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知识转移的能力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独特性。由以知识为基础的多种能力构成的吸收能力是过去十几年里组织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研究知识转移的重要工具。
定义
基本概念
对于知识吸收能力(ACAP:the absorptive capacity)的定义,引用Cohen对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知识吸收能力指对于外部信息,企业认识其价值并吸收和应用于商业终端的能力。根据少数几个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后进国的经验,企业从外部吸收知识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获取、吸纳、转化和开发利用。
构成
“吸收能力”的概念首先由Cohen和Levinthal在分析企业研发作用时提出的。
在Cohen和Levinthal后,经济学家从企业吸收能力角度研究FDI先进技术向当地企业的溢出效应,他们认为当地企业的学习能力或者知识吸收能力是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外的技术引进、FDI等方式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即引进、消化、吸收,从模仿到创新。研究表明,日本韩国工业技术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韩企业对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强,能以模仿、改进、创新的三部曲来创造竞争优势。 从定义可以看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包括四种: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纳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其中,
1.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对外部产生的,对本企业有关键作用的知识加以判断和获取的能力;
2.知识吸纳能力则强调外部知识在企业内有效地被阐释和理解,不能被理解的知识是很难被再利用开发的;
3.知识转化能力则是要将新的外部知识与内部已有知识有效地整合;
4.知识开发利用能力是指通过将内外部知识共同运用而开发出新知识。
以上的四种能力可以归为两大类: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和吸纳)和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转化和开发利用)。
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通过利用外部知识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从上面可以看出,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比较倾向依赖于企业自身资源以及外部知识源的特性,而要由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转化为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并对企业的创新活动真正发挥作用,则需要企业内部在交流、合作上的努力。
影响因素
根据以上对企业吸收能力的理解,看到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受到企业知识基础、企业的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研发投入、组织学习机制的影响。
企业知识基础:
把企业知识基础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次上划分,包括企业的先验知识和内部员工的知识。Cohen和LevintIlal强调了员工个人吸收能力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基础,提出个人以往的知识、经验都与他们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企业对知识做出反应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组织中的个人或技术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类别越多,相应地,他们能解释的信息也越多样,也越能解决较困难的问题。
Cohen和LevintIlal在讨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决定因素时,也提出了企业的先验知识。先验知识指企业本身拥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内涵,也就是企业本身具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内涵对于企业认知、吸收、应用外部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先验知识水平的函数。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决定了企业评价外部知识范围的能力;企业先验知识的深度影响企业吸收能力提高的速度。
企业的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
要提高企业潜在的企业吸收能力,仅仅使企业成员接触相关知识是不够的,还取决于他们努力的强度。如果仅仅强调企业知识基础知识可能过于被动,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组织的知识吸收效率,在短期内更多地依赖自身的知识基础,但是从长期看关于获取知识的欲望、积极性则更为关键,这也是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企业在技术上快速进步,甚至超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原因之一。韩国企业往往采取制造危机的策略来加强企业的学习努力程度,技术转移的效果就特别显著。所谓制造危机的策略,是指营造一种企业必须要全力投入于学习新技术才得以解除危机的情境,以强化企业学习的积极性。
吸收新知识不只是记忆与背诵,要将新知纳入现有的知识系统,并加以充分利用,这是需要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经过大量的练习。所谓做中学就是吸收与学习新知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过程。中国一些产业如纺织产业,只重视引进技术,忽视了消化吸收,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做法导致陷入了“技术追赶”的陷阱,即从引进、落后到再引进、又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研发的双重作用:
Cohen和Levinthal认为,企业投入研发的作用,不仅能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同时也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研发投入规模对于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当吸收能力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时,企业就会采取比较积极的研发策略,相对在研发投入的规模也会较大。在日本,多采用通过多家金融财团成员合作注入资本到大型研究开发合作项目实现的。
不过提升产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资源,这时单纯依靠企业为主的研发方式就显然不利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升级。这里就提及政府研发,政府研发有助于提升产业成熟度,产业成熟度的不同会影响到企业对技术的学习、吸收。不同的产业成熟度,导致该产业的技术积累、知识基础不同。政府研发活动涉及基础、耗时、冒险、成本过高的科研工作。日本通产省的采访支持这样的观点,政府研发主要目的是维持高水准的研究开发投入并增进技术能力发展。
4.组织的学习机制是影响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要由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转化为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并对企业的创新活动真正发挥作用,除了企业在研发活动上的投入这一指标,建立组织的学习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的学习包括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所谓外部学习则指的是技术模仿、转移与引进,外围的技术寻求、技能转移的外部学习组织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学习指的是组织内部的知识扩散与知识创新活动,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成员间知识交流和分享的内部学习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学习,增强技术能力,更有效、快速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就必须建立培育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外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为组织学习的开展提高良好的保障条件和驱动力,使企业员工拥有能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氛围与环境,从而持续有效地培育和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在内部学习中,企业内部的知识解释、分享、转化和利用则依靠内部学习组织机制。如果企业外部的知识不能符合组织的价值观或利益,将很难在内部转移、扩散或被利用:而组织结构过于封闭、僵化,则不利于内部成员与外部的知识源进行交流,同时部门间的交流也会受到抑制,必然对企业知识吸收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技术知识的活化与创新是外部技术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刺激的结果,因此有效的将技术机会、市场机会与已有的技术储备有机结合是技术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也是从潜在吸收能力向实际吸收能力转化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使其技术转化为企业利润。而由潜在吸收能力转化为实际吸收能力则取决于企业内部学习机制。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将受到企业知识基础、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研发投入的程度、组织的学习机制等四项因素的影响。判断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可自其在这四项因素的努力程度与运作绩效来做出综合判断。
认知基础
Cohen等引证认知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成果,认为知识积累是知识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企业需要知识积累才能够整合并利用新的知识。提高企业整体技术积累,就要对企业员工个体进行投资,其中学习和培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一方面,辨识和筛选外界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丰富程度,而学习和培训则可以通过优化员工的知识结构,丰富其掌握的知识类型,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以此提高组织整体的潜在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学习和培训可以提供隐性知识外部化的机会,在教与学的交流过程中,完成培训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显隐性知识转化,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供基础,从而提高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增强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
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增强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
组织机制
影响知识吸收的组织机制:
学习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组织应该发挥一定的群体作用,通过组织内部政策、组织结构和组织路径来促进学习.其中沟通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是影响企业学习和创新的两个关键组织机制。
(1)沟通机制与吸收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的获取和吸收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嵌入在一个共享的社会情境内的学习主体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和沟通,实现知识的转移、整合和再创造。
①组织层面的沟通机制
Cohen等在分析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组织因素时,着重考虑了外界环境与组织之间、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结构。本研究将这两个层次合称为组织层面的交流与沟通。Cohen等认为,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沟通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看门人”是否能识别相关外部知识,并将其翻译和转换成内部研究人员可以理解的知识,以便进行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从而增强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然而,这种拓展组织边界的外向型沟通必须辅以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内向型沟通,才可以令“看门人”的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提供部门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激发新知识的产生,促进组织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实际吸收能力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组织层面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增强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
组织层面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增强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
②个人层面的沟通机制
除了Cohen等提到的组织层面的沟通与交流,Daghfous认为组织机制也应该辅助和鼓励员工个体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创造信息平台等措施促进知识的识别与整合。因此,促进企业员工个体交流的沟通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表现在知识的转化和创新方面,而知识的转化与创新需要大量的个体交互作用,尤其当所转移的知识包含缄默部分时更需如此。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个人层面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增强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
个人层面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增强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
(2)奖励激励机制与吸收能力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社会行为是受到个人理性和利益驱动的,因此在研究知识转移和分享的奖励激励机制时,大多数学者都首先考虑到外部奖励激励措施。企业实践验证了外部奖励激励措施对促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尤其是潜在吸收能力)的有效性,如西门子的ShareNet项目和三星人寿的知识里程计划都利用外部激励措施大幅度提高了企业获取和整合知识的数量。然而,外部激励机制唤起的仅是外部动机,对于那些目标难以程式化且需要协调去完成并进行创新的任务来说,进行知识转移的动机是成就感、自我成长等因素,而非经济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外部奖励激励机制便不能达到理想效果,需要辅以内部激励机制来提高以创新为标志的企业实际吸收能力。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假设。
奖励和激励可以增强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
奖励和激励可以增强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
通过对已有研究和理论的梳理,本研究勾勒出吸收能力影响因素、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两个维度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建议
通过以上的论述,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增强型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1.重视人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招募知识水平与经验能力都较为丰富的员工,特别是要强调知识背景的多样化,以促进企业的消化能力和增强对新知识的认知。大力投入教育训练,重视人才培养,定期进行员工培训、组织学习,通过换岗交流,跨部门跨地区流动任职,以培养全面从事技术及管理的能力。也可以在企业内组成跨部门学习团队,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以增加企业基础知识的存量与广度。
2.提高学习努力程度与自主创新的策略相匹配
企业技术战略出发,为技术发展设定比较高的标杆,以增加企业必须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强度。根据技术自身的演进特点,企业可以采用技术引进、企业合作、企业并购等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减少吸收的成本,适时推动企业成长。
3.重视研发投入
通过大量的政府和企业R&D投入,改善企业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能力,提升知识吸收能力。企业要结合自主研发与技术转移两种策略,并由研发资源投入来提升技术引进的水平。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合作,彼此之间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不断提高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将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建立学习型组织与培育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奋发进取的氛围中,更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好地推动知识管理,应把建立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
5.建立企业外围知识沟通交流网络
在技术搜索上,建立自己的技术情报网络,搜集和转送最新研究开发情报,也可通过派遣人员到技术领先的公司学习。在技能的转移上,企业应该重视建立战略联盟和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起与先进企业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1 16:29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