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山组,是以组为
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1958年,地质部第十三大队第一、四、六中队朱诚顺等命名。上部为
灰黑色粉砂质泥岩,
砂板岩及灰色
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砂砾岩凸镜体;下部主要为灰、灰白色层状
石英砂岩,偶夹薄层砂砾岩或粉砂质泥岩。平行
不整合于
阿勒通沟组之下,
整合于
贝义西组之上。
1957年朱诚顺、叶永正等命名,高振家等(1980)介绍。命名剖面位于
新疆尉犁县照壁山(黑山)地区,参考剖面在西山口及玉勒衮布拉克一带。
1957年朱诚顺等在中库鲁克塔格照壁山地区将相当于E. Norin等在西库鲁克塔格所划分的贝义西统,
阿勒通沟组等在中库鲁克塔格作了重新厘定,将相当
贝义西组的一部分岩层命名为照壁山岩系,其层位含义大体相当于E.Norin所指的贝义西组。故此后曾一度被摒弃而用“贝义西组”代之(吴文奎,1960,高振家,1972,新疆地层表,1976)。1977—1978年高振家、朱诚顺等重新测制了该区层型剖面,将原“照壁山岩系”根据岩性及层序特征作了重新厘定,共分为两套岩性组合,下部仍用贝义西组,代表早期海相火山冰川(杂砾岩)沉积;上部间冰期滨海碎屑岩建造则沿用了照壁山岩系这一名称,改称照壁山组。重新厘定的照壁山组包括不整合或假整合在阿勒通沟组之下,整合于贝义西组之上的一套碎屑岩建造(高振家,1981)。
本组主要为浅海相碎屑岩,薄—中层状为主。上部以灰、灰黑色及灰绿色泥板岩、粉砂岩质页岩为主,夹细砂岩并偶夹砂砾岩透镜体;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
长石石英岩、粗砂岩,含砾砂岩夹
泥板岩或细砂岩、粉砂岩。局部地区上部细碎屑岩相变为
硅质岩或
硅质粉砂岩。在细碎屑岩中产有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bavlensis, A. Umishanensis, A. Gigatea, A. Incrassa, Trachysphaeridium sp., Pseudozonosphaera verrucosa等。在西库鲁克塔格西山口地区,本组底部灰绿色泥板岩中曾获U-Pb (753±30)Ma的全岩等时线年龄(朱杰辰等,1987)。其岩性、厚度均比较稳定,厚度一般在360—560m 左右,仅兴地塔格北坡坷斯坦布拉克到提克布拉大黄等地厚度变大,可达1192m 。
本组与下伏
贝义西组多处显示为
整合,或相变关系,当一些地区贝义西组
火山岩十分发育时(如东库鲁克塔格、玉勒衮布拉克一带)则本组厚度变小。在兴地塔格以南的牙尔当山地区,贝义西组火山岩厚1407.8m,则上部照壁山组缺失,使
阿勒通沟组直接
不整合于贝义西组火山岩之上。
该组分布范围较广,西自
库尔勒以北的喀拉帖肯乌拉山向东到西山口、阿勒通塔格并东延到
尉犁县东北部的莫钦库都克、兴地塔格、
照壁山、幸格尔塔格、直到
鄯善县以南的叶特木布拉克、帕尔岗布拉克、玉勒衮布拉克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