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井(Wave well),又称灌婴井、瑞井,据传为
西汉时期所留下的一口
古井,是九江地区最早的历史文物之一,与九江城史龄相仿,位于
江西省九江市市区城北长江边,
滨江路与
大中路夹间地带,西园路浪井巷内,北与
庾亮楼为伴。浪井,也是一种“瑞兆”之称,颂誉治世明主。
浪井沿革
唐《
艺文类聚》引
晋张鉴的《
浔阳记》记载:此井是
西汉名将灌婴在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领兵屯扎九江时开凿的,故称
灌婴井。《太平环宇记》(
太平寰宇记)载:浪井云,汉高祖六年颍阴侯所开,年深湮塞。唐《
元和郡县志》、
清同治《
九江府志》《
德化县志》均有记载。
据《
嘉靖九江府志》记载,高祖六年灌婴过九江时开凿此井,人们为了纪念一代名将的功绩,故称
灌婴井。由于历史悠久,期间一度失修,后年久为沙泥湮塞。
东汉建安年间,
孙权常驻九江城,令人掘井取水。适得故处,并有石函井铭,文曰:“
汉高祖六年颍阴侯开此井,三百年当塞。塞后不满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下云:“三百年当塞,塞后不满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孙权大喜,以为瑞兆(祥兆),遂名瑞井。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凭吊,络绎不绝。
唐时期,
李白颇信此说,他在《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一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李白的说法,认为是井近长江,地下有泉眼相通,因而江上有风浪,波及瑞井,故井中有涛。
但宋代
苏辙不信此说法,则在《
江州五咏 浪井》:江波浮阵云,岸壁立青铁。胡为井中泉,涌浪时惊发。水性本无定,得止自澄澈。谁为女娲手,补此天地裂。他的说法是:井底下有泉眼,地下水上冒,井水才有涛声。
浪井文化
汉代文献记载少见“浪井”词汇,但《
梁书》中《
符瑞志》言:浪井不凿自成,王者清静则应。
梁孙柔之《瑞应图记》:王者清静则浪井出,有仙人主之。按照《梁书》的说法,浪井是“瑞”的一种,是天降之瑞,赞颂当世明主。两汉的文献,有关不凿自生的井仅有与王莽篡权相关的政治宣传。
南朝梁简文帝《
七励》:“漾醴泉於浪井,拂垂杨於御沟。”南朝
陈徐陵《
孝义寺碑》:“嘉禾自秀,浪井恒清。”
吴兆宜注引孙柔之《瑞应图》:“浪井不凿自成。”唐
李商隐《
为汝南公贺元日朝会上中书状》:“庆云非烟,浪井不凿。”宋时魏吉甫《
早朝》:国威震叠边陲肃,帝泽汪洋浪井温。
经过历史熏陶,“浪井”一词已经成为了一种吉兆。
浪井故事
浪井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浪井旁有一家茶店,开店的只一对母女,母亲叫李妈,女儿叫茶花,篱笆外有一卖鱼郎摆摊。渔夫郎送了鱼给李妈,茶花给他递上浪井水泡云雾茶喝,这茶水香甜可口。渔郎只说:你家水真甜,下回我还来喝。之后,渔夫常常来送鱼,并帮茶花种种花,常喝浪井水,而两人则日久生情。
一日,见李妈哭泣,茶花不省人事。卖鱼郎问状,始知:庐山之上有大蟒,浪井之下有潜蛟,女孩上山采云雾,云雾茶下被蟒惊,浪井水冲三丈高,蛟龙举爪把女吓。渔郎知晓后,取酒往浪井灌之,蛟龙贪饮,便大醉而昏睡,渔郎乘机斩杀。
浪井小巷
浪井巷的历史并不长,而浪井巷之所以得名,仅仅是因为周边有的一口浪井,之所以会叫“浪井”二字,这其中也包含了老百姓对这口生活之井的美好寄托。西园二支巷北端的西侧,起止点是浪井巷8号到30号,全长101米,宽1.8米到3米,1981年因小巷东端有古迹浪井而定名,有居民51户,232人。2013年,随着九江市区建设的进程,西园片区被拆迁,浪井巷也就从现代地图上消失了。
浪井争议
水井自发明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而浪井则是中华民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历史体现。浪井是九江市浔阳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文化标签。但浪井也争议不断。
据
明、
清两代的
地方志记载,临长江边上的浪井因江岸崩塌,早已被江水消没。故有学者认为,当世现存的浪井应该是清代的遗迹。
明代桑乔在《
庐山纪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嘉靖年间,浔阳北门内有人掘井挖到了泉眼,井水涌现波涛,汹汹有声,且与江涛相应。其势泛溢不可止,此人惧而将井填塞。这说明九江沿江一带确实有可能掘出浪井。按《庐山纪事》记载“井今沦于江”,即浪井可能沉没在长江底下。
陈江《灌婴定赣考讹》指出,最早的《
楚辞·渔文》中载“沦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而楚地尚以“灌缨”命名江、河、湖、井等,如
灌江。故浪井实名应该叫“灌缨井”。年久字迹模糊,故
孙吴误认为“灌婴井”也是有可能的。
也有学者指出,正史无明确记载汉代灌婴到江南定
豫章、
会稽,而正史却记载有汉将
陈婴定豫章,因此可能有口传之误;至于孙权所见浪井之铭,或为汉晋之人杜撰,假祥瑞之兆,以成王业之事。还有学者认为,灌婴井应该叫陈婴井,甚至叫“沦浪井”,但这些论述不足根据。
学者彭传银展开了批驳。他指出,《
汉书》(2083页)载灌婴定豫章、会稽。不应该存在“误叫”。浪井传颂亦以灌婴,且“灌”字与“陈”二字的差别很大,难以写错或看错,况且如史料是要校对的。由此观之,浪井就是灌婴井。
文物现状
千载悠悠,古井长存,但不知从何时起,井底已听不到涛声了。长江堤防治理工程中,江岸筑堤,垒石护坡,堤基防渗加固,地下通道被堵,截断了浪井与长江的水下联系,自此,浪井涛声的现象成为了一段历史。但也有说是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无力翻涌作浪,孰是孰非,又待识者考证。
文物保护
1979年,政府拨款增建了一座半亭,以护此井。浪井古井保护良好,设有护井亭、玻璃罩和碑记。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