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祥,男,生于1966年2月,博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森林生态学科点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6年7月毕业于西北林学院林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至1989年7月,
东北林业大学学习;
2001年12月毕业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6年9月至1999年9月,西北林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9年11至2004年6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副教授;
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副院长,生态所副所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6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甘肃
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林学会森林防火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种苗协会理事。
研究方向
针对秦巴山地
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分布不清、森林健康等级低等问题,从
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生态功能、演替等方面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相关性及其对各种干扰力的反应规律进行研究,以期揭示退化机理,深刻认识森林健康的本质和维持过程,掌握其调控技术。为秦巴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建设提供依据。该系列研究得到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资助。
2、森林健康经营理论和技术
针对秦岭山地的主要森林类型,从
森林群落结构及其动态、森林结构与功能耦合、森林健康评价、森林健康维护机理、森林健康经营技术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该区域松栎混交林
生态系统健康的本质,进而服务于建立科学的森林健康诊断和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制定合理的森林健康经营管理措施。该系列研究得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资助。
3、城市森林功能及其森林生态体系构建
以质量、功能分析为基础,以维护城市生物群落景观多样性和最大服务效能为目标,提出适宜研究区的城市森林树种(植物材料),总结提出主要优势林种的空间布局、树种配置等城市森林空间配置技术体系和优化模式,对构建城区和城乡
生态交错区不同立地类型景观生态林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引进美国第三代区域空气质量模拟模型CMAQ及其配套模型(包括MEGAN和WRF)的安装和使用技术,掌握了模拟结果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基于陕西省森林和城市绿化植被的分布统计、BVOC排放因子的测定和收集建立陕西省BVOC的清单,并提出标准排放通量强度低的树种作为造林和绿化树种;模型模拟获得夏季7月份BVOC排放量,并使用CMAQ模拟研究了西安市夏季天然源对SOA的贡献;此外,使用源解析方法分析了主要污染源对PM2.5形成的贡献,为研究和治理西安严重空气
颗粒物污染提供了参考。模型应用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系列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资助。
4、森林生态过程及其服务功能研究
依托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围绕水、土、气、生要素进行系统的观测;开展了陕西、宁夏森林气象数据收集和生态服务功能资料整理等工作,对陕西、宁夏森林主要森林群落结构、水文过程、土壤理化性质、演替规律及固碳释氧、阻滞尘埃等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同地域(气候带)主要森林类型的气候、土壤、结构、功能等电子档案。该系列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生态站运行经费等资助。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 森林经营学、森林生态学、自然保护区学、城市园林植物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学研究方法等。
研究生课程:应用生态学、高级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生态学进展、群落生态学等。
学术成果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饲料灌木型滨藜种质资源引进及栽培技术(2015);
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010);
国家林业局首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秦岭中山地带主要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及稳定性机理(2006)。
秦岭山地水源涵养型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理论与技术(2008),秦岭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途径与技术(2013),MEGAN-WRF-CMAQ模式模拟天然源生成SOA技术(2017)等4项成果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科技成果。
主要创新性学术成果包括:
1、阐明了秦巴山区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建了基于WebGIS的秦巴山区植物群落数据库和“秦巴山区生物资源数据中心”。2、揭示了松栎混交林更新演替过程及机制,解释了
锐齿槲栎幼苗在油松林冠下更新丰富的现象及松栎混交林的演替模式。3、阐明了松栎混交林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4、提出了松栎混交林健康经营模式和技术,出版《秦岭山地森林健康经营理论与实践》专著1部。5、制定颁布“干旱半干旱区城市森林质量评价技术规程”(DB6169/T 111-2016)、“西宁市城市森林质量评估规范”,出版专著《延安城市森林植物及绿化树种研究》1部;6、研究提出延安城郊刺槐林树种结构配置关键技术与模式、侧柏林树种结构配置关键技术与模式、青海西宁南北山云杉人工林配置优化模式。
制定标准
吴普特,汪有科,韩宇平,杨荣慧,王得祥等,陕北山地枣树栽培技术规范,DB61/T 448-2008
学术论著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并参编面向21世纪教材《林火生态与管理》,副主编教材《GIS与GPS导论》。部分代表论著如下:
王得祥等著. 秦岭山地森林健康经营理论与实践[M], 陕西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1-331.
王得祥等著. 延安城市森林植物及绿化树种研究[M], 陕西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1-300.
杨改河, 王得祥等著.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1
杨改河, 张小燕, 王得祥等著. 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3
Zongzheng Chai, Dexiang Wang. A comparison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assemblage of secondary forests between the birch and pine-oak belts in the mid-altitude zone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 Peer J., 2016, 4:e1900.
Zongzheng Chai, Defang Fan, Dexiang Wa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ree community assemblages of pine-oak mixed forest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 J. Plant Biol., 2016, 59: 347-357.
Zongzheng Chai, Caili Sun, Dexiang Wang et al.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dominant tree populations in a virgin old-growth oak forest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 2016, Botanical Studies, 57: 23.
Zongzheng Chai, Dexiang Wa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successful regeneration of pine-oak mixed forest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 Scand J Forest Res., 2016, 31(4): 368-381.
Fei Yu, Dexiang Wang. Effects of insect infestation on 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 acorn dispersal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 New Forests, 2015, (46):51-61.
Dexiang Wang, Hongliang Zhang. Source contributions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organic particulate matter during a severe wintertime PM2.5 pollution episode in Xi'a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4, 97: 182-194.
Youning Hu, Dexiang Wang, Lijing Wei, et al. Bio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plant leaves from Yan’an city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4, 110: 82-88.
Youning Hu, Dexiang Wang, Lijing Wei, et al.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urban topsoils in a typical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China[J]. Journal of Soils & Sediments, 2014, 14(5):928-935.
Fei Yu, Dexiang Wang, Xianfeng Yi, et al. Does animal-mediated seed dispersal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Pinus armandii-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 forests?[J]. Plos One, 2014, 9(2): 1-7.
Fei Yu, Xiaoxiao Shi, Dexiang Wang, et al. Seed predation patterns favor the regenera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in forest gaps compared with the understory in an oak-pine mixed forest[J]. Acta Theriologica, 2014, 59(4): 495-502.
Qiuju Guo, Dexiang Wang, Xunru Ai, et al. Dependences of longleaf pine (Pinus palustris) natural reproduction on environments above ground[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4, 25(3): 565-570.
Yuchao Wang, Dexiang Wang, Hongru Liu.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seed plants in Foping and Changqing,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2013, 50(1-2): 43-49.
Fei Yu, Dexiang Wang, Xiaoxiao Shi, et 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ree seedling regeneration in a pine-oak mixed forest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3, 10(5): 845-853.
Fei Yu, Dexiang Wang, Xiaoxiao Shi, et al. Seed dispersal by small rodents favors oak over pine regeneration in the pine-oak forest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3, 28(6): 540-549.
Qiaoming, Zhang, Dexiang Wang, Anton Fischer. Vegetation recording in forests: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and European approaches[J]. Archives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11, 63(2): 469-476.
张明霞,王得祥. 秦岭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J]. 林业科学, 2015, 51(1): 12-21.
张明霞,王得祥. 秦岭松栎混交林群落的稳定性[J]. 生态学报, 2015, 35(8): 2564-2573.
柴宗政, 王得祥, 郝亚中, 张丽楠, 朱红燕, 张丛珊. 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演替动态[J]. 林业科学, 2014, 50(2):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