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蒸气就是升华后的碘,有毒性,遇冷易凝华成固态碘。固体碘是
紫黑色,碘蒸气是
深紫色。
元素周期表53号元素碘,单质碘呈紫黑色
晶体,易升华,升华后易凝华。有毒性和腐蚀性。
碘蒸气就是升华后的碘,有毒性,遇冷易凝华成固态碘。大量的碘蒸汽对人来说,是有毒的,碘蒸气会剧烈地刺激眼、
鼻粘膜,严重时会使人中毒致死。碘具有较高的
蒸气压,在微热下即升华,纯碘蒸气呈深蓝色,若含有空气则呈紫红色,并有刺激性气味
碘为紫黑色结晶,常温下能升华、蒸发而放出碘蒸气碘蒸气,常见中毒为吸入大量碘蒸气或服碘剂引起。口服中毒碘剂有碘结晶、
碘酊、卢戈氏液(含碘5%)、
碘化钾(含碘化钾10%)、
碘甘油(含碘3%)等。小儿
碘中毒(iodinepoisoning)多因误服或用量过大所致;小儿误服碘酊3~4ml可致死亡;曾见7岁小孩因用碘酊涂治发癣引起
过敏性休克致死。
碘具有比氯更强的对皮肤、粘膜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吸入时主要损伤
呼吸道,导致
支气管炎、
肺炎甚至
肺水肿。口服对消化道有强烈
腐蚀作用。吸收后作用于
组织蛋白引起各
组织器官损害,尤以
肾脏损害为甚。口服
致死量2~3g。
含
碘制剂如
碘酊、
复方碘溶液、
碘喉片、
碘甘油等为医疗中应用较广的药物,碘酊是家庭中常备的消毒药品。小儿碘中毒多因误服或用量过大所致,曾有人将碘酊误作为
止咳糖浆,而给小儿服用。少数病儿对
碘过敏,治疗剂量也发生严重反应。小儿误服碘酊3~4mL即可致死亡。
小儿误服较高浓度的碘剂,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吸收后与组织中蛋白反应引起全身中毒病状。小儿误服后口腔内有碘味,口腔、食道和胃部有烧灼热和疼痛,口腔和咽喉部有水肿,呈棕色,病愈后可引起
食管和胃的疤痕和狭窄。病儿还出现
头晕、
头痛、口渴、恶心、呕吐、腹泻、
发热等症状,粪便中可带血。
中毒严重的小儿
面色苍白、
呼吸急促、
紫绀、
四肢震颤、
意识模糊、
定向力丧失、
感觉障碍、言语杂乱,甚至昏迷、休克,或有中毒性
肾炎,出现
血尿、
蛋白尿,严重者引起
急性肾功能衰竭。过敏的病儿可引起
过敏性休克。由于
碘制剂的腐蚀性强,可引起
喉头水肿,甚至窒息,重症还可出现
精神症状、昏迷,如不能及时抢救,可引起大脑严重缺氧,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因此我们要将碘制剂放置在安全的地方,不让小儿随便拿到,特别是
碘喉片要教育小儿不宜多服,另外
碘酊要与
止咳糖浆分开放置,并标明名称,防止将碘酊误作止咳糖浆给小儿服用,以防中毒。如服用了较大量碘制剂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治疗,可减轻症状。碘中毒的症状和碘中毒后应该怎么办?
内服中毒后,口有碘味、口腔及咽喉部水肿,染有棕色,自觉食道及胃有烧灼感。病儿头痛、
眩晕、口渴、恶心、呕吐、腹泻、发热:呕吐物为黄棕色,如胃中有淀粉,则呕吐物染成蓝色,大便可带血。重症出现四肢震颤、
肺水肿、
紫绀、
谵妄、
惊厥、休克以致昏迷。甚至可发生中毒性肾炎导致
急性肾功能衰竭。碘可以腐蚀食道和
胃粘膜,治愈后可能遗留食道或胃的
瘢痕和狭窄。
抢救治疗碘中毒立即口服大量淀粉(如
米汤、面、粥、山芋、
面包等),使之吸收碘并与之反应呈蓝色,然后催吐排出:洗胃可用1~10%的淀粉液(米汤亦可)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一直到
洗出液无蓝色为止。洗胃后用
硫酸钠导泻。内服生蛋清、牛奶、
食用植物油以保护胃粘膜。
喉头水肿严重时可致
呼吸道梗阻而窒息,必须立即作
气管切开。碘
过敏反应引起的
血管神经性水肿也可以导致喉部阻塞,应把气管切开加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
碘制剂中毒的小儿应立即给小儿口服大量淀粉食物,如米汤、
藕粉、
面条、
稀饭、面包、饼干等,然后催吐,再用1%~10%的淀粉液或米汤洗胃,也可用1%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直到洗出液体无蓝色为止。洗胃后导泻,口服米汤、生蛋清、牛奶、
植物油等以保护
胃粘膜。重度喉头水肿应给氧,引起窒息时立即切开气管,人工呼吸。同时还要注意对症处理。
碘“过多”一般是指一次或多次摄入量大大超过人体的
安全范围上限,但不一定有明显危害表现。碘“中毒”是指碘摄入量不仅大大超过安全范围的上限而且具有不同类型的中毒症状出现。当每日摄入的碘量超过1000微克,而且连续数周才可能发生碘过多。每日通过
碘盐摄入碘约200微克,这个量对人体是安全的。发生碘中毒的事故过去也有报道,主要有几个原因:如短时间内吃大量碘剂;服用碘剂是在体内排泄比较慢的品种;不同的人对碘的
耐受力不同,出现这种情况的人往往是对碘比较敏感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