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派是清末京剧演员王鸿寿创立的京剧红生艺术流派。王鸿寿的表演风格形成于清末,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所表演的红生戏别具一格,于继承前辈艺人米喜子、程长庚等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造与发展,被尊为红生之祖。
艺术特色
在唱法上,他以高亢的嗓音唱徽调,并以
昆曲吹腔、梅花板、南韵拨子、
西皮、二黄、唢呐二黄等互相配用的方法作为关羽独有的唱腔;注重做派,融合
文武老生、
武生及
架子花脸的表演特色,使之兼有庄重、沉雄、勇猛、威武等多种特色,并增设一名马童来丰富关羽的
舞蹈动作
王鸿寿的戏路极为宽博,关羽戏之外,靠把戏、短打戏、尤其衰派和做工老生戏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如《徐策跑城》、《
扫松下书》等均甚精彩。
周信芳亦得其真传,他还善于运用髯口、纱帽翅、翎子和耍眼等特技以增加戏的气氛。
关羽戏的创作过程中,王鸿寿集中了编、导、演三者的功能与职责。首先在编写本子中,由于他的努力,积聚了四十余出关羽戏,而这些本子要能在舞台上立起来,那必须是在“演”(包括导演与演员两重身份,两方面功能上)的方面,更要花费心思,组织结构戏的整体表现,以及关羽这个人物的突出体现。在艺术处理上,不用表演程式当然不行,同时,在程式的运用,没有创新与改革,也是同样不能完成把戏立在舞台上的任务的。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从扮相、服装到唱念做打各个方面,才能创造性的把要演的戏,体现出来,搬上舞台,接受观众的检验。
脸谱:以前,米喜子演关羽,不染红脸,只是略扑水粉,程长庚也只是以胭脂揉脸,用黑紫色笔划几道条纹,脸上点七颗痣,戴五绺髯。王鸿寿创造了以银朱
勾脸,颜色加深来体现面如重枣;再勾卧蚕眉、丹凤眼、脑门上两道弧形纹,鼻窝两边各一道纹,把七颗痣改为两颗(左眼角下、右颧骨下各置一颗)。这种脸谱,既庄重又威严,很有个性。这一精心设计的脸谱,在舞台上一展现,立即被同行与观众所赞许。
服装:王鸿寿为关羽设计的服装,是随着关羽在不同戏中身份的改变而调换服装的颜色。如《古城会》里,关羽身着绿靠,而在《
水淹七军》、《
走麦城》中,由于此时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身份的不同,则改穿淡黄底子绣图软靠了。他设计的服装与剧情贴切,美观大方,烘托了表演,增添了形象的美观。
髯口:以前关羽戏中带“黑满”,王鸿寿改为带“黑三”,且讲究用头发制作。而在《水淹七军》、《走麦城》中戴“黪三”,因为此时关羽已到晚年。用头发特制的髯口,在表演时,捋髯、推髯、理髯时,不致于滋毛长着,有助于美化“美髯公”的艺术形象。
唱腔:过去的关羽戏,剧目少,因而唱段也不多,演出用胡琴伴奏,唱西皮、二黄腔。王鸿寿在自编自演的众多关羽戏中,根据剧情的不同、人物感情的起伏,精心设计了“唢呐二黄”、“梅花板”拨子以及“徽调四平”等各种声腔曲调,与西皮、二黄在同一剧目里,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交错使用,行家们称之为“凤搅雪”。这种设计与安排,可说是前无古人,后鲜来者。
念白:改变了过去纯用武老生的念法,王鸿寿吸收了昆、徽、湘、汉、秦、楚各个剧种的技巧,创造了一种特殊念白方法,当然要掌握好这一技巧,则要求演员嘴皮子功夫要深:四声正、五音全。这种念白,既需要文老生唱念的功底,还要兼具武老生、架子花脸的吐字发声功底(如“喷口”“炸音”等),才能突显关羽的性格。
身段:在参照与吸收了各个行当表演程式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创造了关羽这一角色独有的身段程式,即所谓“四不像”的身段谱:既有架子花脸的身段,又有长靠武生的,还有武老生与文老生的身段,熔于一炉,从而形成表现关羽的身段,丰富发展了程式的运用,开创了一种新的行当——红生的身段程式。
马童:“趟马”是戏里常有的程式动作,而过去的关羽戏中,是从来不敢运用“趟马”的动作,来表现“千里走单骑”的,认为这是对关老爷的“大不敬”,更别说还为关羽加上一个马童。王鸿寿这“灵光一现”的创意,一来有现成的演员,且翻腾跌扑十分出色(首次赴京时,就有刘吉庆之子刘长林,其后一直为王配演马童,对王的关羽戏,烂熟于胸。小三麻子李吉来的关羽戏,多是刘长林所传授)。二是这种配合十分具有观赏性。梅兰芳曾说:“身段上联系得非常严密。特别是马童的一路跟斗翻出来,再配合了他趟马的姿势,一高一矮,十分好看。”这种出场时的表演,十分有气势,一下子把关羽的形象,凸显出来了。
初时演出,马童勾三花脸,念京白与唱念上韵的关羽形象相配合,显得轻飘而不协调,在不断实践中,最后定型为揉脸,念韵白,这就与关羽的形象、气质相吻合一致了,气魄也大得多了。
大刀:这是关羽戏中最主要的道具,熟知三国的观众,都知道“青龙偃月刀”。王鸿寿改变了过去关羽持的大刀,与普通的大刀并没有明显差异,而是徒有“青龙刀”其名。王鸿寿在这个刀上,下足了功夫:不仅设计了青龙刀的样式;而且刀头上的青龙也特制的,既有立体感,也具形式美。同时他还为青龙刀创制一套持、甩、舞的“青龙刀法”。
造型:过去关羽的造型亮相,多模仿庙中泥塑像的造型,显得呆板,千遍一律而无生气。后来王鸿寿根据关羽不同时期、不同形象的四十八张图像为模板,潜心研究,匠心独运,终于创造了关羽戏中,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各式各样的造型,令观者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从表演艺术各个方面,为了关羽这一舞台上的艺术形象,王鸿寿创造性的发挥了自己独有的能量,从唱、念、做、舞、服装、造型,从里到外,从头至脚,进行了巧夺天工的全方位的“包装”,使关羽的艺术形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红氍毹上,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行当,为京剧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代表剧目
三结义》、《斩华雄》、《虎牢关》、《斩车胄》、《
屯土山》、《
斩颜良》、《
灞桥挑袍》、《
过五关》、《古城会》、《
汉津口》、《临江会》、《华容道》、《战长沙》、《单刀会》、《水淹七军》一至四本《走麦城》等共36余出。他对关羽戏的丰富创造成为后来所有无论南、北演关羽戏的演员的楷模。
流派传承
王鸿寿的弟子有李春利、
林树森、周信芳、
李洪春、
李吉来(小三麻子)、
刘奎官等。
沈华轩与
高庆奎二人是在北京同时拜王鸿寿为师学关羽戏的。李金茂是王的女婿,李永利是王的义子,二人均得王派关羽戏之奥秘。
王鸿寿亲传弟子周信芳、林树森、李洪春等后来均有各自的发展成就,其中周信芳已成卓然大家,与梅兰芳并称大师.而完全继承并发展王派红生艺术的则是李洪春。
未正式拜师,而在艺术上受其影响,在全国各地以演关羽戏而享盛名者有:上海的
夏月润、
赵如泉、
白玉昆、马春樵、
白家麟等;在杭嘉湖及苏南水路京班的卞金奎、卞银奎、小明海亮(明毓昆)、卞韵良、
赵麟童等;在苏北里下河班的汪曹龙、金光明、杨洪春、小盖月樵(嵇鸿培)、孙德麟、严树森、赵子林等;在北京的瑞德宝、李鑫甫等;天津的王福连、程永龙等;东北的
唐韵笙、彭振久等;河南的李永成、葛棣华等;河北的苏月楼、郝庆奎等;在台湾则有李永利的次子,人称“台湾老爷”的
李桐春。同时,京剧南派关羽戏的表演艺术,也给予兄弟剧种(如秦腔、
河南梆子、湘剧、汉剧、川剧、山西梆子及粤剧)以积极影响。甚至出现了“秦腔三麻子”、“粤剧王鸿寿”,其影响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