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淮之,字元曾,琅邪
临沂人。曾祖
王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
淮之兼明《
礼传》,赡于文辞。起家为本国右常侍,
桓玄大将军行参军。
桓玄篡位,以为尚书祠部郎。
义熙初,又为尚书中兵郎,迁高祖车骑中军参军、丹阳丞、中军太尉主簿,出为山阴令,有能名。预讨
卢循功,封都亭侯。又为高祖镇西、平北、太尉参军,
尚书左丞,本郡
大中正。宋台建,除
御史中丞,为僚友所惮。淮之父纳之、祖临之、曾祖彪之至淮之,四世居此职。淮之尝作五言,
范泰嘲之曰:“卿唯解弹事耳。”淮之正色答:“犹差卿世载雄狐。”坐世子右卫率
谢灵运杀人不举,免官。
宋高祖受命,拜黄门侍郎。永初二年,奏曰:“郑玄注《礼》,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吉,古今学者多谓得礼之宜。晋初用
王肃议,
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为制。
江左以来,唯晋朝施用;
缙绅之士,多遵玄义。夫先王制礼,以大顺群心。丧也宁戚,著自前训。今大宋开泰,品物遂理。愚谓宜同即物情,以玄义为制,朝野一礼,则家无殊俗。”从之。
迁司徒左长史,出为始兴太守。
元嘉二年,为抚军将军江夏王
刘义恭长史、历阳太守,行州府之任,绥怀得理,军民便之,寻入为侍中。三年,徙为
都官尚书,改领
吏部尚书。性情峭急,颇失缙绅之望。出为
丹阳尹。淮之究识旧仪,问无不对,时大将军彭城王
刘义康录尚书事,每叹曰:“何须高论玄虚,正得如王淮之两三人,天下便治矣。”然寡乏风素,不为时流所重。撰有《仪注》,朝廷遵用之。元嘉十年卒,时年五十六。追赠太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