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保泉,
安徽巢县人。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学者,中国当代著名“
龙学”专家,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与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著名词学家宛敏灏合称“赭山三松”。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朱良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等当代中青年学者皆出自其门下。
人物生平
1947年从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返乡任教。在安师大的近60年间,他潜心学术研究,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界学者。其《文心雕龙》研究、《二十四诗品》研究和词学研究等方面的造诣精微,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写的一部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关于此书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名为“龙学”。祖保泉被学界誉为当代“龙学”的重镇,《文心雕龙》的研究是其学术生涯中的重中之重。从1962年他发表第一篇“龙学”研究论文算起,他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近五十年。
1985年,他的“龙学”专著《文心雕龙选析》正式出版。
1993年,他的又一部“龙学”专著《文心雕龙解说》出版,该书是他几十年学习、研究《文心雕龙》心得的结晶,多次再版,总发行量已逾四万册,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荣获安徽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除了“龙学”研究外,祖保泉在《二十四诗品》研究以及词学研究方面成果同样巨大,86岁高龄时他还出版了《
王国维词解说》一书。
2009年11月,祖保泉九秩寿辰。
祖先生于2013年10月1日14时11分在芜湖逝世,享年93岁。
历史评价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王更生:祖老的为人是古代的君子、今人的楷模;当别人忙于学习西方文学理论时,他却独自不懈地努力发扬中国文学理论,当大家忙于争名夺利时,他却以豁然的态度传道、教书育人。
主要作品
理论著作
著有《
司空图诗品解说》(
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1980、1982年版)、《司空图诗品注释及译文》(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5年、1966年版)、《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台北《国文天地》出版社1991年版)、《司空图诗文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文心雕龙解说》等。
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中国教育家》、《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等。
出版图书
轶事典故
祖保泉老先生说,他一生中有三件得意事,一是“讨到了一个好老婆”,二是选择了一个好职业,三是教出了一批好学生。
祖老和夫人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两人有个约定,“只争不吵”,谁对听谁的,和平相处。祖老介绍说,他的夫人对他非常照顾,可谓体贴入微。另据安师大文学院杨树森教授介绍,祖老写书,都是用毛笔书写,写得很大,别人看着不方便,夫人就帮他抄,有时要送给不同的人看,一抄就要抄好几份,祖老的夫人也毫无怨言。
祖老说,他无悔选择了教书这个行业,觉得做学问、教书育人很好。他也无悔选择研究《文心雕龙》,热门也好,冷门也好,抓住就不放,放了就不忘。祖老上课旁征博引,阐幽发微;深入浅出,融通古今,既使人增益真知灼见,又让人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激励,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上,他历来强调教师上课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要讲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不能炒冷饭。
至于第三件得意事,祖老并没有谈得很多。据祖老的一位学生介绍,一般人都知道,安徽省的中文系,骨干和中坚力量是
合肥师范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祖老有个外号叫“祖宗”,意思是说他是安徽中文系的祖宗,他的教育业绩泽被深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很大,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各大院校。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原安师大文学院院长、现北大哲学系教授朱良志等都是祖老的学生。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书记方锡球作为祖老的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87年,祖老应邀到安庆讲学。住了三天,吃得极其简单,每顿块把钱的两菜一汤,更没有去看风景。60多岁的他,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固执地坚持去做讲座,并说“人家盛情请你来干活,怎么能去游山玩水呢?”有一次,方锡球“诱惑”他说,安庆是老省会,应去老城区看看。在方锡球的陪同下,祖老才上了一次街,途中还不忘对方锡球提出要当上副教授的要求。
在另外一件事上,则显示出祖老对学生有大爱。祖老去安庆之前,
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里评职称,系里让方锡球送十多位老师的科研成果到安师大鉴定,要评出四个等次。在这些老师中,有几位是祖老过去的学生,与他熟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祖老实事求是,对过去的学生一点也不照顾。到了安庆后,他更是当着这几个老学生的面,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使这几位老师既感激,又重新鼓起了勇气。结果这几位老师有的没评上职称,但也毫无怨言。每当别人问及此事,他们很坦然:祖老师说我不行,还说什么呢!后面还得搞科研!
祖老的《文心雕龙》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吉林大学的程天祜讲师(现为教授)慕名前来向祖老求教,随后,与祖老的学生孟二冬合写了《<文心雕龙>之“神理”辨》。当作品完成时,二人想把祖老师署为第一作者,祖老拒绝了,只让他们在文尾注明写于“芜湖”,以示纪念。做学问要有做学问的良心,不剥夺学生的著作权,这正是祖老作为一个学术前辈所表现出来的风范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