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
具有价值的资产
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
产生由来
美国有3亿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5%,但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4%。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的20%,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中国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美国的1/8,是日本、欧盟的1/4。可以说,造成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主要是西方在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根据《京都议定书》安排,欧美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分别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要减排8%、美国7%、日本6%、加拿大6%、东欧各国是5%—8%。前一阵召开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更是雄心勃勃地要把减排指标提高20%。
《京都议定书》在减排手段上,除了鼓励各国使用新技术以外,也允许各国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排放,比如欧盟征收环境税、中国征收排污费等。欧盟还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标分配给各成员国,就像我们过去给每家分粮票一样。但指标的分配很难完全平衡,不够用的国家只能花钱买排放指标。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逐渐红火了起来。
世界银行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前9个月,欧盟成交了7.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2005年全年的交易量仅为3.24亿吨。按照24美元的加权平均成交价格计算,欧盟配额的市场价值达到189亿美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而同期在美国芝加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英国,排放交易也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除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为减排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贡献的减排额约为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碳市场总成交量的21%。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交易中,中国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二氧化碳的交易价格也像交易所里的股票一样,经常出现较大波动。2010年4月中旬,欧洲气候交易所创下了每吨30欧元的纪录,但在5月中旬又跌破了10欧元,2007年的期货价格则已降到了4欧元。据统计,2006年的前三个季度,在CDM中,每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平均交易价格是10.4美元。
中国代价
欧盟试图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权计价,把温室气体排放权纳入所有在欧盟起降航班的成本。EUETS将以航空业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的平均排放量为基础值,设定2012年总的排放额为这个基础值的97%。在这个总值范围内,根据各航空公司排放额在2010年总排放额的比率,分配各航空公司在2012年的排放额。剩余的配额必须通过参与EUETS的拍卖有偿取得。据悉,该配额从2012年起将逐步减少。在2012年,航空公司85%的排放额度都可以免费获得;一年之后,免费配额将削减3%;以后循序递减,到2020年将不存在免费的配额,全部实行拍卖机制
整个航空业在2012年的配额是2004-2006年基数的97%。2012年,85%的配额将是免费发放的。也就是说,如果某航空公司将维持2010年的航班次数,而且没有成功的减少排放,那么它需要购买17.5%的排放权。
据中国民航局的测算,中国民航业仅2012年一年就将向欧盟支付约8亿元人民币用来购买这17.5%的碳排放权。如果要新开辟到欧洲的航线或者增加航班,上述成本更高。2012年以后,任何新增的航班将为其100%的排放购买排放权。如果不按照欧盟的规定做,那么将拿不到首期82.5%的免费碳排放权,甚至会被禁止飞入欧洲。
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举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媒体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配额分配方案》)有关情况,并与记者交流互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展示了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
吹风会通报,修订印发《管理办法》对标习近平主席关于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宣示,进一步加强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为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交易市场
中国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2021年7月,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择机启动,开展上线交易。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7 14:23
目录
概述
产生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