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誓
汉语词汇
盟誓,汉语词汇,拼音:ménɡ shì;释义:盟约;起誓;发誓:举手盟誓。
释义
①即“盟约”。②起誓;发誓:举手盟誓。
出处
《国语·鲁语上》
例句
1、结盟立誓。
《国语·鲁语上》:“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
《荀子·富国》:“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合党连群,必有盟誓,其所图谋,皆何等邪。”
唐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草草临盟誓,区区务富强。”
《说唐》第九回:“兄弟在花园盟誓,只道戏言并无凭证,谁知后来俱应前言。”
2、指起誓。
明 施耐庵《水浒》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今日既是天罡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个无异心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咱对天盟誓,诸位神道老天爷。”
3、指盟约。
《宋史·陆游传》:“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
明 李梦阳 《冬日灵济宫十六韵》:“累朝盟誓册,玉柜少人知。”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这无异缔结了一种盟誓,彼此在同一目标之下,完全无私地团结起来了。”
盟誓历史
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史书有多处记载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主要的盟誓遗址有侯马盟誓遗址和温县盟誓遗址。
据《元史》载:“耶律留哥乃率所部会按陈于金山,刑白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以盟。”可知辽、金、元以牺白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作为盟誓。
“盟约”。示例:明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回:“敝邑依楚为国,世有盟誓。楚君若下辱,不敢不纳。然今已他徙矣,惟将军察之。”
小说特定事件
源自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
盟誓 (Pact)是先民与森林之子的战争结束后,代表森林之子绿先知和木舞者与代表先民的酋长和英雄在位于河间地神眼湖中心的一个名叫千面屿的小岛所签订的一个协议。协议规定先民拥有海岸、平原、草原、山脉和沼泽,但繁茂的大森林永远归森林之子所有,而王国全境也不准再砍伐任何一棵鱼梁木。为使天上诸神见证此神圣盟誓,他们为岛上每一棵树都刻了脸,并在此成立绿人的神圣组织,专司看守千面屿
“盟誓”开始了人类与森林之子间四千年的友谊,盟誓的签署结束了黎明之纪元,开始了英雄之纪元。
参考资料
古玉品鉴:杀牲埋玉的盟誓.人民网.2014\u5e7409\u670802\u65e5
贵州占里侗寨上演600多年生育盟誓.人民网.2015\u5e7403\u670820\u65e5
盟誓.百度汉语.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7 15:31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