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国诗集叙》,
宋代散文,作者
苏轼,作于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底。作者把主要篇幅用来叙写他和诗人
王定国的友情,赞扬了他真挚、开朗、乐观的品格。作者有选择地写了三件事以突出其性格特点:一是
乌台诗案受牵连贬海上五年,子夭己病,而丝毫不存怨尤之心,对于友情的真挚和笃厚使作者发出“自恨期人之浅”的慨叹;二是追叙
熙宁十年到元丰二年,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王定国到彭城拜访作者,诗思敏捷,豪兴直追太白的往事,展开了他开朗豪爽的另一侧面;三是用自己作衬,突出其不以
穷厄衰老而改变自己饮酒作诗,酷爱山水的诗人风度。寥寥三事写出活脱脱的一个诗人形象。
原文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 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
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
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
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
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
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
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
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
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
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
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翻译
太史公(
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过分;《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于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
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
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
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义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
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
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
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
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
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
翻译(2)(注:非常感谢上面曾良策老师的翻译;然,读之再四,意其不通者多有,不揣浅陋,试于曾译之上别译之,以就教于方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乾通六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
眉山(今
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
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
文学家、
书画家、
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
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
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
山东诸城),移知
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
乌台诗案”,责授
黄州(今
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
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
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
起居舍人,迁
中书舍人,又迁
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
扬州、
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
惠州(今
广东惠阳),再贬
儋州(今
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
常州(今属
江苏),年六十六,葬于
汝州郏城县(今
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
曹丕、
曹植)齐名。“
三苏”为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
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反对
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