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包
中国北方方言词语
“烧包”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北京话山东话天津话东北话洛阳话等。“烧包”的意思是“烧钱包”,引申为“有点钱总想花出去”。比喻很得意,有炫耀的意思。也比喻贪图享用不计后果。
北方方言
北京话的“烧包”也可以说成“烧”,“讽刺人因有钱而不知所措”,含贬义。
乞丐有两样东西,一根打狗棒,乡人称之为要饭棍,一个随身包,乡人称之为要饭包。乞丐的随身包,多半用旧席改造而成,也叫席篓子。如果乞丐把篓子点着了烤火,那是只贪享用而不计后果,这就是“烧包”一词的内涵。
例句:
真受不了你那副烧包样。
“这几天他正烧包哪!午饭刚吃了烤鸭,晚饭又要吃涮羊肉。”
中元节习俗
“烧包”指祭祖时焚化包封好的纸钱,是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
袁枚《新齐谐·烧包》:“ 粤 人於七月半,多以纸钱封而焚之,名曰烧包,各以祀其先祖。”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日本的“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网络用语
网络对烧包的定义以不似从前,如今的烧包代表着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意即: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不顾世俗的陋见,不顾自身的财力,一高兴就买了下来,是对个性消费超前消费的一种肯定。
近10年来,烧包们已跨越了“有钱”、“花钱”的层次,进入了“个性、时尚”的层面。以年轻人为主的烧包族,作为一支生机勃勃的消费大军,惟恐别人说自己没有个性,巴不得别人把自己称做“烧包”。如烧包网烧包之家聚集着一批爱好者。
流行食物
烧包(siopao; salapao),菲律宾泰国的流行食物。类似包子,馅可以是猪肉、鸡肉、羊肉、虾仁、乃至鸭仔蛋等。还有一类烘烤品种的烧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18:07
目录
概述
北方方言
中元节习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