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拼音:yì)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器皿中的水满溢而流出,本义为充满而向外流,后表示增益,本义由“
溢”字表示。由满溢引申,指增加、增多,又引申指更加。由于增加了,得到的好处更多了,所以“益”又引申指好处。在古汉语中,“益”字还有超出、过度的意思。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2)上部是一股水向外漫出的样子;下部是“
皿”,是一种容器,皿中有水,会水满外溢之意。益本义是水满了漫出来向外流,是“溢”的古字。“益”字在商代形象特点鲜明,皿形内有多少不等的小点,显示水满欲溢之势。入周后,皿形变得低浅,皿上大多是由三个水滴形变作字符A、字符B形(图3、4),全字如同从血从八,仍可表示满溢之意。战国末期秦系文字(图6)“皿”上变作横写的“水”,与商代初文之意密合,但是,秦隶(图7)及早期汉隶(图9)这个横写的“水”每一笔都趋于平直,与
八卦中表示水的坎卦卦形(字符C)相合。后世楷书把这一“水”形写成一条横画的上下各一个“八”形,现代规范字形在横画上是倒“八”形(丷)。
“益”是因为水多而漫出器皿的,所以又引申为“多”“增多”“增加”等意思。如《韩非子·定法》:“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其意思是:五年之内,秦国连一尺地也没有增加。财物一增加就可让人富裕起来,并且获取利益,因此“益”又引申出“富裕”“利益”“好处”等意思。如《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益”字后来专用于指“利益”“好处”,指“水涨”的意思,古人则另造一从“水”,“益”声的形声字“溢”来替代。
详细释义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五上】【皿部】伊昔切(yì)
饶也。从水、皿①。皿益②之意也。
①从水、皿:王筠《说文解字释例》:“当作‘从水在皿上’五字观之。②皿益:谓皿水溢出。
说文解字注
【卷五上】【皿部】
“饶也”注:【食部】曰:饶,饱也。凡有馀曰饶。《易·象传》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从水、皿。水皿”注:此水字今补。
“益之意也”注:说会意之恉,伊昔切。十六部。
广韵
伊昔切,入昔影 ‖益声锡部
益,增也。进也。伊昔切。八。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部】 益
古文:𠍳
《唐韵》《集韵》竝伊昔切,婴入声。饶也,加也。《广韵》:增也,进也。《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诗·邶风》:政事一埤益我。《左传·昭七年》:三命兹益共。《礼·曲礼》:请益则起。《论语》:益者与。注:疑童子学有进益也。《春秋·繁露》: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私。
又多也。《史记·酷吏传》:上问张汤曰:吾所谓,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
又盈溢也。《庄子·列御寇》:有貌愿而益。
又《易》卦名。《释文》:益,增长之名。
又以弘裕为义。
又《金史·国语解》:益都,次第之通称。
又《六书正譌(讹)》:二十四两为益,假借别作镒溢。
又草名。《诗·王风》疏:蓷卽茺蔚。一名益母。
又《尔雅·释草》疏:蛇牀(床),一名思益。又果名。《博雅》:益智,龙眼也。又州名。古蜀国,汉武帝置益州。《释名》:益,阨也。所在之地险阨也。
又姓。《印薮》:汉有益强,益寿。宋有益畅,绍兴进士。
《六书正譌》:益,器满也。故从水从皿。会意。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第一、二笔点、撇,居上居中,分写在竖中线左右;第四、五笔撇、点写在横中线上。❷“皿”,居下居中;框内两短竖分写在竖中线左右;末笔横两端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