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卧龙岗》是一首按照中国传统诗词
格律创作的
七言律诗,作者是
左河水,该作品发表于《江西诗词》2007第2期,《
诗潮》2009年第4期,该诗描写了
庐山卧龙岗的自然风貌与历史遗存,即作者登临过程中所见所闻的鸟语花香、绚丽山水及人文遗迹。
作品原文
七律·登庐山卧龙岗
春风起韵鸟同鸣,
夜雨染妆水共青。
摆首飞龙腾险壑,
垂帘涌雾绕悬亭。
云崖仰止疑无路,
侧径攀爬又一重。
欲览朱熹留迹处,
希波引入翠竹屏。
作品注释
1、卧龙岗:是一个在中国有六、七处的同名地点,如
河南南阳卧龙岗、
河北承德卧龙岗等。唯有
庐山卧龙岗处于中国南方的名山(
庐山)之上,在
星子县境内。它的瀑布与诗仙
李白所赞叹的秀峰瀑布同源而分流,由岗巅至谷底轰然而下。深壑之中,苍崖壁立,恕瀑中泻。谷底瀑潭之中有黄石数丈,蜿蜒若龙。于是,人们把此瀑布潭称为卧龙潭,把山中之山岗称为“卧龙岗”。特别是朱熹在南康知军的任上进行的重修
卧龙庵等活动,更使庐山卧龙岗名扬千里。
2、起韵:韵指韵律,一种声音。起韵在此处指春风吹入山林,使树木的枝叶发出不同韵律的声响。
3、染妆:染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着色。妆指人的衣装服饰。此处的染妆指暖风的唤醒与春雨的滋润使卧龙岗的丛林苏醒,长出青绿的新枝润叶。
4、摆首飞龙:指卧龙岗蜿蜒曲下的水壑,举目远望犹如一条银色的龙飞腾下山。在卧龙潭旁至今留有古人“神龙见首”四个石刻大字。
5、壑:指坑谷,深沟。多指山的沟谷。
6、垂帘:意为垂下的帘子。此处喻指卧龙岗的瀑布。
7、悬亭:庐山卧龙岗龙潭上面崖壁处建起的小亭子。
8、云崖:指高入云霄的悬崖,形容山崖高而险。但这里的云主要是“垂帘涌雾”所致。
9、仰止: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处指对瀑烟笼罩的高崖望而却步,无法前行。
10、侧径:一般指狭窄的路。如唐·
岑参《
赴犍为经龙阁道》诗:“侧径转青壁,危桥透
沧波。”此处指云崖之侧的小路。
11、重:读音为chóng,即层的意思,如:九重天,多重领导等。
12、觅:即找,寻求、寻找。如:觅食、寻觅。
13、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当年在南康知军任上,深爱卧龙岗,留下许多遗迹。
14、希波:即刘希波,时任
星子县旅游局局长,负责庐山卧龙岗旅游开发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15、翠竹屏:喻指竹林。“屏”原指屏风,是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有的单扇,有的多扇相连。这里是借喻和形容竹林的茂密与整齐。
创作背景与过程
庐山卧龙岗位于星子县境内南庐山之上。这里曾是宋代
朱熹在在南康知军任上设想退出仕途后的
隐居隐逸文化项目。
2006年春,作者
左河水已离开建设银行江西分行,他以一个投资开发商的身份一行三人前往江西星子县考察旅游开发项目。庐山的山南地界属于星子县的管辖范围,当地政府推荐位于庐山山腰待开发的隐逸文化旅游项目卧龙岗供他们实地
考察。县旅游局局长刘希波、当地镇政府郭章白等有关负责人亲自登山引路并介绍情况。由于古道狭小、陡峭,又长久失修,被草木掩侵,大家在迷离的山色、飞泻的瀑布,陡峭的石崖间艰苦地攀爬前行,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照片。下山之后,作者与大家经认真地分析研究认为,庐山卧龙岗是一处开发前景很好的旅游项目,只是因为修建道路的投资量较大,而望之兴叹作罢,但左河水自那以后对卧龙岗的许多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难以忘怀。2006年秋的一个星期天,他拿起纸笔,一番琢磨推敲之后,完成了一首
七言律诗《庐山卧龙岗》,并寄送发表在《江西诗词》2007年的第2期。
两年之后,卧龙岗依然没有其他投资商开发的消息,作者觉得应该把这首诗拿到全国公开发行的诗词刊物发表,以增加宣传的范围及社会的关注度,使该诗又发表在《诗潮》杂志2009年的第4期。
在2010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一书中作者将题目“庐山卧龙岗”前面加了一个“登”字。这一个字的增加使诗意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诗的主题不是单纯的卧龙岗风貌展示,而成为表达作者的登山过程及其所见所闻、所感所受。这样,不仅“云崖仰止疑无路,侧径攀登又一重。”的内容更适合题意,而且在标题上有了“登”字,那么在诗的开头就不必再交代登山了,直接展示登山过程所见的美景风光也就顺理成章了。另外,作者还觉得原来第二句“夜雨洗妆水共清”比较平凡,如果从春色的角度来写则更美妙,因此改成了“夜雨染妆水共青”。使第二句“山水共青”的色,与第一句“风鸟同鸣”的音对仗对比更加精彩,更富艺术魅力。
作品赏析
七律介绍
七言律是律诗的一种。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它起源于
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七律基本句式: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七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hàn)联,第三联叫颈(jǐng)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登庐山卧龙岗》属于其中的“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作品解读
七律《登庐山卧龙岗》是诗人写登庐山卧龙岗过程所闻所见的声色美景。首联和颔联都用工整的对仗句展现了诗人攀登庐山卧龙岗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颈联和尾联则写继续攀爬卧龙岗,再上一层及入竹林寻觅朱熹遗迹的情景。
在首联,诗人以“春风起韵鸟同鸣,夜雨染妆水共青。”起笔,开门见山,直接描写刚刚进入“庐山卧龙岗”山间地段的所闻与所见:温暖的春风在山崖、在壑谷、在树枝轻轻地欢唱,已经度过寒冬的林中小鸟,快乐地在树枝跳来跳去、鸣唱如歌,春意盎然的卧龙岗,仿佛风与鸟在共同合唱,在山中飘荡“
和声”的天籁之音。
昨夜的蒙蒙春雨洒落在山中,再度唤醒片片山林长出了润枝青叶,使卧龙岗的林木犹如用青色的颜料浸染了一般。诗人走在雨过天晴的早晨,尽情欣赏山林的枝叶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共青同舞,交相辉映。
这首诗,诗人一开始就通过这一
对偶句,给读者展示出一幕春风唱歌,春雨染色,声色俱佳的
音频动画。
颔联的第一句“摆首飞龙腾险壑”,是写诗人一行几人在登卧龙岗的途中瞭望壑谷水流弯曲而下,非常壮观,宛若一条巨型的白龙在卧龙岗的深壑蜿蜒而动,飞腾而来。也许,诗人这一形象的描绘因受到水壑旁古人书刻于巨石之上“神龙见首”四个大字的启示。
颔联的第二句“垂帘涌雾绕悬亭”,写的是卧龙岗上以龙潭为中心的最著名的景观带,瀑布在高崖飞泻直下,犹如一幕巨幅的银色垂帘高挂于山,
气势非凡。瀑布泻落于龙潭,带珠溅玉,兴烟化雾,飘绕且
笼罩着悬崖之中古朴的亭子忽隐忽现。
颈联“云崖仰止疑无路,侧径攀爬又一重。”是具体写“登”的诗句。这里的“云崖”龙潭瀑布之崖,其“云”之貌,因“垂帘涌雾”所致。此高崖位于庐山的山腰,处于卧龙岗的上地段。诗人走到龙潭的水边,仰望前面云雾之上的陡峭悬崖,心里估计这可能是卧龙岗极顶,或者说是卧龙岗能够步入探寻的尽处。
可是跟随刘希波从
侧径绕行,
探幽登岩,攀爬而上,又一重天地豁然开朗,
放眼远处又一瀑布飞泻、水潭映天,草木茂密,景色迷人。
尾联“欲觅朱熹留迹处,希波引入翠竹屏。”是写诗人与其他项目考察人员对自然景观大饱眼福之后,还想认真考察这里的人文景观、名人遗迹情况,诗人由此而下笔。庐山卧龙岗之所以让人
流连忘返,除了出彩的水光山色之外,就是我国杰出的
思想家、理学家朱熹的文化遗存了。觅,即寻求,寻找,寻觅。因此,刘希波则把大家引入了一片茂密的翠竹林,去看看朱熹的
故居、
摩崖石刻等等遗迹。
艺术赏析
七律《登庐山卧龙岗》属于一首山水诗,诗人在笔墨的着力点上做到了主次安排得当,有疏有密,以少总多。句式上
对仗工整,描写中有动有静,动感逼真,字词准确精到,语言通俗流畅上口。内容安排方面眼看为写山岗,实际浓墨带水,山水
交相辉映,且
自然景观与
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一、有疏有密,主次分明。诗人的主要笔墨落在以龙潭为中心的四周,贯穿于诗的
颔联和
颈联,即第3、4、5、6句。特别是摆首飞龙般的壑谷水流,垂帘涌雾似的瀑布飞落,还有雾绕悬亭、云涌高崖及侧径攀爬等一幕幕静中有动的生动画面。而在交代时间上,只是在写景之中的一个“春”字里隐隐带过;对朱熹之
遗迹更是点到为止,留有
悬念。对第二瀑布处的迷人景色只用“又一重”三字带过,不落雷同之笔。
二、全诗共四联,有三联为对仗联。尤其是最前面的一联工整精妙,整个卧龙岗自然的美景,
律动的画面都在这几个对仗的诗句中形象地展示出来,并通过
借喻,以此物比彼物,使描写的形象更加生动。
三、首联“春风起韵鸟同鸣,夜雨染妆水共青”甚于精彩。在这个对偶句中以“春风起韵”对“夜雨染妆”,不仅字词的性质对仗工整,把风声称为雅“韵”,喻昨夜之雨助林木发芽为“染妆”,而且还从中透露出登岗的季节、时晨、天气的大致信息,即春天、早晨、有风无雨,其道理读者细想则知。特别是两个句尾的“鸟同鸣”对“水共青”,为前面的“风”与“雨”起到了添彩的艺术效果。风声之韵与鸟鸣之音作
和声同响,是多么的美妙动听;青叶之色与清泉之影于山水
相映,是多么的
赏心悦目。
四、以此物象喻彼物象,使复杂难表变得简单易懂。用“龙”的特征进行
描绘和
渲染,使卧龙岗之“水”的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并引发读者的想象与
联想,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
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
感染力。用“垂帘”之喻法描写“瀑布”,不仅使景物形象、鲜明、生动,还能通俗易懂,加深读者的印象。
五、语言流利,风格朴素,用词生动形象,采用现代新
韵。
六、对
朱熹留下的遗迹,写到“入翠竹屏”就戛然而止,不再多一字。至于朱熹有哪些遗迹,目前情况怎么样,都付与读者去猜想,去探寻,这就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文字所显示的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如画中的
留白。其与
杜牧在《清明》一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法如出一辙。
疑义解析
1、全国称卧龙岗之地名处甚多,有时出现混淆和误导。至2015年6月止,国内卧龙岗就达6处:河南省
南阳市、河北省
承德市平泉县、山西省
吕梁市中阳县、
山东省成武县、
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
邯郸三陵乡姜窑村。它们的位置都处于中国的北方,庐山卧龙岗是唯一处在长江以南的名山--庐山之上。
2、庐山卧龙岗并不是一个小
山岗或小山包。它是在江南名山(
庐山)之上的一处有开发
潜力的自然与文化景区,海拔近千米。此处双瀑飞泻,
风光旖旎,环境幽静,奇峰竞秀、怪石
峥嵘、古木参天,景观迷人。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许多文化名人在此留恋忘返,爱恋最深的可以说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
3、为什么没有人文景观的具体描写?据作者
左河水在一次与青年谈诗论艺的时候说,《登庐山卧龙岗》是一首
山水诗,主要笔墨当然落在了自然山水之上,仅56个字的
七律,连写自然美景也只能写一漏万。因此,对人文景观在两处只是点笔而带过:“悬亭”、“朱熹留迹”。一因,当时许多东西不是毁损就是
失修;二是,政府正在招商
开发,以后的
修复修建状态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