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锦葵科棉属植物
棉花(uplandcotton)锦葵科棉属植物,有陆地棉、草棉和树棉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或亚灌木植物,小枝疏被长柔毛;种子分离,卵圆形,具白色长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剥离的短棉毛。
栽培历史
陆地棉原产地一般认为在美洲大陆墨西哥高地及加勒比海地区、危地马拉和南美洲西北的安第斯山区域,其起源中心在美洲中部的墨西哥。
据域外史料记载,早在纪元以前,墨西哥的乌雅族和阿西德克族人已经栽培彩色棉花,用以纺织衣服和毯子。1519年11月8日,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带领西班牙人进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征服了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帝国,当时阿兹特克人已经种植各种颜色的棉花,纺成土布,做成华丽服装。海岛棉原产于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等大西洋沿岸群岛。新航路开辟后陆地棉和海岛棉引种到欧亚非和北美洲。19世纪末叶,陆地棉传入中国栽培。
2024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新疆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精河县“百千万”(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棉花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百亩攻关”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籽棉743.6公斤;“千亩创建”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籽棉667.6公斤;“万亩示范”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籽棉630.5公斤,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12月,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2838.3千公顷(4257.4万亩),比2023年增加50.1千公顷(75.2万亩),增长1.8%。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2171.6公斤/公顷(144.8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156.7公斤/公顷(10.4公斤/亩),增长7.8%。全国棉花总产量616.4万吨,比2023年增加54.6万吨,增长9.7%。
形态特征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
棉花高0.6-1.5米。
枝叶
小枝疏被长柔毛。叶宽卵形,径5-12厘米,长、宽近相等或宽略大于长,基部心形或平截,常3裂,稀5裂,41裂片深达叶片之半,裂片宽三角状卵形,先端尖,基部宽,上面近无毛,沿脉被粗毛,下面疏被长柔毛。叶柄长3-14厘米,疏被柔毛,托叶卵状镰形,长5-8毫米,早落。
花单生叶腋;花梗常较叶柄略短;小苞片3,分离,基部心形,具1个腺体,具7-9齿,连齿长达4厘米,宽约2.5厘米,被长硬毛和纤毛;花萼杯状,5齿裂,裂片三角形,具缘毛;花冠白或淡黄色,后淡红或紫色;雄蕊柱长1-2厘米,花药排列疏散。
蒴果卵圆形,3-5室,长3.5-5厘米,具喙。
种子
种子卵圆形,分离,具白色长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剥离的短棉毛。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
中国分布
中国有三大棉花产地,分别是新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棉区;黄河流域棉区主要包括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山西和陕西棉区;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棉区。
生态习性
棉花的生长周期较长,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在充足的光照下生长比较旺盛。棉花根部的再生能力比较强,根部受损后,能够长出新根。此外,棉花在生长的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较高,并且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能够同时进行。
光照
棉花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有适合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充足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棉花进行光合作用,棉株健壮,且又属于短日照植物,平均日照时数在8~12h之间可以促进棉花生长。日照时间大于12小时不利于棉花现蕾开花。日照时间长,延缓棉花生长发育。
温度
棉花生长各阶段对温度敏感:萌发需11-12°C,苗期宜17-30°C,蕾期需25-35°C,花铃期日温25-30°C、夜温超16°C最佳,温差大利于开花结铃。成熟吐絮期也需25-30°C,高温长日照促棉铃速熟,低于10°C则生长停滞。
水分
棉花生长需水量大,约650-700毫米。水分适中利于根系分布,协调生长。花铃期尤为关键,耗水量占全生育期一半。
土壤条件
棉花适宜种植于沙壤土,壤土和轻粘土等传热透气性较好的土壤内,但这些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低,不宜连作太久。
生长周期
棉花生长周期可分为五阶段:出苗期7-10天,自播种至半数幼苗出土。苗期50-55天,出苗至半数植株现蕾。现蕾期约30天,蕾现至半数花朵绽放。花铃期45-50天,开花至半数棉铃吐絮。收获期70-80天,吐絮至最终采收。
人工繁殖
扦插
棉花主茎节位、叶枝节位、果枝节位匀可扦插成苗,但在根系数量、表面积、长度方面,叶枝节位插穗表现最好,主茎插穗最差,但主茎节位插穗根直径最粗。
播种
中国棉花播种技术发展阶段分为常规播种、半精量播种、精量播种、单粒播种4个阶段。常规播种阶段,使用棉种为毛籽,播种方式为条播。半精量播种阶段,使用棉种为光籽,播种方式为条播,播种量比常规播种减少50%以上,或穴播每穴3-5粒。精量播种阶段,使用棉种为光籽,播种方式为穴播,每穴1-2粒。单粒播种阶段,使用棉种为光籽,播种方式为穴播,每穴1粒,浅播,免间苗、定苗。
栽培技术
选种处理
选择优良品种,种子出芽率要达到85%且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净度。选好的种子还要经过硫酸脱绒、药剂拌种、浸种等等处理,具有消毒杀菌和促进发芽出苗等作用,通常以多菌灵拌种,密闭贮藏半月左右,防治立枯病、炭疽病效果良好。
剔除干瘪种子,保留饱满、颗粒大的种子。种子整体质量无问题后,及时晾晒,确保净度≥98%、纯度≥95%、成熟度≥98%、破碎率≤7%。一些种子可能携带虫卵、病菌,种后可导致病虫害暴发,所以播种前要晾晒,去除种子内部水分,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可有效杀灭病菌、虫卵,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整地播种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土地,有利于棉花的高产高效。选好的地块应做好深耕细作,深度控制在25-30厘米,并施入圈肥或者饼肥作为底肥,适当加入氮磷钾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配比,提高土壤的肥力。
棉花的播种时间在每年4月下旬左右,棉田地温稳定在16℃时适宜播种。种植模式可以采取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行距80厘米左右,窄行行距40厘米左右,植株间距15-20厘米。
合理密植
补苗定苗
在棉花播种完成之后,要定期检查出苗情况,一旦发现缺苗要及时补种或者移栽。在棉花齐苗之后,应该及时间苗,每穴保留2株。在棉花长出3-4片真叶时,可以定苗,每穴保留1株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定苗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大苗和壮苗,去除虫苗和病弱苗。
炼苗管理
播种之后进行封闭除草,以减少杂草的危害,防止杂草与棉花争夺养分和水分。在播种之后应做好苗床管理工作,包括温度和湿度管理,能够促进棉花更好地萌发。一旦出现高热天气,要及时采取遮阳处理。
适时移栽
移栽前,需施足基肥并深埋,采用双行模式种植,远离种苗以防烧根。移栽前四五天,喷施草甘磷溶液除草。选择3叶1心期移栽,确保地表温度适宜,避免过浅过深。肥力高地块每公顷栽34.5万至40.5万株,中等肥力栽40.5万至45万株,低肥力则增至45万至57万株,以优化种植密度。
水肥管理
适时追肥,确保养分持续供给,提升产量与品质。灌溉要平衡,依土壤湿度、气候及生长阶段定时定量,早晚为佳减蒸发。采用滴灌等节水技术,保证水分直达根部,同时防积水伤根。灵活调整灌溉方案,确保棉花水分充足,促进其健康茁壮生长。
病虫防治
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常见于蕾期与花铃期,危害显著。其症状分黄色斑驳型、落叶型及急性萎蔫型。抵抗黄萎病主要通过激活抗性基因,产生一系列物质,从而有效抵御黄萎病的侵害。药物防治仍是当前主要的防治方法之一。
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发病前期会造成棉花苗枯萎,后期会造成叶片和蕾铃脱落,甚至死亡。科学选种,合理密植,做好整枝、打顶、去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控制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发现有病株及时清除,并用石灰水清理病土,可有效防治枯萎病。
棉铃虫
棉铃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是许多地区为害棉花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土壤深翻或冬灌,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防治效果较好;或在田间设置振频式杀虫灯诱杀棉铃虫;如果是三代棉铃虫,可以喷施药物进行防治。
棉叶螨
棉叶螨主要危害棉花的叶片,在播种前处理好土壤,能有效防止害虫的扩散和传播。出现害虫后选择广谱类杀虫剂和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及时喷洒防治,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科学防治。
棉蚜
棉花发病部位的叶片背面卷曲,按蚜虫的发生季节可以将其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每年的6月上旬是高发期,伏蚜每年的7月中下旬至8月是高发期。在每年的早春季节,对棉田内的杂草进行集中处理,或在棉田周围种植苜蓿,对灭杀棉蚜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蚜虫具有一定的趋黄性,利用该特点周围可以悬挂黄板,或悬挂黄色袋子,诱杀蚜虫。在棉蚜出现后,要及时喷洒药物,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烟粉虱
烟粉虱每年能够发生多代,并且存在世代重叠的现象。种植前要做好选种工作,选择抗病能力强且优良的棉花品种。在播种之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能够消灭土壤中的一部分病菌。
收获采摘
及时采摘棉花对保持纤维质量、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通常,在种植后120至150天进行采摘,具体取决于品种和气候条件。成熟棉铃的棉纤维颜色会从绿变褐,纤维外露,成熟的标志是棉铃发黄,内部种子轻易脱落。应避免雨天采摘,因雨水会导致棉花受潮、纤维质量下降,并增加棉铃病的风险。最佳采摘时间是早晨或傍晚,此时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可避免日晒对纤维质量的损害。
现代农业中,机械化采摘是主流方式,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专业棉花采摘机能保护植株、减少损伤、提高纤维完整性和质量。人工采摘需掌握正确技巧,小心剪取棉铃,避免纤维损伤。同时,应避免将未成熟或过熟棉铃混采,以保持纤维质量和产量。采净率达到93%以上,不提倡复采。采摘后,清理田地残留物可减少病虫害,利于土壤保护和下季作物种植。
主要品种
近种区别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棉花是大众的衣被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功不在五谷下”。棉花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影响世界大宗农产品及下游纺织品贸易格局的战略性产业。棉花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用棉花制作成的棉织物保暖耐用,深受消费者喜爱。棉花的种子,棉籽榨的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279万公顷,全年棉花产量562万吨。
2024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全国棉花播种面积2838.3千公顷(4257.4万亩),比2023年增加50.1千公顷(75.2万亩),增长1.8%。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2171.6公斤/公顷(144.8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156.7公斤/公顷(10.4公斤/亩),增长7.8%。全国棉花总产量616.4万吨,比2023年增加54.6万吨,增长9.7%。
药用价值
棉花性甘,温,主治吐血,便血,血崩,金疮出血。棉花子性辛,热,有毒,归肝、肾、脾胃经,可温肾,通乳,活血止血。主治阳痿,腰膝冷痛,白带,遗尿,胃寒痛,乳汁不通,崩漏,痔血。棉花壳性辛,温,可温胃降逆,化痰止咳。主治噎隔,胃寒呃逆,咳嗽气喘。棉花油味辛,性热,微毒,主治恶疮,疥癣。棉花根甘,温。归肺经。可止咳平喘,通经止痛。主治咳嗽,气喘,月经不调,崩漏。
在医疗行业,棉花经过加工可以变为医用脱脂药棉,进行使用。
军用价值
棉花的作用不仅仅是制作棉衣,更是现代战争重要的战略物资。用棉花制成的硝化棉,是现代火药的重要成分。现在各国使用的子弹、炮弹甚至火箭的燃料,大部分都要用到硝化棉。它也是黑火药之后,人类制造的第二种炸药。任何一个军事大国,每年对优质棉花的需求量都很大,因为储备庞大的弹药需要它,可以说每一次战争,都是对棉花供应的考量。
植物文化
上海市花
1929年1月上海市社会局曾以莲花、月季、天竹等作为市花的候选对象,后又增加棉花、牡丹和桂花,征询市民意见。1月24日,上海《申报》刊登了这条《社会局拟议上海市花》的新闻,引起市民广泛关注。4月,评选结果揭晓。收回的17000多张选票中,棉花得票5496张,名列榜首,当选为上海市花。
棉花被选为市花,让当局有些意外。《申报》在1929年4月29日关于棉花当选市花的报道中解释:“棉花为农产品中主要品,花类美观,结实结絮,为工业界制造原料,衣被民生,利赖莫大,上海土壤,宜于植棉,棉花贸易,尤为进出口之大宗,本市正在改良植棉事业,扩大纺织经营,用为市花,以示提倡,俾冀农工商业,日趋发展……希望无穷焉。”阐述了市民选棉花做市花的缘由。
文艺棉花
在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有关棉花的诗词、美术作品和农谚等。宋代艾可信的《木棉诗》、元代陈高的《种橦花》、明代吴伟业的《木棉吟》等诗歌作品,明代孙艾所绘的《木棉图》、河南博爱的清代《耕织图》石刻等美术作品。
还有各地区农民在总结棉花种植过程中所凝练出来的农谚。如湖北、四川地区流传的“吃靠田,穿靠棉”、河南地区流传的“要发家,种棉花”、新疆地区的“休闲地,苜蓿茬,绿肥种棉更为佳”等。这些不仅体现了棉花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更体现了中国农业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乾隆御书——《棉花图》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观视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1:02
目录
概述
栽培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