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
版面格式
版式即版面格式,具体指的是开本、版心和周围空白的尺寸,正文的字体、字号、排版形,字数、排列地位,还有目录和标题、注释、表格、图名、图注、标点符号、书眉、页码以及版面装饰等项的排法。
简介
版式即平面设计刊物(书籍、杂志、报纸或电子格式的刊物)的版面格式,具体指的是开本、版芯(包括书眉及页码)和四周留白的尺寸,正文的字体、字号、排版形(横排或竖排通栏分栏等),字数、排列地位(包括占行和行距),还有目录和标题、注释、表格、图名、图注、标点符号、书眉、页码以及版面装饰等项的排法。版式设计是指在既定的开本的基础上,对平面设计刊物原稿的体例、结构、标题的层次和图表、注释等进行艺术的科学设计。
定义
版式:图表上元素(如标题和副标题文本、列表、图片、表格、图表、自选图形和影片)的排列。
版式设计的定义:版面的编排设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艺术而又合理的处理。
版式即书籍的规格式样,包括开本、排式、版面、插图等。
设计
把整个页面分成上下或左右两部分,分别安排图片和文案。两个部分形成对比:有图片的部分感性而具活力,文案部分则理性而平静。可以调整图片和文案所占的面积,来调节对比的强弱。例如:如果图片所占比例过大,文案使用的字体过于纤细,字距、行距、段落的安排又很疏落,则造成视觉心理的不平衡,显得生硬。倘若通过文字或图片将分割线虚化处理,就会产生自然和谐的效果。
一.页面构图图形的层次性
图形和元素之间的层次感,可以达到一种在干扰视觉的同时突出自身所想体现的主题,这种表现方式往往是比较直接而且有效的方式。就如下面我引用的这个图形,图形中那些不规则的半透明元素、光线、数字、方块、以及那些放大了的机器人构成了一定的纵深感和层次性,这些元素在分散视线的同时又将欣赏者的视线集中到了中心的和下方的机器人身上.(这种设计方式是现在比较多见的一种设计方式。因为大多数的人都觉得比较酷吧。)
二.页面上构图的视觉线牵引 版式构图利用色彩或者元素来牵引欣赏者的视觉,让欣赏者随着设计师的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而现在存在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运用点、线、面来引导,以图行和元素出现的引导方式的作品比较少见。就像下面的这个图形,视觉的中心是中间的那一条白色的色块,及当中的文字,而在上下的张图片的交接处出现的那条蓝色的线段,就在牵引欣赏者的视觉移动到图形中的文字和其他的小的图形上。
三.彩诱导(色彩对比、色彩互补、色彩分散)
四.明暗诱导、利用由光感折射、光感捕捉、动态光感及明暗差异性的一些共性来衬。
五.瞬间捕捉、利用眼感官的瞬间接受、来捕捉视觉点。
六.抓突破点、靠突破图形图象本身的视觉平衡点来达到视觉要求。运用图片素材的本身来寻找设计的突破点,依据图形自身所产生的空间感,光感,等一些突出的地方,来加以利用,从而突出设计的主题。
版式大小比例
七.比例大小依据事物本身的比例关系,在等比的关系上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关系、突破事物本身的等比关系,进而推出自身的视觉重点以求突破。就如一些夸张漫画那样,一个大头小身子的人物形象,一种夸张的歪曲正常比例的方式,在不经意间往往能收来奇效
八.依据欣赏者的接受能力,及平常所说的感情,利用平时生活的一些元素,充分考虑欣赏者对图形的认可能力,以自然美及突破普通接受能力的残酷美来打动欣赏者的情感,以获得人们对图形的记忆。
九.视觉幻象、利用视觉幻象得空间感来突出整体设计的视觉中心
十.利用抽象的表现方式在下面的俩副作品中,作者抽象的运用的色块来代表海水及陆地,运用色彩的对比突出主题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娱乐性,这样的作品容易让人有好感,而且比较不容易忘记。
设计原则
思想性与单一性
为了使版面构成更好地为版面内容服务,寻求合乎情理的版面视觉语言则显得非常重要,也是达到最佳诉求的体现。构思立意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作品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主题明确后,版面色图布局和表现形式等则成为版面设计艺术的核心,也是一个艰辛的创作过程。怎样才能达到意新、形美、变化而又统一,并具有审美情趣,这就要取决于设计者文化的涵养。所以说,版面构成是对设计者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技术知识的全面检验。
版面的装饰因素是文字、图形、色彩等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排列构成的,并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的手法来体现视觉效果,既美化了版面,又提高了传达信息的功能。装饰是运用审美特征构造出来的。不同类型的版面信息,具有不同方式的装饰形式,它不仅起着排除其他,突出版面信息的作用,而且又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趣味性与独创性
版式的独创性版面构成中的趣味性,主要是指形式美的情境。这是一种活泼性的版面视觉语言。如果版面本无多少精彩的内容,就要靠制造趣味取胜,这也是在构思中调动了艺术手段所起的作用。版面充满趣味性,使传媒信息如虎添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传神功力,从而更吸引人、打动人。趣味性可采用寓言、幽默和抒情等表现手法来获得。
独性性原则实质上是突出个性化特征的原则。鲜明的个性,是版面构成的创意灵魂。试想,一个版面多是单一化与概念化的大同小异,人云亦云,可想而知,它的记忆度有多少?更谈不上出奇制胜。因此,要敢于思考,敢于别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在版面构成中多一点个性而少一些共性,多一点独创性而少一点一般性,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整体性与协调性
版式的整体性版面构成是传播信息的桥梁,所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内容,这是版面构成的根基。只讲表现形式而忽略内容,或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表现,版面都是不成功的。只有把形式与内容合理地统一,强化整体布局,才能取得版面构成中独特的社会和艺术价值,才能解决设计应说什么,对谁说和怎么说的问题。
强调版面的协调性原则,也就是强化版面各种编排要素在版面中的结构以及:色彩上的关联性。通过版面的文、图间的整体组俣与协调性的编排,使版面具有秩序美,条理美,从而获得更良好的视觉效果。
形式
网页版式
网页的版式是在考虑造型因素和视觉因素的基础上创建出的页面形式。根据视觉流程的类型及网页版式的实例,我们总结出以下的版式构成类型水平分割、垂直分割、水平垂直交叉分割、中轴型、倾斜型、曲线型、重心型反复型、散点型等。
版式水平分割
版式水平分割水平均匀分割,上半部用作视觉表现,引发情感,下半部用来解释说明。
水平不均匀分割
版式不均匀分割如果上半部安置标题或导航,则面积较小;上半部安置主体内容,则面积适当加大。
水平多次分割,强调水平分割的层次感和精确感,并有助于不同信息的分类
水平变化分割,水平分割与斜线、弧线相结合,打破了页面的安定,产生运动和速度感
中国古籍版式
古代印本书的版式名目繁多,有版框、栏线、界行、书耳版心、鱼尾、象鼻、白口、黑口、天头、地脚、行款等。
“版框”,指书版一叶文字四周的边框。
“栏线”,指围成版框的四周黑线。上方的称“上栏”,下方的称“下栏”,两边的称“左栏”、“右栏”,统称“边栏”或“边阑”。四周单线印的称“四周单边”或“单栏”,单栏多是粗线;四周双线印的叫“四周双边”,双线一般是外粗内细,所以又称为“文武边栏”;上下单线、左右双线印的称“左右双边”。
“界行”,又称“界栏”、“边准”,即版框内分行的直线,由古代帛书中的朱丝栏、乌丝栏而来。
版心”,即版框内中心一行,用于折缝,又称“版口”、“书口”、“中缝”。书口印有黑线的称为“黑口”,未印黑线的称“白口”;其中刻有文字的称“口题”,或称“花口”。
在版心中,距离上边约四分之一版高处,印有一个形状像鱼的尾巴似的图形,称为“鱼尾”,它是折叠书叶的标记。只刻有一个的称“单鱼尾”;如上下方对称位置各有一个鱼尾,即合称“双鱼尾”。
“象鼻”,指黑口本版心上下的黑线,好像象的鼻子垂在胸前。黑线较细的称“细黑口”、“线黑口”或“小黑口”,黑线较粗的或全黑的称“粗黑口”、“大黑口”或“宽墨口”;刻在上栏的称“上黑口”,刻在下栏的称“下黑口”,上下都刻有黑线的称“上下黑口”。
书耳”,又称“耳子”、“耳格”,指刻在版框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像是人的耳朵。书耳内多刻本书的篇名(又称“小题”)。耳格中所刻文字称为“耳题”,在左称“左耳题”,在右称“右耳题”,多见于宋、元版书。
“天头”,又称“书眉”,是指每张书叶上端版框以外的空白处,即上栏以外的空白纸。“地脚”,又称“下脚”,指每张书面下端版框以外的空白处,即从下栏至切口的空白纸。
行款”,又称“行格”,指版框中正文的字数和行数,通常按半叶计数,称半叶几行,行多少字。如每行字数不一致,则取其最少及最多者记之,另注“不等”二字,如说“十四行,行二十五六字不等”,或“十五行,行二十七字至三十字”。如有双行小字,而一行中字数与大字相同,则称“小字双行同”;如不同,则径称“小字双行,行多少字”。
重要性
出版物的版面格式。版式包括标题、题眉、正文、图片、装饰线、页码等构成的实体与空白之间的比例关系。版式决定于书籍的性质及开本的大小与比例。书籍的性质不同,其结构、体例、层次则有所区别,开本的大小与比例不同,除去上、下、内、外白边宽窄的不同外,其版心的大小及长宽的比例,亦有所不同。装订的方法,对版式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内白边的宽度影响更大。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书籍的版式,天头大于地脚两倍,栏有单、双之分,栏内有行界。由于单面印刷,中缝折叠处有版口、版心及上、下鱼尾,自成格局。现代书籍与画册、画报等,由于以文为主或以图为主,或者图文并重,加之印制技术的区别,其版式亦有所不同。如文字版口与图片版口不同一尺寸比例,题眉、页码的位置亦有所不同。
出版物的版式,都应经过装帧艺术家的设计,其目的是构成与全书各部分的和谐统一,成为书籍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求得视觉上的和谐和心理上的和谐,便于读者的视线较长时间地停留在版面上,减少疲劳,产生清新愉快之感,以收到阅读的效果。但版式的设计,应与使用目的、读物性质与经济条件相适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20:04
目录
概述
简介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