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路,中国元代行政区名。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改
益都府为益都路(治益都),下辖六县、八州(州辖县十五),直隶
中书省。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改益都路为
青州府(治益都),属山东行省。清代仍为山东省青州府;今为山东省
青州市。
历史背景
《
禹贡》青徐二州之域。
春秋战国之齐及鲁东楚北之境。秦齐郡琅邪之地。汉初子肥王齐,有七十二城,都于临淄。后置青州刺史,领郡国有九,此为
齐郡、北海、千乘及徐之琅邪、东海郡地。武帝封子闳为齐王,策曰:呜呼!小子闳。受兹青社。葢古者以太社五色土随方封国使立社,故齐有青社之称。后汉、魏晋又为齐国、乐安、高密、城阳郡地,而青州刺史并理
临淄。
永嘉之乱,刺史
苟晞弃青州。汉将
曹嶷据之以临淄平夷难以御敌,乃于尧山南筑广固城以居,降于东晋,寻为石勒所陷。后为段龛所据,自称齐王。
慕容恪灭赵,克青州。苻坚并燕,尽有齐地。坚败。苻朗以州降晋。改置幽州,以辟间浑为刺史,镇广固。隆安四年为慕容德所陷。德都广固,称南燕。至子超,为刘裕所灭。裕留羊穆之为刺史,夷广固城而归穆之,乃筑东阳城为青州。宋置青州,初理历城。后理东阳,又移理临淄。后并冀州、琅邪,皆没于元魏。魏置青州及北徐州,高齐因之。宇文周并齐,置齐郡、乐安、北海。改北徐为沂州。隋并废之。大业初复为北海、高密、琅邪三郡之地。唐武德二年置青州总管府【周疏:○按《
旧唐书》:青州总管府武德四年置。】,领州八。此为青、密、沂三州,属河南道。七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元年罢都督府【周疏:天宝元年罢都督府。○按《旧唐书》及《太平寰宇记》并云:贞观元年罢都督府。】,改为北海郡。乾元元年复为青州,置平、卢、淄、青节度。石晋开运初为防御州。天福十二年复为平卢节度【周疏:○:按汉主知远即位之元年,复称晋天福十二年。不当槩以石晋冠之。】。宋为青、密、潍、沂四州,属京东东路。淳化五年改青州为镇海军【周疏:按《会要》:太宗命曹彬为青州节度使,中书奏云:唐乾元中,侯希逸为平卢节度。本平州之地屡为贼所迫,希逸率将士破贼。又为奚虏所侵,乃拔其军二万余人且战且行达青州,诏就加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自是迄今淄青节镇皆带平卢之名。今青州颇为重地,请以镇海为额从之。诏曰:眷彼营邱,控于东夏。太公开四履之地,小白举九合之师。忠烈犹存,风流可尚。宜改总戎之号,用旌表海之邦。青州平卢军改为镇海军。】。 开宝五年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元佑三年改安化为临海军。政和元年以青州为齐郡。金初属伪齐,后升为益都府。金于是始建府名,立东路总管,以十三州隶焉。国初沿金制,以东齐业李全父子遂致跋扈。择重臣为方伯岂长策乎?今益都以东傅海,皆割入宁海、般阳,南则益以滕峄,东西不数百里,南北仅千里焉。此亦犬牙之势也。元领散府一州十三县三十六司候,录事司各四。癸丑年废各州录事司候入倚郭县。丁巳年行长山县废入高苑县。至元二年割登莱二州八县入般阳,废行淄州淄川县入益都县,行泰安州泰安县入沂水县,兰陵县入峄州。三年废益都散府入本路,昌乐县入北海县。九年割出宁海州及牟平、文登二县。延佑三年增置蒙阴县。今领州八,录事司一,县二十一。隶府者六,隶州者十有五。
沿革
殷商为营州地。
秦王政统一天下,属
临淄郡(《汉书》为
齐郡,治
临淄)。
西汉置
齐郡(治临淄),属
青州刺史部(治
广县,在今青州市五里镇)。
西晋末
曹嶷弃广县,筑
广固城(益都城),为
青州刺史治。
唐初复为青州总管府,后又改为
北海郡,均治益都,属
河南道。
宋
建炎三年即金
天会七年(1129年),金人攻陷州青州城。
金
天会九年(1131年),伪齐皇帝
刘豫改
青州为益都府。
金代,益都府初属山东路,后改属
山东东路,路、府、县同治益都。
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改为益都路(治益都),直隶
中书省。
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改益都路为
青州府(治益都),属山东行中书省。
1948年,青州解放,设立青州特别市。
1952年,恢复益都县。
区划
治所:益都城
司一: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行淄州淄川县入之。淄川县置于颜神县,废为巡检司。县旧治北城,俗称东阳城,金移治南城,俗称南阳城。
临朐,下。金析临朐,置穆凑县。元省穆陵。仍入临朐。至元二年,并入益都。二十五年,复置。
高苑,下。宪宗七年,省行长山县入之,本属行淄州,来属木路。
寿光。下。
州八:
潍州。下。金潍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是年,省各州录事司、司候司入倚郭县。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县二:北海,下。州治改。昌邑。下。
胶州。下。金胶西县,属密州。至元二十四年,旧志作太祖二十四年,误甚。据《齐乘》改。于县置胶州,析莱州之即墨县、密州之高密县来属。领县三:胶西,中。州治所。即墨,下。高密。下。后至元三年。立潍川乡景芝杜巡检司。
密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诸城、安邱、高密、胶西四县。后胶西、高密二县析隶胶州。宪宗三年,又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领县二:诸城,下。州治所,有中外二城。安邱。下。
莒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莒、日照、沂水三县。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莒县。皇庆二年,析沂水地,置蒙阴县。领县四:莒,下。州治所。后至元间,参政马睦火以城大难守,截去西南北三面,止修东北隅为今治。沂水,下。至元二年,省行泰安州泰安县入之。后至元二年,立穆凌关巡检司。日照,下。蒙阴。下。皇庆二年,析沂水之龙寨镇置。旧志:旧名新泰。中统二年。省入沂水。按新泰省入莱芜在至元二年。后复置,旧志误也。
沂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领县二:临沂,中。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十六年,置河南廉访司。费。下。治祚城。
滕州。下。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滕、邹、沛三县。至元初,析沛县入济宁路。领县二:滕县,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戊子,升徐州为路,割滕、峄、邳、宿四州隶之,迁滕县于薛城,割滕之西南四乡治之。东南六乡,州自治之。邹县。下。
峄州。下。金兰陵县,属邳州。元初,于县置峄州。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李璮为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
疆域
东至
即墨五百七十里,西至
般阳路一百四十里,南至
邳州七百八十里,北至
滨州利津县二百一十里,东南到淮安路
海宁州六百四十里,东北到海二百一十里,西南到济宁路八百里,西北到
河间路六百五十里。到
大都驿程一千三百五十里,径九百里。
治所
府城五门,周二十里。【
周疏:府城俗称南阳城。北城为东阳城。两城相对,抱阳如偃月。葢古者合为一城,或皆羊穆之所筑或后人增葺,未可知也。○按《水经注》:阳水又东径东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葢浊水与长沙水自西南而东北,故亦通称东西东阳即南阳,不得更以为南城之号,而阳水径东阳城南。则今府城非羊穆之筑审矣。王辟之《渑水燕谈》曰: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阳水,限为二城。王北宋人,当时形势如此,则于氏谓古昔全盛之时合为一城者,误也。特南城建置之始已不可考耳。】。《舆地记》曰:北齐移益都县入青州,以城北门外为治所【周疏:○按《
寰宇记》云:北齐天保七年移于郡城之北门外。今县理也。】。唐《通典》曰:今之青州理在益都县。欧阳公《表海亭诗注》曰:南洋、北洋河一在州中,一在城外。曾肇《南洋桥记》曰:东阳城,府治之北城也。由此推之,明是一城。古昔全盛之时初无弃地,靖康兵烬之余,金人止据北城立府,后徙南城。遂为瓦砾之区耳。《齐记补》曰:天会中,北城颓废。移州治南阳城为益都府。愚按:南阳郦道元通为水名。北齐尝为龙兴寺名其为城名,不知所据。【周疏:天会,金太宗之年。《齐记补》谓是章宗时。
临淄李余庆之笔余庆爵至开国编书如此,则女直之文献可知已。或云后人托名以传,未必然也。】。
古迹
广县城
益都府南,瀑水涧侧,汉
广县故城。元魏尝以置
青州【周疏:○按《水经注》:阳水东北流径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此谓西汉刺史治,东汉则《
郡国志》曰:临菑刺史治矣。晋初,治临淄,沿后汉之旧。义熙中,自广固移治东阳城。《后魏书》曰:青州,司马德宗治东阳。魏因之是也。于氏于沿革云汉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此又云元魏以广县置青州,不知元魏青州治东阳史有明文。广县,晋初已废。岂得更为刺史治乎。郦注所言故城旧治,皆汉代遗迹。太守理临淄刺史,治广县,则不可谓无常理也。】。遗址犹存,土人目为古青州。
广固城
府西北尧山下。《齐记》云:晋永嘉五年,刺史曹嶷所筑,有大涧甚广,因之为固,故曰广固。初,南燕慕容德议所都。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地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所营。山川阻险,为帝王之都德从之。及刘裕围慕容超,城侧有五龙口险阻难攻,兵力疲乏。河间人元文说裕曰:昔赵攻曹嶷。望气者谓渑水带城,未易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自破。石季龙塞之嶷,果请降。后五日雷雨震开之。慕容恪攻段龛,亦塞五龙口,龛遂降。今旧迹犹存,宜试修塞。裕从之。超城中男女皆患脚弱病者,大半遂出奔,为裕所擒。此缘城闭日久气郁不通,自然生病,自古兵革间多有之。裕不学,故为元文所诳耳。其城为裕所夷,无复遗迹。
宣圣庙
府城西北隅有摹峄山,秦碑极精制,旁刻云峄山。秦刻磨灭久矣。宋初,惟江南徐铉有摹本,赞皇李建中传写得之,遗余曾祖金紫公。传子孙四世,逾百年。靖康、建炎,兵火相寻,旧藏文籍散落殆尽,独此刻仅存,命善工勒于青社郡舍。阜昌甲寅河南李仲坦志下刻云:盗发文箧,褫去“皇帝立国惟初”六字,不复敢补。上下刻志五节,不能备载。石虽衅校邹峄摹本有间矣。有崇宁经史阁碑【周疏:州县庙学不烦载有,古金石则书】。
龙兴寺
府城西北隅。修身仿《宋碑》云:寺即田文宅。葢本唐封演《见闻记》云:青州南城佛寺,旧传孟尝君宅【周疏:○《见闻记》当作《闻见记》,南城封氏,本书作城南】。有二大镬造食供客,大者容四十石,小者容三十石。李伾毁为兵器。详考《图志》,实非孟尝君宅,乃南史刘善明宅耳。碑阴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元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今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淘米涧。南史刘善明仕宋为北海太守。元嘉中,青州饥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自作饘粥,开仓赈救,乡里皆获全济。百姓呼其家为续命田。《图志》相传——刘善明宅饭客鼓、淘米涧皆当时事,岂善明亦尝事佛?故在宋止呼佛堂,后因舍以为寺。且青州城晋羊穆之始筑,战国时未有此城,田文何故宅于旷野。葢后人止慕其名,谓能饭客者必斯人而隐没善明之高义,不得不辨。寺有北齐八分碑,制刻精妙。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葢唐人续刻者【周疏:寺有北齐八分碑,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葢唐人续刻者。○按:此四字本李北海书龙兴寺额,金皇统中摹刻于娄定远像碑之阴,左方有济南孙悫题跋。于氏偶未见耳。】。寺后天宫院古老柏院也有石刻布衣张在诗【周疏:○按《归潜志》:孙铎再授户部尚书,于听事壁间书唐人诗云云,即此诗也。唯次句又字作未,而误以宋为唐。《金史》则云:对贺客诵古人诗。葢知其非唐人,而不能的指其为宋也。第三句:君家,《金史》作庭前(李疏:《渑水燕谈录》载此诗次句自——年少寻芳日几回。教授毕仲愈作毕仲甫)。】云: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去又回。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旁刻云:青州教授毕仲愈元丰六年至洛谒太尉文公,公曰:昔范讽补之好论诗,尝曰:青州富庶,地宜牡丹。春时游乐之盛不减洛阳,古今人作诗者甚多,而布衣张在一绝,最为可爱。补之为余诵之,诚有意思。皇佑中,余为青守。大书于西庑之壁,今三十年矣。子归,试往观之。仲愈还至老柏院,其壁已坏,因题于天宫院之石柱,俾匠者刻之。张生之诗既为四方所传,而诗之所自不可不知也。故具书公语而刻于左。
城隍庙
龙兴寺东。耆旧相传——金正大间,益都有潘府尹者,暮见城隍来谒曰:公昔典漕,枉杀二人,今以相付。即有二鬼相随,驱之不去。逾年,尹死。今上清宫潘尹故宅也,柱上犹有斮鬼刀痕,事极可怪。如近岁济南宪司有徐好古佥事由分司归,常郁郁不语,一夕,家人熟寐,好古忽起抽刀先杀其妻,又杀其长子,婢媵死者数人。惟幼子突窻间得逸,徐乃自屠出肠而死,竟不知其故。其居宅后弃为照磨厅事,愚到官始毁之,而建架阁库焉。此事众所目击,四方共闻。潘尹事亦不诬矣。虑刑者可不戒哉。○庙亦随郡皆有,亦不烦载,余如东岳行祠府君、三陵诸祠,皆然。
苏秦冢
益都府东二十五里。秦自燕奔齐,齐大夫与秦争宠,使人刺秦,不死殊而走。齐王求贼不得,秦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
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贼必得矣。齐王如其言,杀秦者果出,王因而诛之。秦死犹诈也,裂其躯而不恤,哀哉。般阳西又有秦冢,与此为二,岂葬而复诈乎?尝论战国之士以诈功耀天下者,秦、仪也。秦,洛阳人,仪,魏人,乃曰齐人多诈,置二子于何地乎?
记载
齐乘
余杭葛昊容斋校
郡邑
益都路(上)
益都县〔中〕
○倚郭。本汉侯国,武帝封菑川王子胡为益都侯。故城在寿光县南,今县境乃两汉广县地,属齐郡。晋废广县。曹嶷筑广固,羊穆之筑东阳,皆其地。元魏于寿光益城置益都县【周疏:故城在寿光县南。○按:益都,汉封刘胡为侯国。本乡聚之名非县也。魏始干今寿光北二十里故益都城置县,宋及元魏因之。北齐移入东阳城为青州治,与今寿光县南之益城无涉(益,汉县。属北海郡。后汉属乐安国。)。《水经注》云:巨洋水又东北径益县故城东。又东北积而为潭,西北流径北益都城。益县当时已废,则称故城。益都见设为县,则否一南一北叙次明析如此。《元和志》及《寰宇记》并云:魏于今寿光县南十里益都城置县,或误以益城当之,而所谓魏置者,皆指曹氏而言。今于氏改为元魏,转益舛误,又与第四卷王胡城及益城条下自相矛盾矣。】。高齐移入青州城北门外为治所。隋之北海郡,唐宋之青州并理此。宋以前止为县名,金因升为府号,仍置县属焉。国朝因之。至元二年废临淄临胊二县并颜神镇之行淄川县入此县,后复置临淄临胊二县,颜神镇止设廵检而来隶焉。初以北门外为治所,后移府城。
卷四
古迹
金史
卷二十五 志第六
地理中
山东东路,宋为京东东路,治益都。府二,领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七,县五十三,镇八十三。
益都府,上,总管府,宋镇海军,国初仍旧置军,置南青州节度使,后升为总管府,置转运司。大定八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产石器、玉石、沙鱼皮、天南星、半夏、泽泻、紫草。)户一十一万八千七百一十八。县七、镇七。
元史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益都路,唐青州,又升卢龙军。宋改镇海军。金为益都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领司一、县六、州八。州领十五县。
新元史
益都路。金
益都府,属
山东东路。太祖二十一年,李全以益都降,授全益都路行中书省。全败死扬州,其妻北还,仍为行省,传其子李璮。中统三年,璮反。伏诛,仍置益都路
行中书省及益都路总管府。至元三年,罢行省。二十四年,移宣慰司治益都。旧领益都一府,潍、胶、密、莒、沂、滕、峄、博兴、登、莱、宁海、行泰安州、行淄州十三州。至元二年,析登、莱二州入般阳路,省行淄州入益都县,行泰安州入沂水县。三年,省益都府入本路。九年,析宁海州直隶中书省。旧领益都、临朐、寿光、博兴、监淄、穆陵、乐安七县。后穆陵并入临朐,博兴升州,又割淄州之高苑县来属。
大明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四
明 李贤等 撰
建置沿革禹贡青州之域天文虚危分野周礼正东曰青州盖以土居少阳其色青故以名州武王封太公望于此为齐国秦置齐郡汉分置北海郡属青州东汉为齐北海乐安三国地以青州治临淄魏为益都城晋为齐乐安二国地安帝时广陵侨立南青州故于青州加北字刘宋省南青州乃去北字仍曰青州后魏治东阳又改益都郡后周改为齐郡隋复为青州寻改北海郡唐初为青州后改北海郡乾元初复为青州又陞平卢军节度宋改镇海军金为益都府元改益都路本朝改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
山东通志
建置志
青州府【释名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
禹贡青州之域古爽鸠季萴逄伯薄姑莒纪诸国地周封太公于营邱是为齐国秦置齐郡又为琅邪郡之东境汉为北海齐琅邪千乗四郡地又为济南泰山二郡之东境及高密胶东城阳甾川四国而察以青徐兖三州刺史东汉青州部治临淄领齐北海乐安三国其琅邪国又属徐州三国魏置青州于益都晋青州部治东阳领齐乐安二国城阳一郡其琅邪国东莞郡亦属徐州永嘉之末为南燕慕容超所据【永嘉之后陷于石勒继以段龛苻氏平燕尽有其地慕容德据广固是为南燕慕容超乂移青州治于东莱】南宋平燕以东阳齐北海乐安高密平昌五郡属青州东莞南济隂二郡属徐州元魏青州部畧同于宋増置南青州部领东莞东安二郡置胶州部领东武高密平昌三郡隋为北海齐高密三郡青州琅邪一郡徐州唐置青州北海郡淄州淄川郡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皆属河南道宋初因之继改为镇海军后复为青州其余为淄潍沂密四州属京东东路金曰益都府仍淄潍密三州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而潍密莒博兴诸州皆直中书省明洪武初年并密州入诸城并胶西莒县入莒州降博兴州为县改益都路为青州府领州三县十六九年又割胶潍二州高密即墨昌邑三县属莱州府领州一县十三属山东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莒州为直州以沂水防隂日照三县属之十二年陞沂州为府以莒州并所属焉十三年又析置博山县今领县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