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之明
汉语成语
炳烛之明(拼音:bǐng zhú zhī mí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刘向说苑·建本》。
成语出处
汉·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炳烛之明”。
成语典故
春秋时,晋平公对乐师师旷说:“我老了,今年70岁了。虽然特别想学习一些我以前没接触到的知识,但时间少了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时间晚了,为什么不点上蜡烛?”
平公有些不高兴:“学习和点蜡烛有什么关系?你这明明是取笑我。”
师旷赶紧解释说:“我是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敢戏弄国君呢?现在您想学习,我得特别向您祝贺。我听说:‘一个人在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那样光辉灿烂;壮年的时候好学,好像正午的太阳亮度很大;老年的时候好学,好像蜡烛的光亮。’。这不比摸黑前进好得多吗?”
平公高兴地说:“你这话说得好极了!”后来晋平公成了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君主。
成语寓意
晋平公年已七十,还有学习的愿望。只不过信心不足,经师旷用一连串的比喻劝告后,晋平公坚定了学习的意志,成为了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君主。正如师旷所言,少年好好学习,犹如早晨的太阳可以照亮一天(一生);壮年好好学习,犹如中午的太阳光还可以照亮半天(后半生);年老了继续学习,犹如夕阳西下,天很快昏暗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点燃亮光,不至于(余生)行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因不适应而坠入人生的迷范甚至黑暗。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写给他弟弟的一封家书中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有人力,半有天事。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凡是富贵功名,都是命里注定,一半在于人力,一半在于天命。只有学做圣贤,才是全靠自己作主,与天命不相关涉。)在他二百多封家书中,曾多次讲到“读书”,劝勉他的弟弟们要懂得“读书只为进德修业”、“读书应有志有识有恒”、“读书写字不可间断”、“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等等。这样看来,一个人自己作主,做“最好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应学做圣贤,而学做圣贤,读书学习是必由之路。所以,无论是老年还是中年,无论在什么时候想要学习都不晚,学习不分老少,只要认真学习,就会有收获,精益求精,永远受益。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炳烛之明”指拿着蜡烛照明,比喻老而好学不倦。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运用示例
清·陶澍陶澍全集》:“其以‘炳烛’名集者,盖取师旷告晋平公‘炳烛之明’愈于‘冥行’之义。”
李肖聃《李肖聃集》:“惟冀假年劬学,妄唏炳烛之明;傥能温故知新,上会宣尼之憎。斯有窥于经业,用自尽于清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08:50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