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功
南宋宁宗朝广南西路提点刑狱
王正功(1133-1203),南宋人,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讳改名。南宋时期人,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王正功简介
王正功(1133~1203),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讳改,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朝人。勋子。以荫补将仕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为宜黄主簿,寻改青田。孝宗隆兴初,调筠州司理参军。乾道四年(1168)为荆湖南路转运司主管帐司。七年,知莆田县。淳熙七年(1180)通判潮州。九年,签书武安车节度判官,十一年,改淮南。十四年,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机宜文字。光宗绍熙三年(1192)知澧州。宁宗庆元四年(1198)知蕲州。六年,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约斋荆澧集》(《攻愧集》卷一○○《王君墓志铭》),已佚。
千古绝唱
王正功赋诗
留下桂林山水诗歌千古绝唱的地方是位于市中心的独秀峰,这绝唱的作者,叫王正功。
王正功,平心而论,从官职,从文名上来讲,他都不可能与那些文坛泰斗相比。可是,一句千古绝唱,已经足以使这位耿直的老者跻身文化名人之列。
这位宁波籍老人,一生以为官正直清廉而得名,不惧得罪权贵,故虽从20余岁便步入官场,为官几十年,也颇有政绩,却不见什么进步,多次转任,都是平调微升之类,始终未能青云直上。60多岁的时候,他在潮州任通判,曾在韩江上修湘子桥,以便民往来,为地方民众所赞。之后,在庆元六年(1200),又以68岁高龄,到桂林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算是稍事提拔吧。
王正功初到桂林,已是老人新官,照章办事而已,照理来说,不会有什么激情了。不久,嘉泰元年(1201),又恰逢值年大比(乡试之年)。是年,广西学子乡试者,共得举人11名。王正功久闻桂林学子在科举中常有不俗成绩,令人不敢小看。这次乡试的成绩,也使他为学子们高兴,便依鹿鸣宴惯例,以地方官身份,在府中宴请中举的学子。
与学子对饮,谈些努力学习、报效朝廷的话,少不了要作诗相勉。
王正功在微醺中挥笔而就,作七律二首: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
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
三君八俊具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 诸君端是斗之南。
诗中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从这酒桌边传遍华夏,经久传唱。
通读全诗,我们知道,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在赞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学子们在学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自己在学业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这句名言,也许是王正功的独创,也话是信手拈来,引用他人句子,总之是天衣无缝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写诗的才情绝非一般。
由此诗也可知,这句名言本是出自一首科举诗,说明早在宋朝,中科举求功名的价值观,在桂林已经深入人心。
王正功席上赋诗,老当益壮,意气风发,为举子们所折服。一位叫张次良的人,将王正功的这两首诗刻在了独秀峰南麓的读书岩上方。选中这里勒石,恐怕也是为了与读书岩之名相呼应吧。
赋诗后事
赋此诗后不久,发生了兴安县令放纵儿子打死县衙小吏案。作为地方主官,王正功秉公执法,将案犯送邻路交押,以利口供,因而得罪了那位兴安县令,违背了官场潜规则,竟被诬告罢官。后来,案情虽已查清,王正功得以恢复名誉,但已无官可做,年事又高,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当了一个庙祝,主管冲佑观,算是退居二线,在那里终老。
也许是王正功被罢官的缘故,当事人为了脱离干系,而有意用泥淖盖住了读书岩上方的那块石刻;也许是天长日久,从崖壁间渗出的雨水夹杂着岩缝间的泥沙,遮住了那块石刻。总之,刻在独秀峰读书岩上方的王正功诗,不久就不见天日,以至被人们忘却了。幸好,名言的影响力量大得惊人,王正功在鹿鸣宴上作的诗,被席间的学子们带到京城临安,并且从临安又流传到四方。随着岁月的推移,加之传颂者文化教养、艺术品位各有不同,全诗被传颂者们省略或者遗忘了,只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在坊间流传千年而不绝于世。
惊天发现
1983年,两位年轻的桂林考古工作者在整理独秀峰崖壁上的石刻时,发现读书岩上方的崖壁上,一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与石壁并不为一体。他们轻轻地掀开那层腐殖层,竟然有了意外的发现:一块保存完好的石刻作品。当他们将石壁清洁干净,再用娴熟的技术拓印那帧石刻作品时,发现那腐殖层下掩盖的,竟是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差不多八百年的名句之所在!
永流传
吟得“桂林山水甲天下”永流传
■ 唐湘屏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流传千古、影响海内外的诗句,让没去过桂林的人心驰神往。它出自南宋一个叫王正功的官员之手。王正功(1133~1203年),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因避宋孝宗赵眘(读“慎”音)讳,改名。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在桂林为官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却留下了如此厚重的馈赠。
绝句找到主
民国爱国志士吴迈、现代文学大家郭沫若、著名诗人贺敬之等近现代文人作品中,屡屡出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可这一诗句到底出自哪里,原作者是谁,曾长期困扰过不少研究者。有人发现,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时任广南制置使兼静江府知府的李曾伯,在其《重修湘南楼记》一文中,写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句子;清光绪八年(1882年),广西巡抚金武祥写了一首《遍游桂林山岩》,把李曾伯的“桂林山川甲天下”中的“山川”改为“山水”。因此,“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源于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的一音之转,也有人说它来自金武祥的诗句。直到有一天,一块石碑的出现,才终止了这场争论。
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时,发现读书岩洞口的岩壁上,一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与石壁并不为一体。他们轻轻地掀开那层腐殖层,有了意外的发现:这是一块自明清以来就没有被人发现的摩崖石刻。当他们将石壁清洁干净,再用娴熟的技术拓印那帧石刻作品时,发现碑上的两首诗中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作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提点广南西路刑狱的鄞县人王正功。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近八百年的名句,终于重见天日。王正功的这句诗,要比李曾伯的早出约50年。
桂林市政府已将独秀峰王正功诗作的摩崖石刻复制立于桂林中心广场,还在桂林杉湖畔为王正功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塑像——这名花甲老人正执笔挥毫,写下让桂林山水传遍天下的诗句——以提醒后人记住这位先贤800多年前弘扬桂林山水与历史文化的功勋。
佳句出自劝驾诗
其实,“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王正功的一首劝驾诗,而该诗的主题并不是咏叹桂林山水的。
独秀峰石碑上刻的两首诗是这样的:
(一)
百嶂千峰古桂州,乡来人物固难俦。
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
三君八覆俱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碑上还刻着序言:“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礼。提点刑狱权府事四明(王正功家乡一带有四明山)王正功作是诗,劝为之驾。”从序言可以看出,这两首七律是劝驾诗。
“劝驾”,劝人任职或做某事,是中国古代官员礼贤下士之举。劝,勉励的意思;驾,指推荐人才,愿亲自驾车相送至京师之意。在《汉书·高帝纪下》中有这样一段话:“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王正功的“劝为之驾”正是出自该典故。王诗序言的意思是他作为郡守(知府俗称“太守”、“郡守”),对辖地能考中11位举人感到高兴,特依例设鹿鸣宴,并勉励他们来年去京师参加会试、殿试,夺取功名。
这两首诗都着重抒发劝勉之意。第一首诗以山水开头,第三句意为峨冠博带的儒生们共同响应明春礼部试(即礼闱,会试),第四句赞誉他们精通道艺,尾联祝贺他们赶考成功。
第二首前两句也是描写山水,颈联和颔联主要是祝颂之词,作者认为举人们像出征者一样士气高昂,他们前程不可限量。在表扬了士子才能,描绘文场酣战,祝福他们前程远大之后,王正功倾吐自己的心情。“老眼摩挲顿增爽”,意思是这群英才让他喜不自禁,双目增爽。王正功祝愿他们如南斗六星一样,高悬天空,闪闪发光。颂人才之盛的主题,至此得以完成。
两首诗中,均是起首两句(甚至一句)写景,以下篇幅多为说理,如“向来人物固难俦”、“策足谁非道艺流”等等,皆为议论口气。两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几乎字字有来历。这是宋时“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体现,也表现出宋诗以意胜、重在说理、生新瘦硬的风格。
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千古绝句,《劝驾诗》和他的作者王正功,就足以传之不朽了。
为官可圈可点
王正功无论为官还是做人,也都可圈可点。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王正功被任命为潮州通判。潮州的韩江古时并没有桥。《潮州三阳志·桥道》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了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韩江摆渡之难,百姓无桥之苦。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曾经把86只船连在一起,放上石块到船中,再用绳子捆绑固定,造了一座浮桥康济桥(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王正功到了潮州后,在韩江两岸增建了桥墩,上面加上巨木连接两岸,使这座桥成为浮桥与梁桥相结合的桥梁。后经历代修建,广济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潮州广济桥后被列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1988年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王正功到桂林担任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权知府事,掌管广西辖区内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上报朝廷,举劾有关人员,并监察地方官吏等。任职期间,王正功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兴安县曾发生一场命案,县令的儿子将得罪他的一名小官员打死,县令包庇儿子。王正功接报后,立即将县令儿子逮捕,为防串供,还将案犯送到邻县交押。他因此得罪了兴安县令。县令串通以前被王正功弹劾过的一些贪官污吏,诬告王正功,导致王正功罢官。虽然后来案情大白,王正功却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官复原职。他随后去福建武夷山当了一名庙祝(寺庙里管香火的人)。1203年,他在武夷山辞世,享年71岁。
据记载,王正功离别他无限眷恋的桂林时,曾对着部属和友人赋诗一首,抒发他的离情别绪:
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
人生如此信可乐,谁向康庄塞归路。
共醉生前有限杯,浇我胸中今与古。
早知富贵如浮云,三叹归田不能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0 20:29
目录
概述
王正功简介
千古绝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