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格是在日本
神社由国家管理的历史时期里,由政府为各神社指定的等级。社格反映了神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力。
古代社格制度
式内社
式内社是
平安时代中期(967年)实施的法律细则《
延喜式神名帐》中记载的神社,由国家管理。根据祈年祭时奉纳币帛者的身份和神社重要程度,式内社又分为官币大社、官币小社、国币大社、国币小社四种。名神大社是被朝廷认为特别灵验,在遭遇自然灾害、政变等重大国家变故时具有举行临时祭典资格的神社。式外社是未被神名帐记载、独立存在的神社。
国史见在社
国史见在社是
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六部
正史《
六国史》中记载的神社。式内社几乎都是国史见在社。现代提及“某神社是国史见在社”时,通常还具有“该神社是式外社”的含义。
中世社格制度
中央二十二社制
在
平安时代中期(927年)施行《延喜式神名帐》之后的时期里,以
平安京为中心的一些神社逐渐受到朝廷的特别重视。这些神社不仅受到隆厚的供奉,而且常常被选为重大仪式的场所,进行针对天地异变和国家大事的祈祷。这样最终形成的22个重要神社称为二十二社。
室町时代后期的宝徳元年(1449年)之后,朝廷对二十二社的奉币中断,二十二社制名存实亡。
二十二社一览见下表:
地方一宫制、地方总社制
在中央形成二十二社制的同时,地方逐渐形成了一宫制和总社制。
一宫制源于各任国司的赴任参拜。国司到地方赴任时,做的第一件事通常是参拜该地的各大神社。在各任国司的参拜下,地方神社逐渐形成等级差异,被分为一宫、二宫、三宫等,于是形成了地方一宫制的社格制度。
总社制源于国司的统一参拜。国司为了减轻境内巡拜的劳累,不断将地方各神社的祭神劝请到同一神社里,以便统一进行参拜,于是形成了地方总社。
地方一宫一览见下表:
近代社格制度
明治社格制
进入
明治时代(1868年)后,
天皇替代
幕府掌握了政治实权。明治3年(1870年),明治政府颁布了近代社格制度,又称明治社格制。
二战结束后,美军进驻日本。
昭和20年(1945年),
GHQ(驻日盟军总司令)颁布神道指令废除国家神道,近代社格制度从此废止。
近代社格制度一览如下:
勅祭社
勅祭社是例祭时由天皇派遣敕使供奉币帛(即敕祭)的神社,大多和皇室历史关系密切。
明治元年(1868年),冰川神社举行敕祭,近代勅祭社制度由此开始。此后,勅祭社数量逐渐增加。到昭和20年(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共有勅祭社17社。同年二战结束后,朝鲜神社废社。2016年现在,共有勅祭社16社。
勅祭社一览如下:
准勅祭社、东京十社
明治元年(1868年)冰川神社敕祭后,明治政府又将东京近郊的12所神社定为守护皇居的准敕祭社。
昭和50年(1975年),为庆祝昭和天皇即位50周年,从12所原准敕祭社中选出10所,展开了“东京十社巡礼”企划。
准勅祭社、东京十社一览如下:
现代社格制度
社格废止与宗教法人
昭和20年(1945年),随着国家神道的废止,神社脱离国家管理成为宗教法人,社格制度不复存在。
别表神社
别表神社是隶属于神社本厅的神社中、享受特殊人事待遇的神社。
昭和21年(1946年),宗教法人神社本厅成立。
昭和23年(1948年),神社本厅颁布规定,对辖下部分规模较大的神社给予特殊人事待遇,对象神社列于该规定的别表中,被称为别表神社。
截止至平成18年(2006年),共有别表神社353社。
单立神社
单立神社是不属于包括宗教法人、独立存在的单位宗教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