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
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
灵台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天文台,西周初年周文王在丰京(今西安)筑灵台;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南区有一座灵台,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曾在此从事天文研究。洛阳也有一灵台遗址,建于 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原为一方形高台建筑,现存台址。
名字来源
灵台(英文Astronomical Observatory),为星官名。属太微垣,位于今狮子座。
《晋书·天文志上》:“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福瑞、候灾变也。”意为:灵台星三颗,位于明堂之西,神的精明叫做灵,四面方正高大的建筑叫做台,掌管观测云气物候,察看祥瑞,占候灾害变异。武密说:与司怪星的占验情况相同。
《西游记》第一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孙悟空拜师学艺的地方。
“灵台”和“方寸”都是指心。“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所以称心为灵台。“方寸”本意是一寸见方,“方寸大乱”就是指心中完全没有了主意,乱了章法。所以“灵台方寸”就是指心。而“斜月三星”就是“心”这个字。
西周灵台
西周灵台又称“周文王灵台”,位于西周丰京附近,今陕西省西安市沣河西畔的长安区灵沼乡阿底村南一公里处。
公元前11世纪,活动于今宝鸡岐山县周原遗址附近(古称岐下)的周部落日益强大,其首领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者,日中不暇时以待士”(《史记·周本纪》),奠定了西周建国的基础。在伐邘(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二十里)的第二年,文王平定崇侯虎后,开始建造丰邑,并正式由岐下迁都于丰。在丰邑,除了修造城垣宫殿外,还建造了灵台、灵囿、灵沼等一系列集祭祀、狩猎、游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礼制建筑群。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大雅》中,有一首题为《灵台》的篇章,最始几句为“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表明周文王建造灵台是得到全体百姓拥护的伟业,百姓支持建台,于是齐心协力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建设。而关于灵台等处的得名,《说文解子》释“灵”字为“巫以玉事神”,言其与祭祀活动的紧密联系。五百年后的孟子则以不无赞叹的口吻追忆道:“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仁德治国,建造灵台“观祲象,察氛祥”即观测天文现象,预示祸福吉凶。因此,灵台可视为中国最早的英雄纪念碑和天文观象台
西周一代,灵台都是天子祭祀、朝聘诸侯之所,平王东迁后,秦尽据原西周故地。鲁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也将其关押在灵台,这说明至春秋时,秦国又增设了灵台的附属建筑,或是对其原有馆舍进行了扩建。其后文献中,对于有关灵台活动的记载越来越少,仅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记叙其道里方位。至唐宋时,西周建筑已湮没无闻,“辟雍灵沼今无复处,惟灵台孤立,高二丈,周围一百二十步也”(宋敏求《长安志》引李泰《括地志》),至此,除了埋藏在地下的墓葬及房屋基址外,西周遗存仅存灵台残迹,其余的地表建筑景观完全毁灭。再加上随着西安城市中心在三千年中的数次转移,西周丰镐遗址已经偏处于西北一角,其上也已经成为阡陌纵横的农田,往昔面貌不存。因此,即使有人费力寻找,也难觅其踪影。
东汉灵台
历史记载
东汉灵台是东汉的国家天文观测台,也是当时最大的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它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一直沿用到西晋,毁于西晋末年的战乱。
东汉灵台分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为环筑回廊式建筑;上层平台为观测天象的场所,其四周各有五间建筑物,为观测人员整理天象时的衙署。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主持与组织灵台的天文工作。至曹魏、西晋时,灵台仍继续使用,作为国家天文台达250年之久。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县大郊寨村北(即东汉首都洛阳城南郊),中国社科院于1974年发掘。
关于灵台的高度,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灵台高三丈,十二门”;另一种说“汉光武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东汉三丈约合今7.08米,六丈 则为14.16米,如今灵台残高尚且有8米多,“三丈”说显然有误。《洛阳伽蓝记》说:“东有灵台一所,基址虽颓,犹高五丈余。即是汉光武所立者。”北魏 五丈约合今14米,也与“六丈”之说大体吻合。
灵台遗址
灵台遗址,面积达44000平方米。其中心为一方形夯土高台,其基址南北长约41米,东西宽约31米,高约8米。夯土台四周各有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筑有回廊,其北面正中有坡道上通二层平台。上层平台四方,原各
有五间建筑,每间面阔5.5米。遗留下来的西面建筑的墙壁涂以白粉,东面涂以青粉;南面建筑的铺地砖上有朱红色粉的痕迹。这种依方位的施粉方法,与崇拜四灵(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习俗有关。其顶部原来置放仪器,是观测天象的露天观测台。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二次任职太史令,亲自参与主持领导过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发明的地动仪就放在了灵台上。
东汉灵台遗址是我国东汉魏晋时期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这个闻名中外的遗址,位于洛阳偃师佃庄镇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的庄稼地里。按东汉时的地望讲,它位于平城门外御道西侧。平城门正对皇宫,在诸门中最尊 贵,皇帝多由此出入,门前设置有铜铸的天禄和蛤蟆吐水,内外御道配置有洒水车,以供清扫之用。
皇帝出了平城门,南行三里,路西是灵台,路东即是明堂,再向东依次是辟雍、太学。遥想当年,这里是神圣庄严之地,每年国家都要在这里举办大型国事活动,成千上万的太学生充当礼生,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冠带缙绅熙熙 攘攘,皇帝“坐明堂以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事三老五更……济济乎!洋洋乎”!
考古发掘
1974年的发掘表明,台基四面均有就台基夯土切出的上下两层平台,平台皆有建筑遗迹。下层平台略与当时地面取平,现仅存北面部分,其上建有长 廊,据此推测这层平台应该是环筑回廊。上层平台高出下层地面1.87米,四面皆有建筑遗迹残存,各有五间建筑,每间面阔约5.5米,进深约8.5米,地面 全部用长方形小砖铺砌。墙壁涂抹草拌泥,并敷有不同的色彩,南面朱红色,东面青色,西面白色,北面因被火焚,敷彩情况不详。段鹏琦先生认为,按照当时崇拜 四灵的风尚,“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北面应为黑色。
发掘之时,考古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台基西面上层平台另有蹊跷:在五间建筑的后面,又加辟五间进深两米的内室,分隔为南北两室,南三间北两间。内室有土墙与前室间隔,形成密闭型格局,令人联想起《晋书·天文志》“做浑天仪于密室中”的所谓“密室”。
上层平台之上,即是台基顶部已塌陷成椭圆形,原来顶部状况已难以考证。不过按照史书记载,顶部倒是可知大概:“灵台制度奈何?师说之,积 土崇增,其高九仞,上平无屋。高九仞者,极阳之数;上平无屋,望气显著。”灵台的主要功能是观天象的,因此顶部没必要建房,顶多四周有矮墙或栏杆,上面应 该放置诸多天文观测仪器,而下面平台上的建筑,则应该是观测人员记录数据、进行研究工作的“办公室”。
汉魏洛阳城的这座灵台,始建于东汉初年,董卓火烧雒阳时荒废,曹魏都洛后,又重修沿用,如史书记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正月,郊祀天 地明堂。是时魏都洛京,而神祇、兆域、明堂、灵台,皆因汉旧事。”西晋建立后,沿袭曹魏旧制,仍用这座灵台。北魏时,汝南王元悦在台基上建了一座砖塔,灵 台的功能没有再恢复。
这样算起来,这座灵台作为国家天文台,前后经历三朝250多年。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国家天文台,它在天象观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字丰碑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卓然,其中最突出的成就,即是对天象的周密观测和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流星雨、地震记录,都出自中国。
灵台,就是用来观测天象的高台建筑。天象在上,登高始能望远,所以要筑高台,相传这种高台夏代叫清台,商代叫神台,到周代始称灵台。按照儒家的 解释,“灵者精也,神之精明曰灵”,“四方而高曰台”,因此称为“灵台”。但并不是观测天象的高台都可以叫灵台,《五经通义》明确规定,只有承受天命的 人,才有资格建灵台,“王者受命而起,所以立灵台”,“天子曰灵台,诸侯曰时台”。
发展到东汉,灵台已成为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专业明确、分工细致的国家机构。据史书记载,东汉灵台工作人员有43人:灵台丞一名,主持全台工 作,14人候星,2人候日,3人候风,12人候气,3人候晷景,7人候钟律,另有一人为舍人。从这个工作岗位设置看,灵台的观测工作是全天候全方位的。
在东汉灵台100多年的历史中,最杰出的人物无疑是张衡。张衡曾两度出任太史令,主管灵台工作,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张衡是东汉太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作为国家的首都,雒阳不但有太学,而且学者云集,书籍众多,问学条件优越,所以东汉有成就的大学者,年轻时一般 都有一段雒阳学习经历,是雒阳城的文化氛围成就了他们。如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由于家贫,他自己没有书,幸好雒阳有大量的书肆,于 是王充就去“蹭书”,“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记,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谓“百家言”,不仅有文史知识,也有科学知识,王充就是拥有了广泛的科学知识, 才奠定了写作《论衡》的基础。王充并不是孤例,那时的太学学问荟萃,不但培养经学家,也培养了不少科学家。太学生中的佼佼者于“五经”之外,研究天文、数 学等自然科学的不乏其人。崔瑗到雒阳后,“因留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诸儒家宗之”。郑玄“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 历》、《九章算术》”。张衡也是“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对天文、阴阳、历算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致力于此道。有了 在雒阳打下的基础,他后来隐居家乡南阳,潜心钻研,终于厚积薄发。
张衡两度出任太史令。第一次是在汉安帝时,他“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第二次是在汉顺帝时,他“造 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 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在这座东汉灵台,张衡成长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因张衡,这座灵台闻名于世。斯人已逝,兀立于大地的灵台,恰如他留下的无字丰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23:49
目录
概述
名字来源
西周灵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