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公饼是
广东佛山的特色传统名点,属于
粤菜系;由于它是由一盲人创制于清代
嘉庆年间(1796一1820年),因而得名盲公饼。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
在
封建社会里,盲人最忌别人叫他盲公,因此百多年来,市场上盲公饼虽已名闻遐迩,但他的子孙后代,也不拿 “盲公饼”作招牌,而以
合记肉心饼为名。直到1952年解放后
佛山市参加
华南物资交流大会,为了推销佛山土特产品,才正式定商标为盲公饼。
盲公饼自出名以后,购买者日众,并多以此为送礼佳品。
初制时,饼形大于
铜元,没有猪肉心,到1875年后,为了精益求精,才
加猪肉心配制。创号合记后,历年来都是雇工12至13人进行生产,但实际生产人员只有七八人。每天产量一万斤左右,最盛时期是1933至1936年,每天加班生产至15一一16小时,
日产量两万多斤。多销往
东莞、
石龙一带,省内及
港澳来佛山的旅客,多购盲公饼回去馈送亲友。
合记号在解放前一向在鹤园社老铺用零沽形式出售,不设批发或代理,出口数量极少,也抗日战争前一年,出口只有四千八百斤,是用铁罐精装(无肉心)托
洋船带货出口。日寇南侵,佛山沦陷,到处抢掠残杀,民不聊生,盲公饼的销路一落千丈,生产工人大都回乡务农。
盲公饼的形式从此由大改小,由每个出售改为每筒出售(每十个为一筒)。日产300至400个,营业不振,有时几天也无开工生产。抗日战争胜利后,生产稍有恢复,工人也逐渐从农村返回佛山,但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生产仍没有很大发展,日产只有三万个,
约等于战前大型饼的一万五千个,还未恢复到战前生产水平。
盲公饼的制作,与一般饼食不同,有其独特之处,市场上出售的饼食,大都以面粉配制,而盲公饼则全用
糯米配以
食糖、花生、
芝麻、
猪肉、生油等上乘原料巧制而成。饼内所夹的猪肉,其制法更为美妙精巧,用幼细白糖腌藏数月(最少数天)才取出配制,吃起来甘美酥脆,美味可口,享誉中外。百多十年来,制法古朴,以瓦盆盛料焙制,坐着生产,效率极低。
直至1955年
公私合营后,才改用案板制,站着生产。由于操作方法改善,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产品规格有大小二种,大的每筒六个,小的每筒十个。出口或送礼另有装纸盒和
铁罐。
1.
冰肉制法:将
肥肉切成条状煮熟,放入冷水内浸泡5分钟,取出晾干,用
白砂糖腌制1个星期。腌制过程中发现湿糖,要及时换糖。用时切成小薄片。
3.将
绿豆粉、大米粉、熟糯米粉,放在
案板上拌匀,拨成圆圈,将熟猪油、
糖粉放入,加清水搅拌溶化,再加入芝麻、花生粉末,拌匀后把绿豆粉、米粉徐徐拨入揉成
粉团。
4.取粉团搓成小圆粒,用手掌轻轻压扁,放入饼模内,加一块冰肉在中央,然后把模四周的
粉料合拢包着冰肉,再压平,取出放置在竹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