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历史悠久,山川灵秀。勤劳的潮阳人民以其慧心巧手创建了一处处秀景胜迹,它们像一朵朵娇艳的鲜花,妆扮着潮阳大地,著名的便有“潮阳八景”。“潮阳八景”之说,大概始自明代,这些景点仍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
东岩卓锡
出潮阳市区,沿东山迤南约三里,便见山势奇伟,古木蔚茂,寺宇掩藏。其间有揽山、海、林、泉之胜的东岩。
传说
唐贞元六年,五十岁的名僧大颠云游四方后,来到这里立庵修行。传说当时山上水乏草萎,大颠以锡杖卓之,清冽甘甜的泉水遂从石缝汩汩涌出,自此千年不断。后人便把此泉称为“卓锡泉”。“东岩卓锡”为潮阳八景之一。
描绘
清初文学家杨钟岳在他的诗中,对东岩作了这样的描绘:“薄海波光映碧天,潮阳风景正悠然。高峰层次凌云起,远树低横向水眠。”或岩确是以它的凌峭峻拔、高耸开阔而别于潮阳另外两岩--西岩的玲珑奇趣,北岩的幽雅静谧,从而吸引着人们前来登临赏玩。
景色
沿绕山石拾级而上,眼前是古树盘错,怪石陡立;山下是田园吐翠;水库漾绿;远处是川明海阔,帆影点点。越登高,山越奇,景越秀。从唐大颠和尚率玄应、智高等数十弟子在此立庵以来,东岩佛事香火很盛。现岩上有卓锡古寺、石岩古寺、金顶古寺三座梵宇。卓锡古寺清泉淙淙,松竹交荫,寺旁有白牛岩石洞,洞壁刻有一油瓶,传说为大颠用指凿刻而成。金顶古 寺前有很多石刻诗句,为人传诵。从这里极目远眺,天风海涛,一瞬百里,令人心胸为之开阔。
麻田紫气
在距潮阳棉城北六十里的
灶浦镇金沟乡麻田山上,有古代寺院的颓垣残柱,这是潮阳八景之一“麻田紫气”旧迹。
麻田寺
相传,麻田寺为宋逸士吴复古发始创。
吴复古字子野,父为朝廷侍讲志(君主文史顾问),因慕麻田山的灵秀,遂去揭入潮,来此隐居,开创“远游庵”。复古的父亲在朝中认识苏东坡,所以,当东坡贬谪岭南,复古曾往拜访,东坡书写“听泉石”、“复古桥”字幅以赠,并为复古作。吴复古钟情于麻田山水,立嘱葬于麻田山,现复古坟仍依稀可辩。
麻田山
麻田山幽僻深邃,状如爬蟹。登山来到麻田寺旧址,背后群山罗列,两侧山峦有如蟹脚拱伸,面前是一片绿野,远眺榕江如练,舟舸穿梭,风景如画。山上寺院虽毁,但满山果木,繁花竞放,怪石嵯峨,泉水淙淙,令人舒心怡情,流连忘返。明代有人写诗咏“麻田紫气”曰:“空山人去已千秋,乞得坡公序远游。怪石移来从所好,仙家老去更何求。泉当蟹眼清如锭,岭入金沟径更幽。见说此中堪避世,岁寒紫气未应收。”这样一个远离闹市的翠峰秀岭,在仍然可以开辟为疗养避暑的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遗忘已久的“麻田紫气”,必将重新引起人们的注目。
龙首环青
潮阳八景之一的“龙首环青”是潮阳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
“龙首环青”在金浦的双髻峰。双髻峰是两个高数百米的山头,突起在距棉城西十多里的丘恋中。从远处望去,宛如两个挽束在头上的发髻。说它“航海者望以为表”(表:标帜、标记),因为出海船只归来,从海上最先望到的便是云雾缠绕的峰顶,所以有人称它为“活山”。
空寂幽静
出棉城西,沿公路到金浦官路村,往北穿过田间小道,走进一个山坳口,但见四周峰峦环拥着一个绿波涟涟的水库。这里距棉城虽只十里有余,但草深树茂,空寂幽静得出奇,使人恍如进入僻远的深山老林。机械油中环绕水库的山旁小径逶迤三、四里,便来到双髻峰下的“曾山古寺”。这座小寺创于宋代,寺前尚存一纪录当时善男信女舍田捐款建寺情况的石刻。
景色动人
寺后有一条荒草丛生的山径,沿这条小道 一步步向上攀登,约走二、三十分钟,便可爬上双髻峰的最高处。纵眼四顾,湖海山川,锦绣田园,尽收眼底,风光无限,令人情怀驰骋,浩气荡胸。从这里,北可望榕江帆影,南可观大海怒涛;东可瞰鮀岛楼宇,妈屿身姿;西可眺望祥符古塔,虹桥跨练......潮阳的山山水水,历历在目,确是壮观。一座座树木苍郁的山峰簇拥在它脚下,双髻峰像两个翘起的龙角,故名人便把这一景名为“龙首环青”。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东山书院主讲时,曾登双髻峰,并写下“双峰出霄汉,一室贮烟霞”的佳句。
玉峡山辉
潮阳棉城西二十公里处,寥旷平野中兀起一座小山,山旁绿水萦绕,山上古塔凌空。这就是潮阳八景之一的“玉峡山辉”。
记载
清潮阳县令臧宪祖编的,对“玉峡山辉”一景如此描述:“泗水会桃溪,而二山突起夹之,其西有揽胜亭。”二山即指龟山、蛇山,峡山由此得名。两山之间一条清溪蜿蜒穿过,小桥流水,垂柳依依,风光绮丽迷人。明名士吴士训有诗咏“玉峡山辉”曰:“青溪几曲绕名山,秋水渔矶杳霭间;二十年前载酒处,空闻邻笛月中还。”
祥符塔
山上古塔名祥符塔。相传建塔时挖地基得一古瓶器,内有一铜钱,倾倒不出,对着阳光观看,铜钱上有祥符二字,故定名祥符。该塔建于明嘉靖二年,后崩塌。万历二十五年,周光镐告老还乡,倡议重建。周光镐系峡山人,明隆庆进士,官至大理寺卿,人称“周都爷”。周光镐所书“祥符塔”题匾,仍嵌于塔上。
祥符塔高九级十二丈,实心结构,人不能登,它历经沧桑四百多年,已显得老态龙钟。从远处望去,它突兀在百里平畴之中,十分壮观,周围几十里,都能望到它矗立的身影。晨曦旭日,暮霭夕照,春雨迷雾,浓云低垂,景色不时变换,瑰丽多姿。旅居海外的乡亲,心中每当浮现它的形象,便会牵出缕缕乡情。
如今,祥符塔下田园如锦,新屋连片,书声琅琅,市肆繁荣。素称“鱼米之乡,膏之壤”的峡山,人们丰衣足食,笑逐颜开,文物古迹也已修葺重建。“玉峡山辉”更加灿然耀眼。
大湖晴波
距今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唐元和十四年)的一天,在潮阳东南的滨海沙滩,出现了一队峨冠博带的人物。他们抬着牛羊美肴,来到濒海岸边,设坛祭祀。有一白皙伟貌的官员,正向大海诵读着情词恳切的祭神文,声调抑扬顿挫,琅琅悦耳。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豪、新任潮州刺史韩愈。
历史故事
韩愈祭神的地方叫大湖,俗称龙潭。传说大湖有神伏龙,能兴云雨,所以,韩愈在潮短短八个月,便三次来到大湖祭神,祈求风调雨顺,留下了著名的祭神文三篇,由于有了这一段历史故事,大湖遂成为人们游览的胜地,而“大湖晴波”也就被列为潮阳八景之一。
记载
清康熙对“大湖晴波”一景这样描述:“潮南十余里有海岸峭起,巨石若阶级,委蛇而下,传云龙潭,盖海神所居。空明之时,或窥其中,隐隐宫阙。”今日海门镇湖边乡,就因位于大湖边而得名。晴日,大湖金波闪烁,气象万千。若月夜,景象更加瑰丽迷人。淡淡月光映照茫茫海面,万顷银波晃荡。天空浮起一层薄薄的青雾,仿佛是海神宫阙升腾起来的烟霭。明诗人沈琮诗中有句云:“好山面面削芙蓉,范荡出平湖隐蛰龙,贝阙几从清水见,晴光时带禁烟封”对“大湖晴波”作了生动的描绘。
景色
在韩愈祭神祈雨的地方,自古以来却是风沙肆虐。经过近三十年来的植树造林,搬沙造田,原来漠漠沙滩已变成郁郁苍苍的
防风林带和翡翠碧玉般的田园,建起了幢幢宽敞明亮的新房。每逢皓月当空,银辉倾洒时,大湖波光闪烁,岸上绿浪翻腾,村庄里飘出缕缕乐音,“大湖晴波”向人们展示着妩媚的新姿。
虹桥跨练
潮阳八景之一的“虹桥跨练”,因和平桥横跨练江而得名。古时,和平地临海滨,练江蜿蜒而来,从这里注入海门湾,波涌浪翻,水势浩浩。和平桥就横卧在这滔滔江面上,宛如彩虹飞落。
传说
和平桥系宋宣和二年僧人大峰倡建。传说,大峰从闽云游来潮,居练江岸边庵寺,一日化缘归来,天色已晚,对岸渡伯不肯摆渡,大峰便打开纸伞当舟,运载待渡小孩和自己过江。为便利来往村民,大峰发愿造桥。他四处募捐,筹集木石钱粮。将要动工时,大峰牒告城隍水府,潮水竟七日不至。这些传说,反映了人民对这们有所建树的僧人的颂扬。
和平桥西还竖立着文天祥手书“和平里”三字石刻。相传文天祥率师转战抗元驻扎于此,有感于战乱中此地民心纯朴,遂泼墨挥毫“和平里”以赠。
景色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的需要,1976年,当地政府拨款建造一座长三百四十米、宽十米的新和平桥,它与旧桥遥相对望,成为历史进程的见证。如今,练江澄碧,舟舸如织;两岸竹茂蔗密,田园似锦;桥上汽笛鸣唱,车辆飞驰。“虹桥跨练”显得新姿焕发,更加雄伟壮观。
莲峰海色
汕头市
潮阳区海门莲花峰,是我国沿海的著名胜迹,它以瑰丽多姿的山光海色名闻遐迩,更以
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的历史故迹而使人流连。
历史故事
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一支抗元武装,从南岭经惠州、海丰转战进入潮阳。他在东山谒“
双忠庙”后,便来到距县城二十里的莲花峰,面对滚滚波涛,寻找南宋小皇帝的舟船行踪。但是,沧海茫茫,水黑云寒,哪见“少帝旌旗”。传说,就在他喟然顿足之时,脚下那巍峨巨石顷刻裂成瓣瓣莲花。这个悲壮的“精忠踏碎石莲花”的故事,使莲花峰添上一层绚丽色彩,七百年来吸引着人们前来公务员凭吊英烈,寻芳揽胜。
景色
莲花峰是临海拔地兀起的一簇花岗岩石。从远处望去,它宛如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的一朵莲花。登上峰顶刻有“心朗海天”四字的小亭远眺,南海浩瀚,水天相连。若晴日,海上闪烁万千碎金,只只渔船乘风扬帆,景色壮丽。春秋冬夏,晴雨晨夕,莲峰海色不时变化,仪态万千。单以“春朝迷雾”、“书院春雨”、“灯楼远眺”、“浅滩怒涛”、“碧海静波”、“秋阳浴海”、“夕阳归舟”、“乘风扬帆”等莲花峰的名称,便可见莲花峰海色的奇丽风姿。
莲花峰惹人游兴的,还有那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和诗词石刻。最著名的要算文天祥剑刻“终南”二字,“南”里藏一“午”字,传说文天祥到达海门时间是中午造饭时分。这两个遒劲大字,历经七百年的风剥雨蚀,雷击电轰,依然笔韵传神。清末名将刘永福手笔草书的“虎”字,竖尾圆眼,活像一只雄赳赳的猛虎,意趣横溢。解放后,莲花峰接待过一批批著名的诗人画家,老舍、刘海粟、赖少其、陈大羽等都曾前来游览,他们留下的一件件词章墨宝,又为莲花峰胜迹增添了熠熠光彩。
灵山留衣
潮阳灵山寺在海内外颇负盛名,一是它历史悠久,创建于唐贞元七年,还保留着 一座完整的唐墓塔;一是“文章浩瀚雄千古”的韩愈,曾经三资俨到这里,留下一段神妙的史话,吸引人们前来访古寻幽。
历史故事
从潮阳棉城乘坐半个多小时的汽车便可到达铜盂的灵山。古寺依山巍立,院外有亭翼然,这就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引起诸多争论评说的“留衣亭”。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结识了“颇聪明、识道理”的灵山寺创建者大颠和尚,交往甚密。韩愈改刺袁州时,临走时专程来到灵山与大颠惜别,并赠衣纪念。排佛大儒与名僧和尚这段微妙的关系,成为众说纷纭的历史往事,面“灵山留衣”也就更令人心驰神往,遂为“潮阳八景”之一。
灵山寺
灵山寺三面青山绿树,面前是一澄澈水库。寺旁有一绿水涟涟的池塘,是灵山八景之一的“拔木坞”。传说大颠建寺所用巨木,皆从池里拔出,且取用不竭。从创建以来,灵山寺几经兴废,现寺院是清康熙三十七年重建的,公元1956年又进行一次整修。经过再次修葺,灵山寺显得更加气势非凡。由雕塑家唐大禧和他的高徒制作的佛像,一尊尊神态活现,栩栩如生。中殿屋顶富有民族特色的嵌瓷画屏,给寺院增添瑰丽光彩。
寺后的舌镜塔,更是潮汕罕见的文物胜迹。它是一座石钟状墓穴,保留着唐建筑的古朴风貌。据说后人开塔维修,不见大颠骨髀,只存舌根和古镜,镜里竟然映现大颠形影。这个传说使这座“大颠祖师塔”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但它是难得的唐代建筑的遗物,已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衣亭
唐代韩愈因反对佛教而被贬为潮州刺史时,认为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临别时,韩愈赠送衣服给大颠留念。韩愈既反佛,又与和尚交朋友的态度,令人千古难解。
舌镜塔
大颠93岁圆寂,葬在寺后,3年后移葬时,开墓见容貌如生,未敢妄动。唐末修塔时再视,仅余盆水与舌头,故称“舌塔”;宋至道年间,再修塔时,仅有古镜一面,上有大颠之影,改名“舌镜塔”。上述记载未知虚实。该塔保留唐代钟形状特色,四周有石刻花卉和动物花纹,典雅古朴。
壁兰
在大颠祖堂外墙壁上,生长一丛兰花,已有近300年历史,每与人事同枯荣,每逢盛世则郁郁葱葱,观者无不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