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鼻龙(学名:Lycorhinus)又名狼嘴龙或莱克龙,是
鸟臀目畸齿龙科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
南非开普省的艾略特组(Elliot Formation)上层,地质年代属于侏罗纪早期的赫唐阶到锡内穆阶。
过去有三个种被归类于狼嘴龙,例如罗伯特·布鲁姆(Robert Broom)命名的L. parvidens;而Richard A. Thulborn在1970年将塔克
畸齿龙改归类于狼嘴龙的一种,但这两种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Richard A. Thulborn在1974年命名的伴侣狼嘴龙(L. consors),在1975年被詹姆斯·霍普森(James Hopson)建立为醒龙属。
1975年命名的羊毛龙(Lanasaurus),是一个颌部骨头,被认为是狼嘴龙的
异名。它们是小型的
草食性恐龙,身长约1.2米,大小接近畸齿龙,并拥有长的犬齿。研究人员根据羊毛龙的特征,间接发现狼鼻龙是畸齿龙的近亲。在1962年,Alfred Walter Crompton提出它们属于鸟臀目恐龙。Richard A. Thulborn曾在1971年建立狼嘴龙科(Lycorhinidae),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提出狼嘴龙科的范围与畸齿龙科相同。
在1975年,Christopher Gow将发现于相同地层的化石,命名为凿齿羊毛龙(Lanasaurus scalpridens)。属名意为“羊毛蜥蜴”,是以
古生物学家Alfred Walter Crompton的羊毛状胡须为名;种名在拉丁文意为“凿子牙齿”
Christopher Gow本人之后提出,羊毛龙的化石其实只是狼嘴龙的一个标本。截止2017年。包含大卫·诺曼(David Norman)在内的许多科学家,也认同两者是相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