版的《文艺阵地》,后续出《文艺新辑》丛刊。抗战后期,在重庆从事进步文化活动。1944年任重庆文化联络社总编。次年编辑《文哨》月刊。
1946年在和
茅盾合编中外文艺联络社社刊《文联》半月刊,和凤子等人编辑《人世间》,还创办了星群出版社。1948年去香港主持文通社,加强对海外文艺界的联络。还创办了香港南群影业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和上海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文学》、《收获》杂志副主编。1961年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一书长期作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多次再版,影响较大。
“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遇不公正对待,1966年8月自杀逝世。1978年6月,上海市委为叶以群平反,恢复名誉,恢复党籍。1979年1月3日,上海作协为叶以群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文学思想
叶以群文学理论思想的核心观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这种文学理论思想是基于对文学基本问题认识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了“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批评论”等,有严密的整一性、统一性,逻辑联系紧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反映论。叶以群的文学理论思想的产生既有其个人因素,他学识丰富、学风严谨、理论造诣极深,同时,也是特定的文学实践环境所孕育,是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产物,随着现代文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与繁荣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对自主性、纯粹的审美态度等进行一种历史的批评。
当然,叶以群的文学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表现在思想体系存在单一性,政治化、哲学化的理论倾向,难以应对文学实践的不断发展与丰富需求,尤其是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缺少对文学审美反映论的研究。
尽管如此,叶以群的文学理论思想中文学他律性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进一步论证了文学理论的影响具有阶段性,文学始终存在着自律性与他律性,更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的辩证观。
出版图书
人物作品
著作书目
文艺创作概论(文论)1933,天马
创作漫话(文论)1936,天马
生长在战斗中(报告文学)1940,中国文化服务社
文学底基础知识(文论)1941,生活
旅程记(散文、文论合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
秭妹行(话剧)1943,重庆东方书社
新人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3,重庆当今出版社;1947,新群
文艺思想问题笔记(文论)1954,新文艺
在文艺思想战线上(文论)1957,新文艺
鲁迅的文艺思想(文论)1957,新文艺
我们的文艺方向和创作方法(文论)1958,新文艺
在不平常的日子里(散文)1958,百花
谈有关文学特征的几个问题(文论)1958,上海文艺
苏联文学的光辉成就从哪里来(文论集)1958,上海文艺
文学问题漫谈(文论)1959,作家;增订本,1963,作家
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文论)1960,上海文艺,修订本,1963,上海文艺
今昔文谈(文论、杂文)1962,上海文艺
以群文艺论文集(文论)1983,上海文艺
战斗的素绘(报告文学集)选编,1943,作家书屋
南京的虐杀(即《战斗的素绘》)选编,1946,作家书屋
高尔基画传(传记)编写,195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文学的基本原理(上下册)主编,1963—1964,上海文艺;合订本,1964,修订本;1983
翻译书目
隐秘的爱(短篇小说集)苏联
高尔基著,华蒂(即以群)、森堡译,1932,湖风;修订本《英雄的故事》,1941,重庆上杂
祈祷(短篇小说)日本川绮妮子著,1933,光华
苏联文学讲话 苏联塞维林、多里福诺夫著,1936,读书生活
怎样写作—高尔基文艺书信集与麟林合译,1937,读书生活
新文学教程(教材)苏联维诺格拉多夫著,1937,读书生活;1952,新文艺
给初学写作者(书信)苏联高尔基著,1941,读书;1949,三联;1952,平明
苏联作家论(评论集)苏联塞维林著,1941,上杂
高尔基论 儿童文学 苏联密德魏杰娃编,与孟昌合译,1956,中青
亲友回忆
戈宝权:记得我在1941年3月中旬到了香港之后不久,就听说以群也经广西和广州湾到了香港,我当即到油麻地附近的一家小旅馆去看望了他。这时香港的文化界和文艺界出现了新的气象:新创办了《华商报》,韬奋主编了《大众生活》,茅盾主编了《笔谈》,新的书刊不断涌现。根据廖承志同志的指示,我协助以群创办起文艺通讯社,目的在于把解放区的作家,国统区的作家,也包括在香港的作家的稿件投寄到海外去,特别是南洋一带的华文报刊去。我们先在九龙的太子道找到一处住所,又在尖沙咀附近的一条街上,租到了一间供办公用的房子;后来又在森麻实道找到了一座两层的花园洋房作为社址。当时工作的人员并不多,有大高(灏)和小高(汾)两姊妹,有写诗的阿陈(紫秋)和搞木刻画的小林(仰峥),此外还有一位姓邝的担任抄写工作的广东女青年。我们的工作条件也是非常简陋的,每天把选编好了的稿件用复写的办法抄寄各地。当看到这些稿件被香港和新加坡一带的华文报刊采用和发表时,我们心里是多么高兴呀!
社会评价
刘白羽:以群有一种可贵的品德,他从不出风头,只是那样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一丝不苟;他一点“理论权威” 的架势也没有,只是一心一意为了别人,他待人亲切,把一个个人扶上文坛,而他自己历经寒暑,日夜辛劳,却从不 显示那是自己的功绩,这是多么崇高的心灵啊!
施燕平:一位在文艺理论上卓有成就的学者 ,一位数十年来坚持为党的文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共产党员 ,一位永远令 人尊敬的楷模。
社会纪念
2011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日前联合举行“叶以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纪念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