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尸
古尸
在中国历代古尸中较多见的是由于棺椁密封,又埋于深土中,并皆浸泡在棺液中,尸体体表湿润,皮肤有小颗粒、散在的、少量的结节(即“皮疹”),而内脏表面有着少量的脂肪酸盐颗粒。因此很难说是属于尸蜡一类。当然,与鞣尸、干尸等的差别就更大了。尸体干瘦。
汉墓湿尸
长沙马王堆汉墓
长沙马王堆汉墓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藏着多少秘密?两千多岁的马王堆汉墓女主人辛追出土30年来,“健康”状况怎么样?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地位又是如何?为了这一20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三十周年,7日上午,为期3天的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会在长沙拉开序幕。
1972年马王堆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古代湿尸。经过三代考古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确认这位2100年的贵族夫人,她的“永垂不朽”带给今天的世界“六大绝世价值”。
首先,这是世界唯一的两千年的“湿尸”,而不是“木乃伊”。那年4月29日凌晨,随着22层丝麻衣衾和9根绸带被一一揭开,西汉第一代长沙轶侯利苍的妻子,一位名叫辛追的贵妇人的尸体,在地下沉睡2100年之后,重新回到她曾生活了54年的阳光空气之中。此时的她依然面容姣好,五官清晰可辨,头发光鲜,肌肉具有弹性,四肢关节可以活动。于是“中国的木乃伊”惊动震撼了全世界!
世界上现存的古尸,大概分成三类:一是人工制成的“木乃伊”,如古埃及的法老、中国九华山的“肉身菩萨”,二是天然“木乃伊”,如中国新疆的干尸,三是冰冻尸体,如欧洲阿尔皮斯山发现的“冰人”。但在“深埋、密封、缺氧、无菌”条件下保存至今的“湿尸”,唯有辛追这一具,其价值堪称绝世。
迄今为止,人类得到验证的最早一例心肌梗塞猝死病例。为完整保存“马王堆湿尸”,在采取防腐措施后,对湿尸进行了现代医学解剖,发现其内脏脏器保存完好。而根据其保存完好的脏器,最终断定这位贵妇人的死因是“因胆绞痛发作引发心肌梗塞而猝死”。这是迄今为止,得到验证的第一例人类心肌梗塞猝死病例,其发作时间为2100年前的某一天。这就否决了西医经典理论中关于冠心病是现代生活方式引发疾病的结论,从而将关于有着“人类第一杀手”之称的冠心病研究,引向更久远的历史和更广阔更深入的空间。
血吸虫病”在2100年前可能曾经广泛流行。根据解剖结果,在“马王堆湿尸”,也就是贵妇人辛追身上,发现了现存最完整的血吸虫的虫卵。至此,医学界一般理论认为血吸虫病是劳苦大众才会患上的疾病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整。要么辛追年轻时曾经是在长沙广袤田野中辛苦劳作的一员,后来命运惊天大逆转,才贵为“长沙丞相”的夫人;要么表明,当年这一地区的生活用水也已经是血吸虫病的传播渠道之一,她是经由日常生活饮用水传播而患病的。无论那种原因,都可以推论出,2100年前血吸虫病曾在这一地区比较广泛地流行。这对流行病学的源头研究,尤其是对血吸虫本身进化与变异的研究,意义特别重大。
头发上隐藏着更多的秘密。“马王堆湿尸”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她一头漂亮、浓密的长发。凭借人类现代医学手段和设备,通过检测这些头发,尤其是化验其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的成分与含量,可以揭开生活在2100年前的人类更多的秘密,比如可以推断当年这一地区的气候、环境、地质、水质、植物和动物分布、食物构成情况,乃至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等等。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依然止步不前,没能充分展开。医学科技更为发达的日本,当年曾经提出想得到辛追的半根头发,迄今仍未能如愿。
DNA密码里保存的信息更为丰富。得益于湿尸的保存环境,“马王堆湿尸”的DNA保存的信息更为完整,更具现代研究、解析价值。这对已经进入到分子生物学时代的人类而言,这具“湿尸”用“万里挑一”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加之DNA分析可以和其本人保存完好的毛发、肌肉、神经、骨骼和脏器等直接比对、验证,2100年前古人生活的信息,将得到更为丰富、更为完整、更为逼真也更为科学的解密。
纺织、服饰等门类的研究空间巨大。参照相关资料,30岁左右时辛追的形象已经“复原”,她几乎具备我们通过古诗文认识的汉代美女的所有基本要素:瓜子脸柳叶眉杏核眼、薄嘴唇、微微翘,面容清秀,仪态端庄。配得上这位美丽、高贵夫人的,除了身着22件丝麻衣物和9根绸带之外,家人还为她准备了满满六箱崭新的衣物、衣料,其中绝大部分为丝绸织品,包括单衣、夹袍、单裙、手套、鞋子、袜子等各类成品50件,衣料46卷。而这些衣物、衣料包括了轻纱、仿罗、素娟等西汉初年的名贵丝绸纺织品,并辅以染色、印花、刺绣等工艺。这对我们研究久已失传、只在历史文献上得见的2100年前的纺织技术、成衣工艺和服饰文化,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马王堆,是中国考古学的巅峰标本,而“湿尸”更是空前未有,价值更是绝世。遗憾的是我们对“湿尸”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已经落后于海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迅速推进,避免“湿尸”在国内,“湿尸”研究在海外的反常现象出现。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芙蓉区马王堆乡,共有三座墓,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妻、儿的墓。
发现过程
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首先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此墓深达16米,内中棺椁的边箱中塞满大量的随葬品,由文物上的文字可辨出此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墓。4月28日,考古人员打开内棺材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的鲜尸。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1973年11月18日和12月18日,考古人员分别发掘了三号墓和二号墓,确定了三号墓主为利苍之子,二号墓主即为轪侯利苍,其中利苍墓因多次被盗遗失了很多随葬品。整个考古发掘工作于1974年结束。由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不但品种繁多,且价值极为珍贵,艺术性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辛追遗体保护良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软骨组织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显示,老太太的骨质比现在60岁的正常人还好。”7日,湖南省博物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联合公布了出土3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保存情况的“体检报告”。
学术讨论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7日召开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计划将辛追遗体搬迁到新的陈列大楼,为了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以后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特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专家对女尸做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
这份“体检报告”指出,通过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30年来所使用的保存液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还从单独保存的女尸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硬脑膜及女尸保存液和有机玻璃棺内采集可疑霉斑作了细菌和霉菌培养,所检对象均无细菌生长,也没有分离出霉菌。
在无菌条件下,还取女尸右小腿前面皮肤、小腿肌肉组织、肝组织、分别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结构与30年前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女尸的骨结构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剂依然清晰可见,古尸体的外形、肤色无明显变化,皮肤仍具有弹性。这些结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护方法是成功的。
辛追遗体已经搬到湖南省博物馆新的陈列大楼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置放着大型棺椁,周围还有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当年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环境。
尽管如此,“体检报告”还表示了一些担忧。罗学港教授对记者说,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希望将马王堆女尸至少保存200年,但还只保护了30年,如何在将来的17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防止蛋白质降解,防止骨组织脱钙、防止组织细胞水肿或脱水等,是马王堆汉墓女尸保护所面临的艰巨课题。
陈建明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保护的力量,与医学界合作,定期对女尸进行检测和科学研究。”专家观点
这次会议由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应邀到会的专家多达100余人,除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学者,还有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长期研究马王堆汉墓的知名汉学家。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王世民,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夏德安,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叶山,日本女子大学教授、著名秦汉史与楚汉简帛研究专家谷中信一等,都参加了纪念活动并发表了学术演讲
为了活跃大会的学术气氛,为专家们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湖南省博物馆还举办与马王堆汉墓主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长沙国文物特展》,这是西汉初年分封在湖南的长沙国物质文明的首次集中展示,陈列的展品有80%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史料记载
据史料记载,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1972年,辛追遗体从墓葬中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
明代湿尸
2011年3月1日,江苏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明代不腐女尸抬出棺外。开棺的这副棺木外层浇浆保存非常好。开棺时女尸紧缠于裹尸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里。尸体僵硬、皮肤完整,五官、毛发、睫毛等清晰可见,女尸长1.5米左右。用手按压其脚踝部,发现皮肤竟然有弹性。女尸头部的帽子后侧还残留有青蓝的颜色,脚上布鞋底的针线眼清晰如初。棺木以糯米石灰浇浆来防腐,显示是大户人家,但女尸通体都是棉布,并没有发现丝绸等华贵衣服又似平民。
清代湿尸
安徽砀山2001年出土的清代女尸,可能很少有人了解。这具出土时面色红润、皮肤极富弹性、身着华丽官服、脖子上有两道剑伤的传奇女尸,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连续几年虽然专家都对其查资料、访故地等进行深入研究,但直到现在该女子的身份仍是一个谜。记者为了了解这具有着传奇色彩的女尸情况,赶到萧县进行探访。女尸出土时散发浓郁香气据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介绍,2001年3月,在砀山城西关梨园小区建筑工地,一辆挖土机作业时,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发现一座清代古墓。该墓为一大型双棺墓,两棺相距一米,均南北向,一号棺居东,为一大型“三套棺”,外有两椁,内为一棺,椁为柏木,油漆呈古铜色,棺为楠木,油漆呈橘红色。外椁部分腐朽,中椁长291厘米,宽218厘米,高149厘米;内棺长241厘米,宽70厘米,高75厘米。内棺和中椁,中椁与外椁之间有两层厚约40厘米的石灰层,外椁之外有30厘米厚的胶泥层。二号棺居西为一单棺,棺内尸体已腐。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3:35
目录
概述
汉墓湿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