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
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
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现在是指一类
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
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
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
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
IL,
功能关系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这种调节有来源于
淋巴细胞或
巨噬细胞等的许多因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
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
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
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
物理化学性质多不清楚。
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
细胞活素及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
白细胞间
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 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
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细胞促进
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
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在对
免疫应答的研究过程中,在
丝裂原刺激的
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了许多具有
生物活性的分子,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
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
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
多效性的同一物质。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
淋巴因子专题会议将免疫应答过程中
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
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称后加
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IL-1、
IL-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只有取行
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的性质和活性才能得到国际会议的认可。
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截至2013年,得到承认的成员已达29个;它们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
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
病理反应。
IL-6作用的
靶细胞很多,包括
巨噬细胞、
肝细胞、静止的T
细胞、活化的B细胞和
浆细胞等;其
生物效应也十分复杂,曾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2(bsf-2)、26KD蛋白、B细胞分化因子(bCDf)、肝细胞刺激因子(hsf)等。①促进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增强IL-1和
TNF对
TH细胞的致
有丝分裂作用。②作为肝细胞刺激因子,在感染或外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中诱导
急性期反应中诱导
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其中以淀粉状
蛋白a和
c-反应蛋白增加尤为明显。③促进B
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多发性骨髓瘤的
恶变B细胞既能产生IL-6,又能对IL-6发生应答,提示IL-6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自分泌性生长因子。④
IL-6还能有效地促进TNF和IL-1诱导的
恶病质;促进
糖皮质激素合成;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和角质细胞生长;还能促进骨髓造血的功能。IL-6不能刺激相应
细胞分泌其它
细胞因子,在生理浓度下对免疫细胞的自分泌作用亦比较弱,提示其主要免疫学功能是加强其它细胞因子的效果。IL-6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包括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上皮细胞以及
成纤维细胞等。人类IL-6基因位于第
7号染色体上;IL-6分子量在21~30KD之间,其差异是由于
肽链的
糖基化和
磷酸程度不同所致。IL-6由2条糖蛋白链组成;1条为α链,分子量80KD;另1条为β链,分子量130KD。α链缺少胞内区,只能以低
亲合性与
IL-6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迅即与高
亲和性的β链结合,通过β链向细胞内传递信息。
2021年度科睿唯安“
引文桂冠奖”得主
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发现
白细胞介素-6及其生理和病理作用,为相关药物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