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七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叶是日本历史上的
江户时期(德川时期)。
安土桃山时代动乱仍然频繁,到了本时期这种动乱基本结束,日本全国受到德川幕府的严密统治。
德川幕府的统治,意味着前一时期一度高涨起来的民众力量遇到了挫折,严密的封建身份制度使社会发展停滞下来,战国时期“下克上”的时代风潮消失了。统治者利用
儒家的封建道德与宗法观念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四民制”社会。武士阶级脱离了“在地”的地位,成为了纯粹的寄生阶级。农民阶级被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处于完全无权的状态。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全国出现了统一的局面,各封建领国的地区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各地区封建领主的所在地,也都发展为大小不同的城市,另外在港口、大寺院的周围也都出现了一些城镇,商业、手工业也相继发展了起来。这样,本时期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级町人阶级。
町人阶级是一个利用商业资本及高利贷资本从事剥削的阶级。这个阶级,有与封建武士矛盾、对立的一面;但同时他又寄生于武士阶级。町人最大的商业活动是倒卖封建领主从农民手里搜刮来的米谷。町人所经营的城市消费品以及所从事的高利贷活动也是以大小武士为主要对象的。这样也就使町人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及要求受到很大的制约。同时,他们受封建主及武士的种种压迫,身份低微,于是形成了町人阶级特殊的思想意识,支配他们的是颓废的、虚无的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不择手段的追求财富与追求肉欲上的享乐,便成了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
大阪与
江户两大都市是町人阶级最密集与活跃的地方。
公元18世纪末,在日本,城市生活中的相当大的范围内,很难区分武士和非武士阶级的贡献。但是,仍然可以说有一种明显的、起源于大阪、京都和江户这种大城市的町人文化。正是在德川时代,城市人口第一次有条件、有闲暇来支持一个和贵族的艺术文学传统完全不同、群众参加的文化。町人在他们的城市居住区中有自己的艺术和娱乐,给这个国家的文化整体增加了生机。他们的文化显然是资产阶级的产物,在社会环境中,局限于它的特殊地位和身份。町人文化和政治或玄学全无关联,其目的主要是追求享乐。它逃避“贵族”而追求人性和享乐,对个人的、直接的、情欲的东西十分注重。它的最终目的是“
浮世”,即时尚和大众化娱乐的世界。
但是,也不能不设想町人的生活就没有理想,或者没有道德准则。商人与工匠生活在义务和追求中,正像武士那样的严格要求。商人自认为有责任使生意兴隆,以便光宗耀祖。工匠则努力保持自己手艺的质量。有一种町人的方式督促商人勤奋地为正常利润而工作、并把劳动献给发展商业上。
与武士阶级相比,町人的出现较晚一些。町人,即一般所谓的商人阶层,也包括遍布于城乡的大大小小的手工业者。町人起源于中世晚期的“城下町”,这里的“城”主要指地方豪族和武士首领依据险要地势修建的城堡,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军事指挥和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大阪城、伏见城等。“城下町”则是指在城堡四周形成的以“町”为单位的街区,也指居住生活在町内的居民,他们主要是为城堡内的武士们服务的工商业者。在战争蜂起的十六世纪,城下町已较为普遍,到了十七世纪初的
江户时代,町的形成已经扩展到整个日本。具体说是在十七世纪的中后期,町人阶层作为一个以工、商、贸为业,拥有雄厚财力的群落登上了日本的历史舞台。
町人,作为日本民族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其辉煌期也主要存在于
明治维新前的近世历史上。丰臣秀吉统治的后期,町人身份、职份通过幕府法令得以确立。德川幕府一方面通过法律和政治伦理严格规定了町人的身份、职份和社会等级地位,似乎是构成了对町人发展的束缚和框制。而另一方面,作为
幕府总体控制政策之一部分的“锁国”政策,却同时为町人作为一个阶段的成长、壮大并最终冲破封建政治规范创造了绝佳的历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