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是蛙科、牛蛙属的养殖水产品动物,鸣声很大,远闻如牛叫而得名。牛蛙个体硕大,雌蛙体长达20厘米,雄蛙18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以上。头部宽扁,口端位,吻端尖圆面钝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下眼皮上有一个可折皱的
瞬膜,可将眼闭合背部略粗糙,有细微的肤棱四肢粗壮,前肢短,无蹼。
动物学史
早在1924年,中国台湾就引进了500只
美国牛蛙,希望发展养殖业,不幸失败。1935年,上海一沈姓商人也开了家“上海养蛙场”,专门叫卖美国牛蛙,号称“珍宝巨蛙”,开出24元一对的天价,相当于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工资。当时人人都知道,田间地头有吃不完的
田鸡,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沈老板创业惜败。1950年代,中国国内研究机构又多次从日本引进美国牛蛙,因为缺乏养殖经验,无一成功。
1961年9月3日,古巴总理
菲德尔·卡斯特罗带着工业部长
切·格瓦拉一起,到访中国驻古巴大使馆。那时中苏论战已经开始,但中古关系还在蜜月期。几个月前,切·格瓦拉才到访过中国,对“
北京烤鸭”印象深刻,连带着卡斯特罗也对中国菜十分感兴趣,经常去使馆解馋。
这天中午酒足饭饱后,中国驻古巴大使
申健提出,能不能购买一些古巴牛蛙活体,运回中国试养。卡斯特罗一听,慷慨表示别买了,我们送点给中国。经过两国专家仔细研究,次年,一共400只青壮年古巴牛蛙搭乘专机,从
哈瓦那出发,在
捷克布拉格、苏联莫斯科两次转机后,终于抵达中国。中方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特意写信感谢卡斯特罗。途中一共死亡11只牛蛙,中方还派专人挨个解剖,搞明白了死亡原因,反馈给古巴。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彼时中国还处于三年困难时期,钱不够,粮也不够,而古巴自从1910年代引进美国牛蛙,已经把牛蛙养殖发展成了经济支柱型产业,每年出口都能赚取数目不小的外汇。
原本以为有了400只古巴牛蛙做种,还有古巴专家的指导,牛蛙能顺利在中国扎根。但随着中苏决裂,古巴站在苏联一边,专家也撤出中国。不久之后,文化大革命席卷大陆,这群古巴牛蛙无人看管,最终流入农田。
1980年代,改革春风吹过祖国山河,也重新吹开了牛蛙这本“致富经”。中国湖南省率先重启牛蛙养殖,从美国引进牛蛙进行繁育,大获成功,福建省和广东省立马跟上。当时全靠养殖户自己摸索,饲料种类五花八门,蚯蚓、蝇蛆、鱼干、蚕蛹等都是牛蛙的食物,因为缺乏科学配比,亩产有限,但牛蛙的美味已经在国内流传开来。
1984年,国家主席
李先念以国宴招待美国总统
里根时,就上过一道闽南名菜“石鳞腿”,但并不是用传统的石鳞(
棘胸蛙),而是取中国养殖的美国牛蛙腿入菜,让习惯“牛蛙腿裹上鸡蛋液、蘸点面包糠、下锅炸一炸”的里根赞不绝口。
1988年,牛蛙市场收购价格达到每千克50元,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这一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的年收入为1119元,每个月93.25元。
至此,牛蛙已经漂洋过海,正式跳上了中国餐桌。但如何让爱吃、好吃、懂吃的中国人都能吃得起牛蛙,是所有想从牛蛙身上掘金的人们都要考虑的问题。
1990年代初,两岸关系有所缓和,台湾企业开始在大陆办厂,一家主营商业饲料的台企来到厦门,大力推广以牛蛙配合饲料,取代鱼干、蚕蛹等传统饵料。饲料经过科学调配后,使得牛蛙得病率大幅下降,亩产也快速提高。
目前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北京以南的所有省份(包括台湾)均有牛蛙的饲养。2013年中国的牛蛙总产量为15万吨,至2019年已达到40万吨左右,并且形成了养殖区域高度集中,养殖产业链较为完善等特点,至此牛蛙才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比起其它食用蛙类,牛蛙有天然的优越性:它吃得多、长得多,喂同样多的饲料,牛蛙能比其它蛙类多长40%的重量,而且牛蛙基因也很独特,对一种其它蛙类易感的致病菌有天然免疫力,对刚入门的养殖户也更友好。再加上牛蛙个头大、肉更多,口感绝佳,吃货们用舌头投票,牛蛙的销量也更旺。
凡此种种,让牛蛙养殖户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同时提供牛蛙苗种、饲料、成品蛙回收、加工等各环节服务的公司开始涌现,一条从牛蛙身上牵引出来的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发展到下游,自然是各种以牛蛙为主题的特色餐饮企业在全国各地涌现。
据统计,牛蛙消费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是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和长沙,平日里,仅上海一个城市,每天消耗的牛蛙就大约50万斤,重庆、成都也分别要消耗40万斤,过年时数量更大。近100年来,中国已经从纯引进牛蛙的国家,发展为既能满足全国吃货的胃,同时又是全球最大的牛蛙出口国之一。
形态特征
牛蛙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组成。头部扁平而阔,成三角形。双眼位于头的最高处,椭圆形,眼球带黄色,有瞬膜和上、下眼睑,能开闭,双眼可以左右前后观望。鼻孔位于头部中央线的两侧,与口腔相通。眼后方有1对鼓膜,是牛蛙的听觉器官。雌性的鼓膜小,雄性的鼓膜大。口前位,口裂达耳鼓膜中部。
牛蛙的四肢十分发达。前肢四趾,后肢5趾。后肢比前肢长约2.5倍,而且粗壮有力,这样很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便于两栖生活。雄蛙前肢的第一指内侧有膨大的黑色肉瘤,称婚姻瘤,雌蛙没有这一构造。牛蛙后肢的大腿和胫部的肌肉最发达,是主要可食部分。
牛蛙皮肤光滑,能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肤湿润,利于呼吸。背部及两侧和腿部的皮肤颜色随栖息环境而变化,通常为深褐色或黄绿色,近看时有深浅不一的虎斑状横纹。牛蛙头部上颚的侧面,呈鲜艳的绿色,腹部呈灰白色,雌蛙咽喉部呈黄色,雄蛙则是白色带有暗灰色斑纹,这种差异在产卵季节更为明显。牛蛙躯体后端肛门部位有泄殖孔,具有生殖及泌尿作用。
栖息环境
牛蛙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多栖息于湖泊、小溪、池塘、沼泽,以及水库、咸水池塘(在夏威夷)、溪流和沟渠等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水体中。成年牛蛙更喜欢温暖、安静的栖息地,例如长满植物的浅滩、缓慢的死水和牛轭湖、水库以及有枯木碎片和茂密且经常出现的植被的静水,生长有水生植物和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浅水区,沿岸被灌木遮蔽。牛蛙在沼泽、湖塘、水坑、河沟、稻田及水草繁茂的静水水域中均能生存和繁殖。在加利福尼亚州索诺玛县的季节性沼泽地,牛蛙在冬季和春季选择了尖刺草栖息地,在夏季选择了水生毛茛。牛蛙在春季和夏季在植被覆盖茂密处繁殖。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大、最高温度高、人为压力高和年平均最低温度居中的地区是预测牛蛙适宜性最高的地区。
有生物学家认为,牛蛙可能偏爱高度人工和高度改造的栖息地,例如池塘、牲畜放牧饮水池塘和水库。人类为了生存开拓使自然的栖息地改变,例如水文从季节性水变为永久性水,移除紧急植被,以及阳光增加导致水温升高,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建立牛蛙栖息地。在2005年的科学研究中得出结论,牛蛙相对于大陆入侵舟山群岛岛屿的容易程度与生物抵抗力无关,而是人类控制因素变化的结果。被人类活动高度改变的栖息地的典型特征是栖息地复杂性降低或完全缺乏。在这样的环境中,牛蛙预计具有高攻击率(攻击率是衡量牛蛙搜索效率的指标,特别是牛蛙在给定时间间隔内远离猎物的海岸线长度)。与在没有此类植被的海岸线上相比,牛蛙在保持布满猫尾草和芦苇的复杂海岸线远离猎物方面效率较低。换句话说,人类改造的栖息地可能通过为牛蛙寻找和吞食猎物提供最佳条件来改善牛蛙的栖息地。
有时会在距离永久水域数百米的临时水体中发现牛蛙。然而,它们通常出现在永久池塘中,而大多数其他两栖动物则栖息在临时池塘中。池塘水周期可以调节一些两栖动物群落,并可能调节牛蛙对两栖动物的影响。牛蛙通常被排除在临时池塘之外,因为它们的幼虫期超过一年,尽管它们可以在一个季节内达到变态。牛蛙会在水体底部或陆地上僻静的地方冬眠。
生活习性
活动
牛蛙觅食活动在浅水或离水不远的潮湿陆地进行,在食物充足而安全的地方伺机静候,如果没有外来的惊扰,可以长时间不改变位置。牛蛙行动多为跳跃或游泳,这些运动主要靠发达的后肢来完成,如遇敌害或惊扰时,即用后肢用力一蹬,向前跳跃1-2米,或扑入水中,还可跳越1米余高的障碍物。牛蛙喜静,怕惊扰,一受恐吓,立即潜入水中或钻进洞穴深处,或蹿入茂密的草丛中。牛蛙听觉灵敏,能觉察相距十几米甚至几十米远的声响。
叫声
牛蛙有
声囊。在白天可以发出响亮而深沉的吼叫声。在所有两栖动物当中,牛蛙的叫声非常响亮,很远也能听得到,雄性在交配期间发出的求偶叫声有一个持续0.8秒的音符,频率1.0千赫兹,往往能传到几千米之外。在被抓住时可能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这可能会吓到捕食者使其逃脱,还会引发大量牛蛙从海岸线逃到更深的水域。
越冬
牛蛙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和活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般在10月中旬以后,气温低于10℃时,停止活动和摄食,潜入水底淤泥或潮湿的松土层中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越冬期结束。
食性
牛蛙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尤其喜食活饵料。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鱼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佐食。幼蛙及成蛙的食物包括蚯蚓、虾、螺、蚌、鱼类等。牛蛙也摄食少量植物性饵料,多数为水生植物叶片、植物种子。
牛蛙摄食时,往往是静候在安全、僻静之处,蹲伏不动,待食物靠近时才猛扑过去。但捕食对象第1次运动时并不捕食,而在第2次、甚至第3次运动时才捕食;它的动作迅速而准确,很少落空;食物进入口腔内并不咀嚼,而是整个囫囵吞下。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牛蛙通常是成群聚集在饲料台上摄食,你争我夺,热闹非凡;如饲料不足,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就会发生。
分布范围
原产地:加拿大和美国。
引进:阿根廷、比利时、巴西、中国、哥伦比亚、古巴、多明尼加、厄瓜多尔、法国、德国、希腊、印尼、意大利、牙买加、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新加坡、西班牙、泰国、英国、美国(夏威夷群岛)、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
驯养:牛蛙原产于北美洲。已被引入世界各地的40多个国家和四大洲。许多引进都是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人类消费建立新的食物来源。也有一些种群是从牛蛙养殖场的无意逃逸中建立起来的。
牛蛙主要生存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洛矶山脉东边。美国牛蛙虽原产于北美,但也被引进欧洲部分地区,分布于北意大利、法国的阿基坦地区、西班牙及荷兰等地,少量分布于意大利沿海。
日本于1918年由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渡瀬庄三郎引进,同期引进小龙虾作为牛蛙的饵料。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作为一种新型食材,亦有广泛分布。台湾于1924年与
海蟾蜍一起引进,但海蟾蜍并未在台湾建立族群,牛蛙却成功的适应了下来。中国于20世纪30-70年代从古巴引入,养殖牛蛙大多为该批古巴牛蛙的后代。该物种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甘肃、四川、云南、南京、杭州、福州、广州,以及厦门、宁波、中山、湛江等地进行
驯养。
繁殖方式
牛蛙繁殖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下一步的苗种生产,而苗种又是牛蛙生产的物质基础,所以牛蛙的繁殖工作是发展牛蛙生产,特别是规模生产极重要的一环。
自然繁殖
引种:建造好牛蛙养殖场后,就要进行牛蛙的引种,引进的牛蛙,最好是性成熟的个体。性成熟的个体雌性一般在350克以上,雄蛙300克以上,雄蛙前肢第一指有“婚姻瘤”。引种时,应选择身体健康、反应灵敏、食欲旺盛、无病无伤的成熟个体。引种的时间最好在越冬以前的10-11月,最迟应在繁殖期前的3个月完成。引种时可按雌雄比例2∶1引入。
种蛙的年龄应根据地区不同而有区别,但第一次性成熟或过老的亲蛙,繁殖的后代质量不好,也不能选择为生产的种蛙。长江流域选用的种蛙年龄:雄蛙2龄以上,雌蛙3龄以上。一般种蛙用于繁殖的年限为3-5年。
产卵与孵化:雌蛙性成熟后,即可开始产卵。牛蛙产卵是断断续续的,每次排卵数千至数万粒,牛蛙多在傍晚开始抱对,在凌晨4-5时开始产卵。特别是闷热天气和暴雨转晴后更是牛蛙抱对产卵的适宜时机。
牛蛙产卵后即可采卵孵化。由于牛蛙多在后半夜在岸边浅水区产卵,应在天亮前仔细巡视产卵池四周,发现卵块及时收集在孵化池中孵化,采卵和转移时,应特别小心,切莫使卵受伤,影响孵化率。
牛蛙卵孵化时间随孵化的水温、气温、日照、水质等因素的不同而异。一般而言,水温在25-30℃孵化最适宜,两天即可孵出蝌蚪;22-25℃孵出约需3天,18-20℃约需4天才能孵出。牛蛙卵除用孵化池或蝌蚪池孵化外,还可用盆在室内或室外孵化。
孵化时应注意在同一孵化池放同一批卵,不可将相隔5天以上的卵放在一起孵化,以防孵出后因个体差异大而残食。为避免阳光直射,最好在孵化池上方搭棚遮阴。孵化期间还要注意适量换入新水,最好每天下午换1次水,每次换水1/4左右,保持水中有充足氧气,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人工催产
当水温达到牛蛙繁殖的适宜温度时,便可对成熟的牛蛙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及牛蛙、青蛙、虎纹蛙等的脑下垂体。催产剂量应根据牛蛙个体大小而定,如500克重的雌蛙,注射LRH-A400微克,注射HCG5000国际单位,注射15-20个蛙脑下垂体。或用上述3种药物各以1/3的混合物注射,催产效果更佳,雄蛙剂量减半。
人工养殖
牛蛙是一种两栖动物,是蛙科中较大体型的食用蛙种。因其鸣声洪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因其个体大,商品价值高,发展较快。发展牛蛙养殖有许多优点:繁殖快、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饲料易取、效益较好。
场地选址
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主要应根据选择的养殖方式,比如是大面积粗放养殖,还是小面积集约化养殖而定。总的原则要按照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来考虑,既要遵循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又应照顾到生产上的科学性,以及管理上的方便。
牛蛙善于跳、爬、游、钻,所以牛蛙养殖场需要建造防逃设施,可以用塑料薄膜、铁丝网或尼龙线网围栏防逃,有条件的用砖砌围墙更为持久可靠。养殖场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水源以江、湖、水库的水最为理想,这种水的水质好,溶氧高,水量充足。蛙池最好建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蛙池不仅水质要好,排灌水方便,还应具备不同用途的养殖池、动物性饵料繁殖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另外,牛蛙养殖场还应选择在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修建池塘
根据牛蛙的繁殖特点、变态过程、生活习性,牛蛙养殖场需设立如下养殖池:
牛蛙养殖场设计多种多样,应根据自己的场地面积、环境条件、资金来源和产销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牛蛙养殖场。
蝌蚪培育
1.蝌蚪的放养密度:合理的放养密度,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完成变态,如果水质好,饵料生物丰富,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一般蝌蚪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0-1000尾。
2.蝌蚪的分级饲养:刚孵出的蝌蚪,幼小体弱,不宜移池,要在孵化池中饲养10天后,才能分池饲养。蝌蚪人工培育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培育:孵化池内培育。取出旧水草,放入新草让蝌蚪附着,防止水草腐烂败坏水质。水深20-25厘米,随蝌蚪长大,水深加至30-40厘米。脱膜后3天,每万尾蝌蚪喂1个蛋黄,分两次投喂,第4天增加半个蛋黄搭配少许豆浆,5天后开始摄食单细胞藻类。饲养池要培肥水质,培育单细胞藻类供蝌蚪取食。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如田螺、鱼肉等,再搭配适量米糠、豆饼、稀饭等。
第二阶段培育:30日龄至完全变态期,转池饲养。放养前6-7天,每亩用生石灰40千克消毒,两天后灌水施入发酵的有机肥,同时投喂商品饵料,动物性饵料占47%,植物性饵料占53%,米糠等糊状饵料煮熟搓团喂。鱼等动物性饵料切碎喂,每天喂1次,下午4-5点投喂,尽量满足蝌蚪营养需要,提高蝌蚪成活率。
第三阶段培育:蝌蚪变态至越冬。当年蝌蚪均能变态成幼蛙,变态期70天,如果饲养密度大,饵料不足,水质条件差,则需80-90天。特别是7月中旬产的卵,由于8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变态期要延长到100天左右。这种延迟变态的幼蛙,摄食和代谢水平降低,体质差,易造成越冬死亡,但可采用减少投饵量、加深水位等方法,使蝌蚪未变态便进入越冬,到翌年5月才变态成幼蛙。
在蝌蚪的饲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蝌蚪食性的转变,增加蝌蚪池中浮游生物的数量。蝌蚪池一定要经常换水,使池中的有机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分解等各个环节组成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循环。
3.蝌蚪的驯食:牛蛙驯食应从蝌蚪开始,定点设置饲料台,每天定时定量投饵。在30日龄前的小蝌蚪,每天只投饵1次,时间上午8-10点钟;30日后的大蝌蚪,每天投饵2次,上午8点和下午5点,投饵量随蝌蚪的长大而逐渐增加。10-50天蝌蚪每天每万尾投饵200克左右,50天以上投饵400克左右。
4.蝌蚪的越冬管理:当气温降到10-15℃以下时,蝌蚪进入冬眠状态。蝌蚪的越冬期间应增加池水的深度,不要让池水结冰,最好使水温保持在15℃左右。在越冬期间,晴天水温升高时,可投喂少量的人工饵料,增强蝌蚪抗严寒能力。如条件许可,可采用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提高蝌蚪越冬的水温,也可在越冬池上搭建塑料薄膜保温,有利于蝌蚪越冬。
饲养管理
1.牛蛙的驯食:驯食是为了使牛蛙捕食不动饵料(如配合饵料),使其采食人工的饲料,以解决大规模养殖牛蛙的食物问题。驯食要早,越早越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成功率越大。驯食要定点定时,在驯食早期,以昆虫等活饵料为主,如蚯蚓、蝇蛆、蟋蟀等并少量掺杂一些不动的死饵和配合饵料。牛蛙经初步采食死饵和配合饲料后,逐渐增加死饵料和配合饲料的比例,直至完全习惯摄食配合饲料。
2.幼蛙和成蛙的放养密度:牛蛙养殖效果受放养密度、食物和饲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决定放养密度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幼蛙的放养密度应根据个体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刚变态的幼蛙100-150只,30天后,体重达25-50克;放养80-100只,体重60-80克,如果条件许可,还可适当加大密度。成蛙放养密度也随着其个体的长大而递减,如体重在15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30-40只,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只。
3.幼蛙和成蛙的越冬管理:刚变态的幼蛙和成蛙的越冬方式基本一样。根据牛蛙对越冬场所的需求特点,可以人为地创造适合牛蛙安全的越冬环境。越冬前,应使牛蛙体内储备充足能量,以便越冬。越冬池四周挖松土地,设置一些洞穴,洞内铺一些软草等,让牛蛙进入洞内冬眠。冬眠期间,保持水深0.5米以上。在养殖场地,也可人为地堆放一些草垛,让牛蛙钻入草垛下越冬。
控制水温也是整个越冬管理工作的中心。当水温降到0℃以下并出现冰冻时,牛蛙的体液和血液也会结冰,最终导致牛蛙死亡。所以越冬时,如果遇到连续寒冷结冰的天气,就要进行水面破冰,避免水体冻结引起牛蛙体液和血液结冰。
如用塑料棚保护牛蛙越冬,因蛙的放养密度大,有粪便和残饵积聚、腐败,且棚内空气差,故常会导致水质恶化。要经常清除残饵,更换池水,但换水量不宜太大,换水前后的水温不要超过2℃。天气晴好、温度回升时,要打开塑料棚的门户,让空气流通,增加池内氧气。
冬季水鼠、水蛇等危害更为严重,要经常巡塘,若发现及时捕杀。
牛蛙养殖过程中要确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分池后及时用20ppm的高锰酸钾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使病原体传播;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找出隔离,除此之外,还要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对工具进行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饵料的投喂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当养至成蛙时,出现个别歪头和红腿现象,及时把歪头的牛蛙挑出隔离开,用15ppm的强氯精连续消毒5天,同时加大换水量。
病害防治
牛蛙在卵及蝌蚪初期限敌害是以蚂蝗昆虫类的幼虫、成虫为主;后期蝌蚪的敌害是以幼蛙及鸟为主;成蛙的敌害虫是以兽类、爬虫类为主。各种疾病预防并不难,只要注意饵料卫生、水质卫生,不会轻易发生疾病。牛蛙的病害在稀养情况下不多,在密养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疾病:
发展前景
研究进展
中国关于牛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养殖技术、养殖条件下及自然条件下的生活习性等方面。但随着牛蛙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因自繁自养、近亲繁殖而导致牛蛙生长减慢、个体变小、繁殖力下降、抗病力下降等种质退化现象,很多学者开始从牛蛙的生物学性状、遗传基础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王晓清等对牛蛙的可称量性状、生长特性、繁殖力进行了研究,以找出其生物学特征和生长规律,为鉴定牛蛙和其它蛙种、保护和保存牛蛙原种优良胜状及种质、避免苗种生产中种质混杂和退化提供参考。王晓清等针对雌雄牛蛙器官组织LDH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鉴定牛蛙品种或种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对丰富牛蛙遗传学基础研究,促进牛蛙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牛蛙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也有相关报道,而朱传炳等进一步研究了牛蛙的核型,为其遗传育种提供更为准确的遗传背景和理论依据。陈爱萍研究分析了牛蛙的营养成分;王晓清等对雌雄牛蛙的肌肉和皮肤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评估牛蛙的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提供科学依据。郑小乐等针对牛蛙软罐头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郭晓强等对牛蛙系列产品的加工进行了探讨研究,做到可藏性佳、具有营养型和方便性等特点。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食品营养化、方便化和速食化等要求日益提高,牛蛙的深加工制品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研究成果对牛蛙养殖业、综合利用及产品深加工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场规模
作为一种大型食用蛙,牛蛙凭借口感鲜嫩爽滑、高蛋白、多元菜品,迅速占领餐饮市场。粤菜、湘菜、川菜、江浙菜等各大菜系竞相进入牛蛙菜品研发赛道,推动着牛蛙餐饮消费在全国遍地开花。
牛蛙这种单一的食材制作成不同口味的美食,发展到目前,吃蛙已经成为很常见的事情。一阵吃蛙热潮,将牛蛙养殖业推进向了规模化养殖的高速发展。有行业人士表示,任何品类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野蛮生长到调整洗牌再到常态化发展的阶段,最后整个赛道渐趋理性。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特色大单品品类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不断进步、进化,朝着稳定有序的成熟期迈进。
在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等沿海地区都分布着大小不同规模的牛蛙养殖产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的产值来说所占比值比较大。牛蛙养殖行业当前的新型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经济类养殖业。由于牛蛙的生长属性,它的繁殖率相当快,容易养成,生长速度非常的快,适应性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牛蛙养殖行业中。
牛蛙在消费者心中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是牛蛙的销售渠道主要还是以餐饮店为主,零售所占的比例很小。因为牛蛙自己处理加工相对鸡鸭鱼肉来说会繁琐一点,对烹饪的厨艺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大部分的人食用牛蛙品类食物都是在餐厅实现的,每天的牛蛙的销量都是相当可观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牛蛙的营养价值,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和认知程度也都慢慢的提升。从牛蛙品类餐饮店的崛起速度来看,牛蛙的市场需求已经得到一个很大程度的改善,牛蛙养殖业也是未来十分有前景的项目。
牛蛙养殖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牛蛙养殖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牛蛙养殖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主要价值
食用
牛蛙是一种大型的肉用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食客喜欢。美国有农场专门饲养牛蛙以供食用,一对蛙掌重达400克,在餐桌上颇具分量。在中国,牛蛙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为1996年首批准许推广养殖的水产新品种。2020年3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宣布:牛蛙和
美国青蛙两个引进品种,可以养殖食用。正式为牛蛙明确身份为水产新品种。火锅中的水煮牛蛙在中国很流行。除了食用之外,牛蛙也偶尔被当作为宠物。
经济
牛蛙全身都是宝,是集食用、药用和皮用于一身的大型经济蛙类。牛蛙肉是上乘美味食品和高级的保健药膳,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健康食品;同时,牛蛙皮是优质的乐器材料,上等的制革原料,还可提炼高级豁胶;牛蛙皮花纹独特,在制革业中有一定的价值。牛蛙油可制优质油脂,牛蛙脑垂体是高效的催产激素,牛蛙的下脚料可制优质饲料。牛蛙还是良好的实验动物,是忠实的植保卫士。牛蛙以其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而著称,饲养牛蛙具有较好经济效益。
牛蛙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末首次引入中国。养殖牛蛙具有生长速度快、高产高效等优点,在中国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现已经成为特种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药用
牛蛙肉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避免皮肤生疮毒,手术患者食用可促进伤口愈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显增进食欲;胃虚、胃酸过多者可采用牛蛙食疗。
主要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