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璜,是一种佩戴饰物。
历史源流
常见的玉璜造型主要为半璧形或长弧形,或素面或雕刻精致纹饰。
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为安徽凌家滩文化、辽宁红山文化和浙江良渚文化,其中安徽凌家滩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均处于长江流域。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长江流域陆续出土了大量史前玉器。随着玉器的数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增长,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等形成了以玦、璜为主的玉饰品特色。
璜,本意指半壁形的玉,所以有“半壁为璜”之说,玉璜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包括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红山文化,玉璜一般作为配饰用,常见在两端打孔,这在西周的玉组佩中经常出现。
研究学者许军展表示,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巫师会将玉璜和玉管、玉串组合成一套精美的挂饰,籍以彰显原始宗教的神秘和威严。
玉璜这种宗教礼仪功能一直延续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并逐渐完善成为以“六器”为代表的重要礼仪玉器之一。
汉代以后,由于佩玉在社会中流行的范围逐渐变小,因而玉璜的数量也开始减少。明清时期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仿古玉中出现了许多玉璜,同时在民间佩玉中玉璜还逐渐演变成了玉锁、玉牌等新的形式。
战国时期
较
前代同类器而言,
战国玉璜的形制与艺术风格均发生了剧烈变化,不仅数量众多、形制繁杂、
流播地域更为广泛,还出现了出廓式、镂空式、层叠式、分节套合式等诸多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崭新品种。以下依据形制与纹饰图式的区别,将常见的战国玉璜(珩)大致分作以下几类。
出廓式玉璜
出廓式玉璜是战国时期大量出现的一类形构复杂器型,所谓“出廓式”就是在传统玉璜“母本”形体之外以镂空透雕等技法加饰龙、蛇、螭、凤、变体云纹等“附属”造型而形成的一种形构,是战国玉璜中最具特色的创新品种之一。
按照所能见到此类型标本,可将其分为一侧出廓式、两侧出廓式、两侧及两端出廓式三类。
(1)一侧出廓式璜的标本最为常见,例证见于安徽
长丰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弯弧成半璧状,弧背外缘中部
镂雕两只
左右对称的出廓凤鸟,凤鸟尖喙,
冠微上扬,作回首伏卧状,硕大长尾向两侧翻卷,璜体边缘饰规则扉棱,器表两面以
蒲纹为
地纹,间饰硕大的卷曲羽状纹,周围勾勒凹弦纹边阑。湖北
丹江口吉家院出土一件战国中期
素面璜,弧腹外缘向下对称伸出两勾云形扉齿,是本式璜中较罕见的例子。
(2)两侧出廓式璜的
典型例证见于山东
淄博临淄区商王村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扇面状,两端作龙首形,龙口部透雕,尖唇,
杏仁目,独角,
下颌有须,器表
阴刻勾连云纹。璜体弧背外缘出廓透雕变体勾连云纹、弧腹外缘出廓透雕左右对称的一组变体
螭纹。
(3)两侧及两端出廓式璜是较前两类器形构更为繁缛复杂的一类器形,典型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的此类器,体扁平成拱桥型,两端对称镂雕弯曲呈“U”形的回首龙状,龙作张口吐舌状,
尖吻,
杏仁眼,长角卷曲后飘,龙体以阴刻
线与璜体“母本”分隔,璜体弧背、弧腹外缘出廓镂雕对称的变形凤鸟,弧背上部的凤鸟短小而简约,弧腹下部的凤鸟形体硕大而镂雕繁缛。璜体器表两面
浅浮雕三联
谷纹。
镂空式玉璜
本式璜所见的出土物标本不多,典型例证见于湖北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器,体扁宽,通体镂空透雕出左右对称的几组相互连贯纠结的龙、蛇、鸟形,再以浅浮雕、细阴刻线对龙、蛇、鸟的躯体细部精细勾勒,两端、弧背、弧腹以各种动物形体特征为外缘,构成整器轮廓的不规则形。一面雕有纹饰、一面光素无纹。
层叠式玉璜
本式璜例证见于湖南
临澧县九里茶场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弧形,分上下两层,中间透雕分隔,上部分雕琢成双首龙形,龙口作圆穿,上吻宽阔前突,椭圆眼,龙角后飘,龙身表层阴刻
卷云纹。下部亦雕琢呈双首龙形,龙首部透雕,口微张,上吻伸长与上部龙身相连结,下吻短而上卷,龙体表面以细阴刻线刻有卷云纹、网纹、绞丝纹、羽状纹等装饰,两龙身上下有弦纹
轮廓线边阑。
分段连辍式玉璜
本式璜例证见于河南
辉县固
围村祭祀坑出土器,是所见战国玉璜中形构最为复杂、雕琢最为精细、工艺成就最高的一例。通体由七件
玉饰和两件鎏金铜兽头分段拼接组成,双面雕,各部分之间以
铜片相互连贯。正中间一件玉饰呈梯形,体表饰简约
龙首纹、
云气纹,有
阴线刻弦纹边阑,上部雕刻一出廓兽形饰,兽作回首卧伏状,张口露齿,椭圆形目,臀上翘,垂危上卷,体表饰水滴纹,下部雕一出廓圆钮。正中间玉饰的左右两侧各对称拼接三块玉饰,其中第一块扇形饰体表阴刻多组简约龙首纹,第二块玉饰雕琢成龙首形,龙嘴微张,上吻宽大而前突,下吻短而前端内卷,龙须弧形外卷,眉与嘴边阴刻绞丝纹,第三块
椭圆形玉饰中间镂空成
勾云纹,体表阴刻云纹。七件玉饰中,中间五件联为一体,呈
双龙首璜体状,最外侧两件椭圆形玉饰各用鎏金铜片与双首龙璜体相连接。整器形构繁缛奇巧、雕琢精整细腻,珍贵而罕见。
战汉时期的玉璜
长:28.5cm。
在中国古代,玉璜与
玉琮、
玉璧、
玉圭、
玉璋、
玉琥等总称为“
六瑞”,被
《周礼》一书称为是“
六器礼天地四方”的
玉礼器,级别高,份量重,是玉器收藏家的收藏重项,非机缘巧合所不能得,亦是吉祥之瑞器。此玉璜呈窄弧形,两端稍宽,体扁薄,表面琢
鼓钉纹,颗粒饱满,
地子碾琢平整。璜周围勾勒凹弦纹边阑,中间打孔,供穿系。该玉璜体型较大,受沁后色泽变深,表面
灰皮自然,光气老到,是一件难得的战汉玉器精品。
春秋时期
上述几类是战国时期玉璜的创新形制,此外春秋时期各种形制的玉璜这一时期仍然继续流行,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类。
双首龙式玉璜
发现的战国时期双龙首形璜的数量甚丰,表明这一时期此类璜十分流行。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器,两端龙首张口露齿,杏仁眼,上吻宽大而前端尖细,下吻窄细,角弧形后竖,颌下有须,头部五官均有阴刻轮廓线,龙首与躯体间雕刻弧形绞丝纹分隔。龙体表面浅浮雕规则的三联谷纹,谷纹区外侧有弦纹边阑,两面纹饰相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双首龙形璜等与上述器形制雷同,仅器表饰有谷纹、卷云纹、圆穿位置与数量多少略异。此外国家博物馆藏龙形璜河北
平山七汲村中山王墓出土器,体较长丰杨公战国器略宽扁,龙眼菱形或椭圆形,器表饰涡纹、蒲纹或卷云纹,雕琢简约。
缘出扉牙式玉璜
本式璜的特征是在璜体外廓切割出多种
外凸或内凹的扉牙形状,形成一类所谓凸凹起伏变幻的
装饰性“花边”,此类装饰在战国以前的玉璜中也有少量出现,多为左右不对称的装饰形构,到战国时期数量剧增,成为璜体外缘装饰的一种常见形式。典型例证见于国家博物馆藏
卧蚕纹璜,体扁宽,中间部分弧背,弧腹外缘光平无扉牙,两端部分的外缘雕琢有方折状牙脊,器表饰浅浮雕卧蚕纹、谷纹。类似的标本还见于北京延庆出土双兽首形璜。
纹饰分区式玉璜
战国时期的此类璜,溯其源出,多系直接从春秋楚地纹饰“分段式”璜承袭或演变而来,亦有藏家据其纹饰分区状况称其为“两段式”、“
三段式”璜等。河北
平山县七汲村
中山国墓地出土的战国
夔龙纹璜,璜体中部刻有窄细的凹槽将纹饰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本式璜图式的分区方法、繁缛的不减地浮雕夔龙纹与填衬细阴刻线绞丝纹的工艺技法,与春秋时期楚玉“两段式”璜的形构纹饰同出一辙,是直接对春秋楚玉璜传统形制的沿袭。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扁平体玉璜,扁平体略厚,器表纹饰以浅浮雕谷纹杂以云纹为主,有两条纵向绞丝弦纹条状带将谷纹平均分作三区,中间部分纹饰区的中部填饰有方形细
网格纹,弧背、弧腹缘部有弯弧状绞丝弦纹边阑,两侧区域均作变体龙首形,外缘微起牙脊,器表谷纹中间饰云纹、方形细网格纹。曾侯乙墓出土的另一件拼接
玉珩,器表纹饰亦有条状或弧形绞丝弦纹带隔离均分作三区,与上述三区纹饰璜形构的细微差别在于器表铺满繁缛的夔龙纹,整器外缘均有扉牙。
阴线刻式玉璜
战国玉璜中,还有一类雕琢纹饰不使用浅浮雕技法、而仅用阴线刻绘图式的标本,例证见于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璜,体薄而宽扁,器表用双阴线刻绘流畅卷云纹,纹饰区外有
直线形、弯弧形阴线刻边阑。器表另一面雕琢兽面纹。
此外,战国时期还偶见体扁宽、呈半圆形或扇面状的“传统型”素面璜出现,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器、甘肃宁静
双岘乡尤付村出土器等。
社会影响
玉璜从
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一直是女性的象征,并仅限于个人饰件体现其
社会地位的象征性。步入良渚时期后,琮、璧和钺开始超越个人饰件的范畴,成为重要的
社会权力象征,标志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
社会成员的地位、等级和
财富分化明显加剧。当象征男性权力的琮和璧开始流行,璜作为女性的象征仍然没有太
大的变化,表明女性地位已退居于男性之下。
随着
良渚文化的衰落,无论是琮、璧还是璜,统统随着
酋邦社会的解体而消失,表明当时的
社会结构又退回到了等级关系比较简单的状态。虽然其中一些玉器的形制与工艺后来被
中原地区的复杂社会所继承,但是由于
青铜礼器的出现,它们的象征性和社会意义已经和
新石器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
参考资料
玉出廓式璜.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201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