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是指电视
新闻评论员、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较高
新闻价值的事件、问题或
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进行解释分析的节目形式。
节目特点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新闻评论的共性要求,具有
新闻性、
社会性、
政论性和指导性。
新闻性
新闻性是新闻评论最基本的要求。评论性节目的新闻性、时效性和消息类新闻有所不同。消息类新闻的优势在于消息的新、快,要求很强的
时新性;评论类节目更侧重于挖掘新思想、
新观念,在“新”的前提下讲求
时宜性。
社会性
社会性即节目的群众性。评论论述的问题应该是群众感兴趣的问题。社会性强的节目大都是“热点”、“焦点”等问题,也常常是解决起来较为麻烦的“难点”问题。
政论性
政论性是
电视新闻评论的旗帜。新闻是基石,评论是旗帜,新闻的力量在于摆事实,评论的力量在于讲道理。评论要求新闻论点鲜明,论证深刻,层层剖析,不能片面、武断。
指导性
指导性,即导向性。电视台是
社会舆论机关,肩负着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评论通过自己鲜明的观点、透彻的分析,帮助群众观察世界、
认识世界,进而动员他们
改造世界。
其类型及特点辨析
笔者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最终以传播新近发生的意见性信息为目的一种电视传播手段。因此,以这种传播手段为核心的电视节目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传统意义上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一种节目形态有本质的区别。
节目类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主评型
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
新闻由头。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
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
电子媒介,必将要发挥它的传播符号优势。因此,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
传播渠道便是谈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
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
(1)以《
时事开讲》为代表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作为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是
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并引发了凤凰卫视评论节目带的成型。该节目采用了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扮演的却是“发球者”的角色,因此评论员成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2)以《锵锵三人行》为代表的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所表现的正是处于
私密空间家人、朋友闲聊的场景。在家常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球者”、“踢球者”两个角色,主持人固然成为了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3)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沙龙式新闻评论。这里的《实话实说》是指早期由
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这些节目坚守了“每周一个话题,每题一个热点,每点一次舌战,每战一道火花”的理念。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这时扮演的是“裁判员”的角色,主持人的不参与是为了保持辩论双方观点性信息的平衡,同时为现场嘉宾或者场外嘉宾预留第三方立场,最终使节目呈现出尽可能多元化的意见性信息。
述评型
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
百分比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比例接近1:1,另一类比例接近1:4。笔者将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接近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将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接近1:4、且以两种信息平行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述后点评型。
同时,一方面,依据承载节目内容主要传播符号的不同,将边述边评型又分两种模式:(1)以《
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在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画面是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
用事实说话”的 “镜头”是叙述性信息的主要
表达方式;(2)以《
新闻会客厅》为代表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这种模式则是以声音作为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叙述性信息主要是通过新闻当事人的“
现场口述”来表达的。
另一方面,沿用人们熟知的节目类型名称,将具备鲜明的
主持人点评风格的述后点评型分为三大类:(1)资讯组合类,以《新闻周刊》《世界周刊》为典型代表,在这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尖锐的点评外,节目
新闻信息的特别组合为主持人的点评起到了铺垫作用;(2)民生新闻类,以《
1860新闻眼》《南京
零距离》为典型代表,主持人通过“
说新闻”,一语点醒梦中人;(3)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读报》《
有报天天读》为代表,主持人通过解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
舆论导向。
节目辨析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所划分的两大类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
时效性、审美性以及受众参与性等方面都具备各自的特点。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要素辨析
主持人和嘉宾(或新闻评论员)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已经走出了《
焦点访谈》类评论节目“主持人核心式”的
一元化模式,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嘉宾核心式”“主持人与嘉宾对
等式”等多元化的形态,这些形态也是与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相互对应的,主要表现为:
(1)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嘉宾核心式”和“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两大形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嘉宾核心式”体现在以《
时事开讲》为代表的对话式新闻评论节目中。在这类新闻评论节目中,用“新闻评论员核心式”代替“嘉宾核心式”更为准确。以《时事开讲》为例,每期节目中的主讲人是一名“时事评论员”,“时事评论员”才是意见性信息的主要载体,主持人只起到提问、重释意见性信息的作用,因此,《时事开讲》打造的是
曹景行、
阮次山、石齐平等这些重量级评论员品牌。他们成为了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主持人不断更新,也没有影响到节目的固定风格。
另一方面,“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体现在家常式新闻评论节目和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中。但在这两类新闻评论节目中,不仅嘉宾的范畴与对话式新闻评论节目的界定不同,而且家常式与沙龙式之间主持人与嘉宾的对等关系也表现不同。
(2)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的形态。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节目包括边述边评型和述后点评型。除了边述边评型中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可以套用“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外,其他的都应该归为“主持人核心式”。主持人在这些类型的节目中,既是叙述性信息的载体也是意见性信息的载体,虽然叙述性信息的
传播方式不同,但主持人(
出镜记者)对意见性信息的点评才是节目的关键要素。因此,主持人的点评与这类节目密切相关,是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时效性辨析
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导致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时效性不同。目前在国内,新闻的现场直播观念和手段尚未普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时效性主要取决于节目制作的手段,手段越简单,则时效性越强。但节目制作手段又受制于获取承载信息的
传播符号的难易性。电视承载意见性信息的主要传播符号是声音,而承载叙述性信息的主要传播符号是画面、文字。显然,声音比画面和文字更易获得,即意见性信息占主导的节目类型其时效性较强。因此,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比述评结合型评论节目的整体时效性要强。
读报类的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节目是所有新闻评论节目中时效性最差的一类。因为这类节目受制于报纸的
新闻报道,只有当新闻事件见报后,才能制作节目,报纸的时效性是最差的,因此读报类节目的时效性最弱。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辨析
新闻评论节目中思辨的过程既是论点、论据、论证的构成过程。论点、论据、论证成立的基础是
客观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是建立在
新闻事实客观性基础之上的。但作为载体的电视对新闻事实客观性的表述方式,因为声画符号的优势,以至于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更多用纪实性来替代客观性。新闻评论节目应以思辨性为核心,当电视的纪实性凸显时,评论节目的思辨性也随之被弱化了,述评类新闻评论节目就是其典型代表。但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节目的思辨性将逐渐被凸显出来,而新闻画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思辨性深入发展的空间,因此,有声语言才是拓展节目思辨性较好的传播符号。
因此,思辨性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其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发展领域也会随之扩大,表达手段更是多样化。目前,它既是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征,同时是所有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存之本。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辨析
主评型和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因为传播信息比例和节目形态的差异,以致受众参与性在节目中也有不同的体现。
当新闻评论节目的早期形态言论性
短评和
政论片出现后,有学者归结了“以言论为主的电视评论节目在
接受学上的效果越来越弱化”这样的结论,同时将原因定为“节目对事实的转述及其结论,使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内在要求基本不能实现。”这种情形在《
时事开讲》、《
实话实说》等一系列言论节目成功后很难再坚持。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其接受效果并没有弱化,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要求也得以实现。受众的“参与性评论”已经不是《
焦点访谈》制片人赵微所说的“通过对记者提供的事实的
理性思考,共同参与完成对事件的评论”,而是受众具备了真正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在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随时听到受众的声音,无论是在现场,还是通过电话连线或者网上留言。
比之主评型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受众的参与性而言,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受众的参与性依然通过提供事实来获得,受众更多的是作为新闻当事人出现在节目内容中。此外,众多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还是有限的,主持人的单向主观传递,成为了这些节目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