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
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
腹痛,甚至可有
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
黏膜层和
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病因和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
炎症反应在
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
一般起病缓慢,少数急骤。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发作诱因有精神刺激、过度疲劳、
饮食失调、
继发感染等。
轻型多正常或仅轻度下降,中、重型可有轻度或有中度下降,甚至有重度
贫血与低蛋白水肿。Hb下降可归因于慢性炎性出血与蛋白丢失,铁及其他造血物质缺乏或
吸收不良,尤其克罗恩病的回肠病变易致维生素及矿物质吸收障碍与
慢性炎症有关的骨髓造血抑制等。另外,尽管患者
肾功能正常,
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在炎症性肠病贫血的形成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大多数患者正常。中、重型患者可有轻度升高,少数重症患者可高达30×109/L,有时以中性
粒细胞增高为主,严重者可出现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并有
中毒颗粒,
溃疡性结肠炎白细胞计数增多可能与炎症活动有关,全身应用
糖皮质激素也可升高粒细胞。
肉眼观以糊状黏液脓血便为最常见,重症者粪质极少,少数患者以血便为主,伴有少量黏液或无黏液。镜检可见大量
红细胞、
白细胞,还可见
嗜酸性粒细胞,急性
发作期粪便
涂片中常见有大量
多核巨噬细胞。
炎症性肠病患者活动期ESR一般均见增高,ESR一般可反映病情活动性。国外报道,
缓解期患者平均ESR为18mm/h,轻度活动者为43mm/h,中度活动者62mm/h,重度活动者83mm/h。ESR改变反映了本病活动期血清中某些
蛋白质浓度的改变。当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尤其是γ-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和Y-球蛋白以及
血细胞比容改变时,ESR会发生变化。由于与ESR有关的
血清蛋白半衰期长,若临床症状很快改善,ESR往往在临床症状缓解后数天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