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乂[yì](生卒年不详),字尧民,泰州如皋人(今
江苏省如皋市)。
王观、
王觌堂侄,王睍之子。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
赵佶钦点舍试第一名(状元),并对他的人品大加赞赏,说:“真所谓
俊异(乂)矣”、“宜即超用”。俊乂持才居节,拒不往谒权相
蔡京。历任吏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后以直秘阁知岳州,67岁时卒于任所,归葬如皋城内薛家池。《
宋史》有传,传称:“俊乂与李祈友善,首建正论于
宣和间,当是时诸公卿稍知分善恶邪正者,二人力也。”著有《易说》10卷,《王俊乂文集》10卷。
人物介绍
王俊乂,如皋人,字尧民,王觌从子,北宋徽宗时
上舍试状元。
少时在家乡如皋刻苦攻读,后至京师
开封太学深造,成绩居冠,被
宋徽宗皇帝亲擢为舍试第一名。由于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多次拒绝权相
蔡京、
童贯拉拢,仕途一直受排挤倾轧,仅任
国子监博士、
太学博士、
吏部员外郎、
右司员外郎,最终67岁时卒于任所,归葬如皋城内薛家池。
《宋史》称他“与李祈友善,首建正论于宣和间。当是时,诸公卿稍知分别善恶邪正,两人力也。”遗著有《文集》《易说》各十卷。
状元陂灯光不灭
如皋第一巷是
集贤里(即
冒家巷),第一巷里如皋第一家族是王氏家族,第一家族里诞生了如皋也是江海大地上的第一个状元王俊乂。
王俊乂故居位于如城东南隅集贤里,现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西。集贤里得名于北宋,王氏家族居此,王门子孙
王惟熙、
王观、
王觌、王咸义、王歧、王振纲五代出过六位进士,一位状元王俊乂。这条宋代古巷王家族现存旧屋29间,有堂屋、厢房、影壁水井扣马梁等,当年的书斋、花园、假山、水池已不见踪迹了。
王俊乂自幼好学,聪明过人,青年时更是专心苦读。他一度嫌城市喧闹,一个人搬到如城西北十里外的农村租屋读书。读书处方圆四亩,地势高平,四面环水。相传王俊乂每夜一灯清炯,光烛悠远,朗朗书声播四野。这个个性化的读书方式,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后来去京师开封求学,王俊乂成绩为
太学之冠。
清汪廷燮《状元陂》诗称道其事:“太原家世总能文,第一胪传更有君。北宋直臣存故里,东皋衰草没秋坟。种鱼旧沼鹥凫乱,隐豹名山雾雨纷。六百年来灯未续,心香一瓣是谁焚?”
如皋人一直认为,
集贤里风水绝好,流传“金龟压钮,代产伟人”的说法。这当然不是空穴来风。300米长的这条巷子一千多年来先后出过一名状元和17名进士。这不仅在江海大地空前绝后,恐怕放到全国也是十分罕见,但人们还是更相信这条巷子里家风传承好,子孙刻苦努力的居多。近代如皋第一名贤
沙元炳修缮王氏家族大院后,亲笔题写大门楹联为:“家传经学,里有名贤”。而王俊乂少年时苦读书的故事更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如皋人教育子弟的活教材。
状元坊巍峨不朽
如皋人从来敬重王俊乂的人品和官品,把他年轻时读书处称为“
状元陂”,并在
东大街为他建了“
状元坊”,还在
郜家巷、薛家潭建了“
状元坟”,对他表示永远的怀念和致敬。
如城西云路巷向北到东大街这一带叫状元坊,而巷口大街交接处矗立一石牌坊,石牌坊下有石雕狮子蹲踞,又引出向北一条小巷子叫狮子巷。“文革”中状元坊改叫“附小西巷”,狮子巷改叫“跃进路10巷”,但人心难违,1981年状元又回来了,人们感到还是叫“
状元坊”更顺口。
《如皋县志》《如皋文化志》叙述道:王状元俊乂少时至开封求学,旅费用尽,有人劝他去投奔当时握有大权的宦官
童贯,可获资助,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王俊乂不屑一顾。宋徽宗迷信道教,宠爱道士
林灵素,林灵素在宝箓宫讲道经,诏令太学选士人去听讲。王俊乂到讲堂,贴近帷幕,太监点名传呼,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王俊乂隔幕致礼,并不出拜。当时林灵素权倾朝野,人人畏惧,俊乂却处之泰然,别人都为他捏一大把汗。后来乡贤
冒广生《龙游河棹歌·八》中赞道:两学诸生汗且僵,宣和遗事太荒唐;抠衣不下黄冠拜,此是朝阳一凤凰
当时太学生分上舍、中舍、下舍三等,王俊乂为上舍生,可以直接选拔入仕;王俊乂以太学生考选列表上报,徽宗亲阅其文,擢为第一名状元。参拜时,徽宗见王俊乂身材高大,伟岸隽秀,大喜道:“真可谓是俊乂”。宣即提拔任用。权相蔡京令人邀王俊乂相见,他拒不见面,于是
蔡京便从中作梗,仅令其任
国子监博士,两年后改
太学博士。
在任太学博士时又出事了。一天徽宗儿子郓王
赵楷到太学来祭拜孔子,主管太学官员要求太学生们都到大门外列队迎接。王俊乂坚决反对,说:“列队迎接的礼节只能用于皇帝,不适用于皇子。”有人劝说,赵楷官居提举皇城司,一天到晚都在观察臣民动静报告皇帝,千万不能得罪。王俊乂仍坚持说,列队迎接“此岂可施于人臣哉?礼如见宰相足矣!”结果列队迎接的仪式只好取消。
后来王俊乂虽然也升为吏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但终因直言敢谏为蔡京、
王黼之流所恶,仅以直秘阁知岳州。在
岳州王俊乂勤改爱民,政绩斐然,47岁时英年早逝,累死于任所。著有《易说》十卷,《王俊乂文集》十卷。《宋史》对他评价很高,称:“俊乂与李祈友善,首建正论于宣和间,当是时诸公卿稍知分善恶邪正者,二人力也。”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唐至清一千多年间,大约产生了550多个文状元,小小如皋有幸摊上一位,这在全国2861个县里实属不易。王状元坚决不与
蔡京、
高俅这些奸佞同流合污,令人感叹其气节与人品。
如皋乡贤祠不知何故未列王俊乂。但是如皋隶属“泰州”管辖,泰州“乡贤祠”“名宦祠”二祠都祭王俊乂。《嘉靖惟扬志》载:“泰州乡贤祠建置报名同名宦祠祀宋直秘阁知
岳州王俊乂……”
吴铠《东皋咏古》中“状元陂”七律写道:“断陂屈曲咽寒潮,犹为良臣愬寂寥。才大宜召权相妒,礼恭能遏贵王骄。两年太学宏文著,一命方州壮志消。重向集贤坊里过,熊熊英气达丹霄。”
2005年出版
如皋政协编著的《如皋历史文化》一书所列如皋“十大历史名贤”为:
吕岱、
胡瑗、
王观、
王觌、王俊乂、
李之椿、
冒襄、
李渔、
戴联奎、
沙元炳。王俊乂位列其中,永远受到家乡如皋人民的传颂和怀念。
更耐人寻味的是如皋有一习俗叫“过百路”,即婴儿出生百日那天,由婴儿外婆或祖母抱着佩戴银饰的婴儿经过长巷、百岁巷,再到状元坊、
集贤里走一遭,沾些寿气、文气,将来成为“长命百岁状元郎”。这说明集贤里、状元坊已经融入了如皋人民的日常习俗,成为他们生活血脉的一部分,这比任何形式的纪念都更为经久永恒。
状元坟记忆不忘
虽然难以与南通气派宏伟的啬公墓相提并论,但
状元坟毕竟也是如皋重要的城市记忆之一。
嘉庆版《如皋县志》记载:“在东城内薛家池旁,有五冢,相传俊乂墓在焉。嘉庆八年,二十一世孙王松奎、春华、嘉美、嘉宾等重修。”民国《如皋县志》卷三也记:“状元王俊乂墓,在城内薛家池旁,有五冢,相传俊乂墓在焉。”1995年《如皋县志》称:“王俊乂墓:王俊乂为宋代状元,其墓在如城薛家池,俗称状元坟。现仅存墓碑。”
薛家潭东北50米处就是状元坟,所以状元坟的准确位置应该是在东城脚,东水关南边,城门靖海门北边,薛家潭东北隅。简单地说,就是现今
水绘园东大门南侧。前砌有砖墙墓门,横额为“宋状元王公之墓”。
状元坟古老而不阴森,沧桑而不颓圮,简陋的石头牌坊朝南,孩子们可以围着石柱捉迷藏;县志上说的“有五冢”,我仅见到三座土坟,无碑,比普通人家的坟头高大一点而已,后面一座较大,大人告诉孩子们那就是状元公英灵安息之处。牌坊底下偶尔还能见到老奶妈带着孙儿孙女烧炷香拜上几拜,那显然不是王氏后裔而是普通百姓祈求王状元英灵保佑儿孙学业长进。1959年大跃进薛家潭被填平了,1966年“文革”时状元坟成了造纸厂机声隆隆的车间。
在如皋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私塾是宋代的“王尧明书院,丁天锡书院”,以状元、孝子命名显然意在弘扬苦学和孝道精神,激励后学以他们为榜样,故而王俊乂在家乡的影响是深远的。
远的不说,状元坟西邻
郜家巷内清代就有范登辉私塾,范登辉系范仲淹后裔,虽中进士却不入仕,宁愿在家陪伴父母设塾课徒。状元坟南面小巷里就有一所“王氏学塾”,大门朝北,正对薛家潭。塾师顶着一顶瓜皮帽,戴着眼镜,人称“王老先生”,一直坚持到解放前后还在教学。尊师重教,刻苦读书,成为如皋一代代绵延不断的优良乡风和民风。
据说,
状元坟旧址上不久将建一座“
状元祠”以安息王状元的英灵。
人物出处
《宋史·列传第一百三》——“王俊乂传”
人物事迹
俊乂字尧明。游学
京师,资用乏,或荐之童贯,欲厚聘之,拒不答。林灵素设讲席宝箓宫,诏两学选士问道。车驾将临视推恩,司成以俊乂及曹伟应诏,俊义辞焉。人曰:“此显仕捷迳也,不可失。”俊乂曰:“使辞不获命,至彼亦不拜。倘见困辱,则以死继之。”逮至讲所,去御幄跬步,内侍呼姓名至再,俊乂但望幄致敬,不肯出;次呼曹伟,伟回首,俊乂目之,亦不出。既罢,皆为之惧,俊乂处之恬然。
以太学上舍选,奏名列其下,徽宗亲程其文,擢为第一。及赐第,望见容貌甚伟,大说,顾侍臣曰:“此朕所亲擢也,真所谓‘俊乂’矣。自古未有人主自为主司者,宜即超用。”蔡京邀使来见,曰:“一见我,左右史可立得。”俊乂不往,仅拜国子博士。居二年,乃得改太学
博士。
郓王谒先圣,有司议诸生门迎。俊乂曰:“此岂可施于人臣哉?礼如见宰相足矣。”乃序立敦化堂下,及王至,犹辞不敢当。进吏部员外郎。尝入对,帝问:“卿知前所以亲擢乎?盖主司之意不一,是以天子自提文衡也。卫肤敏、吴安国今安在?”具以对,即召为馆职,而迁俊乂右司员外郎。为王黼所恶,以直秘阁知岳州。卒,年四十七。
俊乂与李祁友善,首建正论于宣和间。当是时,诸公卿稍知分别善恶邪正,两人力也。祁字肃远,亦知名士,官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