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志
地方志
《潍坊市志》是一种地方志,始修于1982年,1995年出版,分上、下两册,断限原则上起自1840年,有的按记事需要适当上溯,下限均断于1990年。
市志简介
潍坊有旧志52种,其中府志7种。修志始于晋代,曾有《青州先贤传》,宋代(青州) 地志、青州图经,但皆早亡佚。现存最早的志书,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由知府杜思修的《青州府志》,还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知府王家宾修《青州府志》、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知府崔俊主修《青州府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知府张连登修《增修青州府志》、清康熙六十年(1721)知府陶锦修《增修青州府志》、清咸丰九年(1859)知府毛永柏修《青州府志》等。
志书采用述、记、志、图、表等形式,志为主体,共20个分志,依次为:地理志、农业志、工业志、建筑业志、贸易志、交通·邮电志、建设·环保志、财税金融志、经济管理志、政党·群团志、政权·政协志、政务志、政法志、军事志、教育·科技志、卫生·体育志、文化志、新闻·出版志、社情民俗志、人物志。
潍坊简介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西部。汉代在此设北海郡,隋朝设潍州,明代设潍县,明、清相沿。1948年设潍坊特别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83年,地专级行政建置演变主要为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撤销潍坊地区,改建省辖(地专级)市,沿用原潍坊名称,实行市管县体制。辖3区9县。总面积17302平方千米。全市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大体上分为低地、平原及低山丘陵3个地貌区及18个地貌类型。海岸西起淄脉河口,东至胶莱河口,全长133千米。地处北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总人口达8571226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9.72%;少数民族38个,占总人口的0.28%。
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50余种。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产有膨润土、沸石、珍珠岩、卤水、蓝宝石、石油、煤、黄铁矿、重晶石、型砂、红柱石、石灰岩、花岗石等。在省内列居首位的就有12种。蓝宝石储量为全国之最。近海渔场主要是莱州湾,是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主要经济鱼类有梭鱼、鲈鱼、黄姑鱼、小黄姑鱼、青鳞鱼等;虾蟹类主要有对虾、毛虾、明虾、褐虾、蛆虾、梭子蟹等。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地瓜。在经济作物中,除棉花、黄烟、花生外,扩大了蔬菜的种植。寿光市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寿光市蔬菜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从20世纪50年代起,潍坊被列为全国烤烟重点产区之一,产量在全国仅次于河南许昌,居第二位。土特产品有青州银瓜、昌乐西瓜青州蜜桃潍县萝卜、青州山楂、景芝美酒、柳疃丝绸等等。境内有植物800余种,其中有500余年生的毛白杨、国槐,1000余年生的楸树、银杏、桧柏。
潍坊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建于清代小巧玲珑的“十笏园”,北魏郑道昭和“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书画真迹,稀世珍宝山旺古生物化石,有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盛名的沂山风光,隋唐时期齐鲁最大的佛窟--驼山石窟,有“寿比南山”、“人无寸高”之称的云门山石刻大“寿”字,诸城恐龙化石等。
潍坊为历史古州名郡,人才荟萃,英杰辈出。齐国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宋代画家张择端,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明代散曲家冯惟敏,以及清末古文字学家陈介祺等,均为潍坊人。现代和当代有中国共产党山东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王尽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少敏,创作秧歌剧《兄妹开荒》、导演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王大化,创作长篇小说《山雨》的著名作家王统照等。
潍坊是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1988年,潍坊被国务院列入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1989年潍坊跻身于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过百亿元的25个城市之列,位居第17位。1990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到351.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44.3亿元,国民收入119.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16.66亿元。
《潍坊市志》1997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9 20:22
目录
概述
市志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