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货币数量论
金融领域术语
50年代,以美国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变动,也影响总产量国民收入变动。著作有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货币稳定方案《价格理论》(1962)。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应用 。
简介
现代货币数量论(modern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是货币主义的理论核心。
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大致可分为以费雪为代表的货币数量论和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数量论即现金余额说。弗里德曼是沿着剑桥方程式来重新表述他对货币数量论见解的。认为可以把剑桥方程式M=kPT=ky看作是货币需求函数,其中PT是货币需求中的两个变量,而把k代表所有其他变量,因此,在数值上不能看作是一个常量,把k当作包含其他变量的函数。同早期的货币数量论一样,货币主义也承认货币数量在经济生活中起支配作用。区别在于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也影响总产量国民收入的变动。
凯恩斯主义并不否认货币的重要作用,认为“货币也重要”,但他们更强调的是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而货币主义从现代货币数量论出发,得出的是“货币最重要”的结论,认为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快和无规则的变化。至于货币供应,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基本上取决于货币制度,即由法律和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量。
理论内容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
其中,
Md/p表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
Yp表示永久性收入,即理论上的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成为长期 平均收入;
rm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
re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
η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只能用永久性收入而不是用不稳定的现期收入来代替。
对于Yp而言,它是永久性收入,一般而言,随着收入的增加即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它是人们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人们的暂时性收入大于永久性收入。收入变动幅度平均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趋于永久性收入,即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由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组成的。
永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函数中起主导作用,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说明消费不足和短期经济波动。而根据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使现期收入增加,消费是按永久性收入而稳定变化的,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同时,永久性收入假说的一个必然逻辑是既然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那么永久性收入的稳定性必然要求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这就是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对而言,凯恩斯认为货币预期回报率是常量,而弗里德曼认为不是常量。当经济中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所以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货币回报率随着债券和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银行存款竞争一直到没有超额利润为止,这一过程使rb-rm保持相当稳定。弗里德曼这种观点意味着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影响极小,那么利率的变动在长期中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小,这也使弗里德曼反对将变动利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理论渊源
取决于持有的商品价格上涨时预期通货膨胀率πe,它的值是稳定的。弗里德曼不同于凯恩斯之处之一是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商品和货币互为替代品的假设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产出产生影响。
所以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货币需求函数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价格水平的理论,而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M.弗里德曼。1956年,他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中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后来他又将它扩展。
货币需求函数的经济意义是: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决定于三类因素:
①财富持有者的财富总量或总收入,即y和w;
②各种形式的财富的价格与收益,即rm、rb、re、(1/P) (dP/dt);
③财富持有者的偏好即u。
弗里德曼认为,若将M、y、w分别视为人均持有货币量、人均真实收入、人均财产收入,则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可应用于整个社会。
内容
弗里德曼提出这样的货币需求函数式是要表明:
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具有极为稳定的关系;
②货币需求独立于货币供给,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与货币供给完全无关,还需要建立一个货币供给函数,才能完善货币分析。
在弗里德曼看来,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因而物价的变动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从货币供给的变动去研究对物价的影响是货币数量论的特点。不仅如此,货币供给的变动还影响产量和名义收入,但货币量的增长对名义收入的增长的影响有一个时间间隔,因为名义收入是个综合性指标,它包括价格和产量。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先影响产量后影响价格。这一点又区别于早期的货币数量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假定充分就业,即假定产量不变。
解析
现代货币数量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的论文《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的表述》中,提出了著名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购买力暂时的栖息所”。相对比以往的货币需求理论只考虑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在此不仅考虑了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还考虑了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在此,货币与其他生息资产一样,货币是人们进行资产选择的对象。对此,弗里德曼将货币的范围扩展到广义货币M2。根据美国的历史数据,弗里德曼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他的货币数量的理论假说,其货币需求函数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量,但总财富量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只能用恒久性收入来代替。对于耳而言,它是恒久性收入的代表。一般而言,随着收入的增加即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而且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它是人们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收入变动幅度平均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趋于恒久性收入,即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恒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函数中起决定性作用。因为根据恒久性收入假说,即使现期收入增加,消费是按恒久性收入而稳定变化的,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那么恒久性收入的稳和股票的预期收益率re都对货币需求产生反向的影响,相对于恒久性收入的决定性影响而言,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次要的。另外,在实证研究中,由于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资本之比必、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产难以量化而被忽略不计。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发展
货币需求的资产选择理论 资产组合视货币为一种资产,是指投资者按一定的比例投资于货币、股票、债券等多种金融资产所构成的组合,货币需求被认为是一种资产需求,货币需求理论于是成为了货币需求的资产选择理论。资产选择理论主要由两大分支组成:一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马柯维茨和托宾创立发展的“均值一方差分析”;一支是由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等人提出的“状态偏好分析”。在分析方法上,前者简明实用,后者抽象难懂,前一观点被理论界经济界所认可而广为流传。 货币需求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修补和完善,该理论不仅反映了战后金融资产多样化和投资收益不确定性使经济主体进行理性选择的现实情况,也修正和发展了凯恩斯仅限于债券和货币两种资产的简单化资产选择理论,从而使资产多样化、分散化成为各类经济主体的投资准则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方法。托宾的资产选择学说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突破了前人局限于货币市场本身来研究货币需求问题的局部均衡分析,发展成为从多种金融市场来研究货币需求问题的多种市场一般均衡分析
经济发展
前言
经济发展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又突出反映于经济的货币化过程。因而,各发展中国家寻求适合于其本国情况的货币理论以指导其经济发展,就成为了突出重要的问题。
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经济,因而,在现代经济学中货币理论流派众多,可以说,每一位经济学大师都有其自己的货币观。而在这流派纷呈的货币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创立的货币主义一一现代货币数量论。
这里通过对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分析参照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改革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
现代货币数量论:理论与假设
以研究货币在经济运行货币需求理论,即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试图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来重新表述货币数量论,它不考虑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只是象剑桥学派那样设定货币具有效用,然后考察什么因素决定人们想要持有货币的多少。其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述为:
(M/P)d=f(r,Yp,h,ze,u)
其中,M/p是实际货币需求,r是一组收益率,如债券利率股票市场收益。YP是永久性收入,h是人力资本对非人力资本的比率,ze是预期通货膨胀率,u是一个混合变量,它反映了嗜好和偏爱的变动。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只要货币需求函数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就将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由于货币具有作为商品的媒介的功能,使它具有很高的生产性,这种生产能力同现金余额持有量的实际规模直接有关,因而确定了资本存量规模,M/p的扩张就会增加总产出。任何理论的成立都包含一定的前提假设,现代货币数量论也不例外。这里我们不打算探讨其理论自身的前提假设,而是要着重揭示现代货币数量论隐含的前提假设, 即:经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运行;资本市场是完善的;经济运行中各经济主体产权边界清晰,行为独立。正是在这一系列假定前提下,货币主义者得出了上述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结论一一价格水平会随货币量的增加而上升;实际货币量的增加会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即增加货币即可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况考察
各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发展中,都存在着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现象。因而,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其经济具有从传统经济有组织的货币市场和无组织的货币市场之间,货币需求存在着不同行为。前一市场由于存在货币的投机需求,因而对利率比较敏感。如果以M.代表货币投机需求,r.为利率,则其运行机制为:
r.↑→M.↓ 或 r. ↓→M.↑
但在后一市场,人们重视实物资产的风险和报酬,所以对利率的变动不太敏感,即:dMd/dr
该式表明利率升降率大于货币需求的降升率。这是问题的第一方面。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一般可以表现为由非货币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并不一定必然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拿中国情况来看,1979~1984年期间,由于农村的体制变革,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情况,中国经济逐渐货币化。在这一期间,流通中货币大约每年超额发行13.5%,但通货膨胀却并不显著,反映了超额货币供给量被经济的货币化所吸收。
再次,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货币数量,并不必然会促进实际产出的增加。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经常受到旧体制的束缚,其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和体制的过渡性,成为了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例如在中国,大量国有企业长期亏损,政府和银行通过财政补贴或优惠信贷不断给其投入大量货币,但由于企业制度的落后和经营机制的不健全,因而并没有使其摆脱亏损,实际产出可以说是个负数。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二元机制的存在,利率这个变量并没有起到现代货币数量论所强调的那种重要作用.因而,发展中国家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培育和健全金融市场,消除市场分割性,逐步使金融机制一元化。唯此,才能使利率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必须考虑到经济货币化问题。特别是中国,由于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使经济非货币化程度极高,那么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其货币化程度必然加深,也就要求有足够的货币供应量与其相适应。否则,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及市场化改革
在发展中国家,制度变量老样子经济主体产权边界清晰,行为独立,结合当前中国情况看,金融改革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产权的界定,中国几次金融领域中出现的混乱,究其深层原因,都与金融产权模糊有关,这正严重抑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金融领域的深层次制度创新就在于金融产权的重组与界定。
市场主体的确立,还是市场经济的成熟,这些都需依靠改革来达到。改革,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
意义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强调货币需求的财富限制,他的一些观点对于正确分析我国的现在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作用。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多数消费者的预期永久性收入减少或增长缓慢,结果低收入者手持货币减少,以储蓄的方式储蓄货币,使商品和货币的替代率下降,一方面造成商品存货的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人们无力消费或减少消费。央行的几次降息,对人们的货币需求影响很小,储蓄存款的持续增加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21:5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