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
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过后,太阳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于夜,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白昼开始短于夜晚。《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于“秋分”这天,因秋分这天不一定都有圆月,后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2018年6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
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国家层面专为农民设立的首个节日。节日活动主要有文艺汇演与农事竞赛。
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包括极点及其附近,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散射)。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北极点和南极点,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转圈,随后开始进入长达半年的
极夜和极昼。
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6小时或5小时,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表现为,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这样一来,同一个节气的起始点就有3个不同的公历日期。以“秋分”为例,就有9月22日、9月23日和9月24日这三种情况。
按农历二十四节气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立冬”为秋季终止(“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
立冬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白昼开始短于黑夜,直至冬至日达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正午太阳仰角也开始显著降低,从而每天能够获得的热量开始显著减弱;故气温降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且速度逐渐加快。这在我国内地气候具有普遍意义。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时节,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
候平均气温”划分的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
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节气养生”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
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
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收获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
秋季气候干燥,
燥邪为主要外邪。在秋分之前,受暑热余气影响,
温燥现象较为普遍;而秋分之后,秋风渐起,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气息加重,
凉燥现象逐渐增多。为预防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升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