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
汉语词汇
秉烛,汉语词汇。
出处
1、汉 佚名《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2、唐 孟浩然 《春初汉中漾舟》诗:“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3、宋 梅尧臣 《送道损司门》诗:“朝看不足暮秉烛,何暇更寻桃与杏。”
4、《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
5、《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丫头秉烛伺候。”
6、清徐喈凤《会仙记》:“主人率众秉烛出,无所见,各复就寝。”
释义
拼音:bǐng zhú dá dàn ,
指人辛勤工作到深夜,直到第二天早上。京剧剧目,关羽在曹营思念桃园弟兄,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弟兄团圆。也叫《破壁观书》。
秉烛达旦:看书看了一夜,点着蜡烛到了早上。也叫通宵达旦
【解释】: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出自】: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三》:“乙校昨夜通宵达旦,将赤化书籍完全焚烧矣。”
成语“秉烛夜读”出自《说苑·建本》,原意为黑夜里点起蜡烛,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一般指学习做事认真刻苦,即使到了晚上,也要利用睡觉的时间努力用功。
例:明天就要考试了,但我该复习的功课还没有一半,看来今天又得秉烛夜读了。
原文晋平公问于①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⑤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⑥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词语翻译注:题目中炳烛:点烛
①于:向,对 。
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尚无蜡烛,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④戏:对……开玩笑。
⑤而,能够,又能。
⑥昧,昏暗。行,此作并列、行列。昧行,有释暗中行走
译文晋平公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着呢?”平公说:“怎么会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国君啊?”师旷回答:“我这个瞎子哪敢和他的国君开玩笑呀!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火光明亮。点燃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学好之后)对事物能清晰明理(炳烛之明)怎能与瞎摸瞎闯同样对待呢?”平公听了说:“说的好啊。”
其他信息
好学,总不嫌晚。师旷晋平公说的一番话,对任何时期,任何年代想要学习的人都是忠言激励。
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
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例如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一些年岁较大的人,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往往感到不很习惯,甚至反感。这中间,情况是复杂的,但是,对当今社会新生事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不足重视,不去接触乃是主要原因。所以遇到问题,困惑多多,就如师旷所说的,不去取得秉烛之明,容易陷入昧行。
相近语句
参考资料
秉烛.百度汉语.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0 09:47
目录
概述
出处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