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北区,隶属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位于广西
浔郁平原中部,是广西南宁、柳州、
北海、梧州四大城市的
几何中心,是贵港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截止至2024年4月,辖5个街道、4个镇和2个乡。行政区域面积1096.5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港北区户籍人口为76.86万人。
历史沿革
港北区历史悠久,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布山县,属桂林郡,郡治在今港北区。秦末,更名郁州,汉至南北朝宋、齐时代属郁林郡。公元558年至589年属南定州。
隋开南定州改尹州,故属尹州。大业二年称郁林县,与马度县同属广州。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属贵州,五代十国时期属贵州。
宋开宝五年与怀泽、义山、潮水、郁平并称郁林县,属贵州怀泽郡,元代撤怀泽郡,复属贵州,明洪武二年降贵州为贵县,属浔州府。清代,仍称贵县,属广西行省浔州府。
民国1912年贵县属浔州府,1914年贵县属苍梧道,1932年改属梧州民团区,1947年至1949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县初属郁林专区,1951年7月属南宁专区,同年8月属宾阳专区。1952年8月属容县专区。1958年7月属郁林专区。1971年专区改为地区,贵县属玉林地区。
1988年12月港北区随贵县撤县改市,港北区属贵港市,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新分出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港北区是随地级贵港市成立而设立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于1996年6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2003年3月6日,港北区的覃塘镇、黄练镇、东龙镇、
三里镇、
五里镇、石卡镇、蒙公乡、山北乡、古樟乡、振南乡、
大岭乡划归覃塘管理区管辖。
2005年,撤销贵城镇,设立贵城街道。
1995年10月27日,贵港市升格为地级市,设立港南区、港北区,港北区辖原县级贵港市的贵城、大圩、石卡、三里、覃塘、黄练、东龙7个镇和附城、武乐、庆丰、根竹、中里、奇石、大岭、五里、蒙公、山北、古樟、振南12个乡。原县级贵港市的东津、桥圩、湛江、木格、木梓5个镇和八塘、新塘、瓦塘、横岭、平悦、思怀6个乡和贵城镇南江村公所、木松岭居委会划归港南区管辖。
1995年,撤销附城、庆丰、五里、八塘4乡,设立港城、庆丰、五里、八塘4镇;
1996年6月18日,港南区南江村公所、木松岭居委会,八塘镇的高北、大新,新塘乡的大郑、西村、杩桕、山边、三平、三岸、陈村,横岭乡的新陆、苏湾、新蒙、湴村等15个村公所(居委会)划归贵城镇管辖。
2001年2月28日,港北区贵城镇的木松岭居委会、南江、三平、山边、大郑、乌桕、三岸、新陆、新蒙、苏湾、高北、大新、陈村、西村、湴村村委会划归港南区管辖;
2003年3月6日,港北区的覃塘镇、黄练镇、东龙镇、三里镇、五里镇、石卡镇、蒙公乡、山北乡、古樟乡、振南乡、大岭乡划归新设立的覃塘区管辖。
2005年7月19日,撤销贵城镇,改设街道。
2018年港北区辖2个街道、3个镇和4个乡,辖区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113个行政村。
2024年4月,原贵城街道、港城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为贵城街道、港城街道、荷城街道、布山街道、西江街道5个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港北区位于浔郁平原中部,处于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之间的过渡带上,地处珠江中游,位于
浔郁平原中部。
港北区西临覃塘区,东与桂平市相接,南与港南区接壤,北与武宣县相邻。港北区是广西南宁、柳州、
北海、梧州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
气候
港北区居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无霜期353天,年平均降雨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21.5℃。
地形地貌
港北区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南是
郁江,北边是郁江莲花山脉。
自然资源
水文资源
港北区内有东湖,是广西最大的城内湖泊,主要河流有
郁江和
西江,均是珠江的主要支流。
矿产资源
港北区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银、
铅、锌、铜、镁、石灰石、三水铝、高岭土等,镁矿储量5000万吨。
土地资源
2012年港北区拥耕地面积56万亩、林地面积52万亩。
政治
人口
港北区历史以来就是汉族与
壮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中里乡、奇石乡均为壮族乡。
2022年末,港北区户籍总人口数76.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3.6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585人,出生率为9.937‰;死亡人口2976人,死亡率为3.9‰。自然增长率为6.03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6%,比上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
经济
综述
港北区是广西重要的水泥生产和金银矿开采基地,是广西无公害优质谷、甘蔗、荔枝、
龙眼、“龙宝猪”、奶水牛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广西最大的兰花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饲料、
水泥、电线电缆、化工冶炼、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产业。
2022年,港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8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14.62亿元,下降0.7%;第三产业增加值218.59亿元,增长2.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港北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2%。
第一产业
2022年,港北区粮食种植面积25255公顷,比上年增加205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8031公顷,增加122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548公顷,增加72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15万亩,减少414亩。
2022年,港北区粮食产量149755吨,比上年增加2144吨,增产1.5%。其中,早稻产量56647吨,增产0.8%;晚稻产量53401吨,增产3.3%。全年谷物产量138813吨,比上年增1.7%。其中,稻谷产量110048吨,增产2.0%;玉米产量28765吨,增产0.4%。豆类产量411吨,增产2.7%。其中,大豆产量297吨,增产2.2%;绿豆113吨,增产4.3%。
2022年油料产量8741吨,减产2.4%。茶叶产量34吨,增产9.7%。
2022年港北区肉类总产量61265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45333吨,增长7.9%;牛肉产量971吨,增长8.4%;羊肉产量74吨,下降4.4%;禽肉产量14631吨,下降13.3%。禽蛋产量2747吨,下降2.9%。奶类产量4535吨,下降6.4%。年末生猪存栏382538头,比上年末增长26.3%;全年生猪出栏585652头,比上年末增长11.5%。
2022年,港北区水产品产量14352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淡水养殖产量13829吨,增长3.6%;淡水捕捞产量523吨,下降1.5%。
第二产业
2022年港北区全部工业增加值76.10亿元,比上年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7.7%;股份制企业增长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8.1%。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3%。
2022年港北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685万元,比上年下降55.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577万元,下降9.9%;股份制企业18808万元,下降7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5292万元,增长12.9%。
第三产业
2022年港北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4.95亿元,比上年增长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53亿元,增长0.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62亿元,增长0.5%;金融业增加值29.66亿元,增长9.0%;房地产业增加值32.15亿元,下降4.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2.3%,利润总额增长13.7%。
港口贸易
2010年港北区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直接拉动相关产业,产生经济效益每年达40多亿元,实现交通规费、税收近4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5万多。
2010年港北区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38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7.05万标准箱。
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
2013年港北区完成土地征收3062亩、房屋征收30万平方米,组建执法队伍开展“双违”整治工作,依法拆除“双违”建筑13.6万平方米。
2013年港北区完成大圩、庆丰、根竹等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及全区200个村屯的规划编制工作。大圩镇马鞍山新区、根竹乡二街建设有序推进。
全年投入1.37亿元,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水库移民、贫困村扶贫开发等项目53个,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共1900户,新开工建设保障房712套,建成城乡水泥路14条。投入1748万元,积极开展城区市政监察和环境卫生工作。
民生
2022年港北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61元名义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74元,名义增长6.3%。
2022年港北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14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780元,名义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83元,名义下降1.0%。共有29834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有6481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有23353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医疗
2022年港北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34个,其中医院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9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个。年末现有卫生技术人员799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56人,注册护士3994人。年末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277张,其中医院6402张,乡镇卫生院525张。全年总诊疗人次6035726人次,出院人数224269人次。
教育
2009年,港北区投入教育经费2.36亿元启动港区中学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项建设工作,全区中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第一,2009年中考被贵港高中录取277人,高考考上本科线532人。
2022年港北区初中有16所,在校生3.22万人;普通小学92所,在校生8.7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55人;学前教育学校251所,在园幼儿3.02万人。全年普通初中招生1.1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4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5人。全年普通初中毕业生0.97万人,普通小学毕业生1.35万人。
历史文化
红色文化
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日在贵县圩心街广东巷张国才家(现为贵港市贵城街道办榕兴街34号)二楼秘密召开。
1946年,中共中央派贵港人廖联原回广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后方,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作战,为解放广西做好准备。廖联原回到家乡后,立即在贵县达开、中里、庆丰、棉村等乡村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团组织、贫雇农小组和反“三征”小组,并于1947年9月29日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达开纵队”,举行武装起义。因那天刚好是中秋节,所以称为“
中秋起义”。
地方方言
港北区主要语言有壮语和汉语,汉语中包含土白话(俗称贵县话)、客家话和普通话。港北各民族语言是相互渗透影响,群众通用的交际语言主要是土白话和普通话。机关、校和企事业单位普通话比较普及,举行大型活动都是使用汉普通话。港北区的壮话属红水河土语区的北壮,语法结构与各地壮族方言基本相同,由于壮、汉两族人民长期聚居,受粤语影响,借词绝大部分都取粤方言音,语音、语调上也受粤语一定的影响。港北区的壮话可分奇石、中里,大圩、庆丰,港城、根竹几个方言区,各方言区的语法特点基本相同,语音、语调小有差异,不影响交谈。港北区土白(俗称贵县话,以贵城街话为代表)属粤语系,但吐字发音与粤语又有很大的差别,上至南宁、下至广州,沿江各大城镇中,以贵城街道的土白话与广州话差别最大,与普通话差别更大。讲贵县话者主要分布于贵城街道、庆丰镇、大圩镇等。客家话俗称“麻介”,讲客家话的主要分布大圩、庆丰、武乐、根竹四个乡镇,港城、中里、奇石等乡镇亦有零星分布。
交通运输
港北区是粤港澳地区的资源保障通道,
华中地区通往东南亚,融入中国东盟10+1经济圈的主要通道。
铁路
黎湛铁路(复线)贯穿港北区全境。北接湘桂线,西接南昆线,东连广茂线,南接北部湾的防城港和广东的湛江市。
公路
港北区内有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南梧二级公路、昆明至福州的324国道与呼和浩特至北海的209国道在港北交织成网。
水路
从港北区沿溯江而上向西可达南宁,北上可至柳州,顺江东去可达梧州、广州、抵澳门、香港,乃至出海,直通东南亚。
西江流域横跨港北60公里,千吨级船舶常年可以通航,港北区的贵港港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航运枢纽建设23个内河港口之一,是华南、西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拥有码头泊位165个,1000吨泊位11个,年货物吞吐量2000万吨。
旅游
港北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贵港东湖公园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风景区,其它景点主要有平天山森林公园、达开湖、
翼王亭、七十二烈士纪念塔、马草江公园等。
东湖公园
东湖位于贵港市城区东侧,与贵港东湖公园相连,总面积744.5亩,其中湖水面积688亩,是广西最大的内陆湖公园,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风景区。贵县八景中,”莲塘夜雨“和”东井渔歌“则是位于东湖及其附近。
翼王亭
位于东湖公园内,始建于1934年,由
白崇禧等人发起,广西政府拨款兴建,是我国第一座翼王石达开纪念亭。有
黄旭初、
于右任、
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题字。园内还有石达开纪念碑,有李宗仁、
汪兆铭等人的题词,白崇禧、欧仰羲、黄绍耿、龚政等人的作品。
马草江公园
于2009年6月3日对外开放。贵港市马草江公园的落成开放,公园总体布局概括为:三门两桥十里路,五场一坪十座园,两江四塘三大湖。公园内绿化面积达416亩,绿地面积占园区总面积的80%以上。种植有近200种植物,大小灌木近10万株,地被植物近10万平方米。
达开湖
达开湖是一个以湖泊山水风光为特色的大型人工湖,又称达开水库,因太平天国翼王
石达开故居位于湖的中部而得名,现已被淹没。位于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境内。
七十二烈士纪念塔
该塔是1938年国民党驻守
大圩镇170师第1020团陈炯团长倡仪建成,目的是为了纪念“
七七事变龙岩洞
位于贵港市城区东25公里的大圩镇南郊附近的龙岩山西面半山腰上,人们沿“之”字形石级登山,踏上第一百一十一级便到洞府。此洞府门高约4米,门额上镌刻着明万历年间
李焘的题字“龙岩洞”,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石达开是中国清代
太平天国军事统帅之一,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人。早年加入拜上帝会,称天父第七子。与
洪秀全、
冯云山等共谋举义。
金田起义后,被封为左军主将,旋封翼王。
同治二年,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安顺声南),为
大渡河所阻,又遭清军围困,进退无路,陷于绝境。他冀图舍命以全三军,投入清营。后不仅部属惨遭屠杀,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罗尔纲曾经是
胡适的得意弟子;他读书不止、笔耕不止,著作等身;毕生出版专著40多种,共700多万字,他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是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奠基人。
名优特产
港北区资源丰富,地方特产贵港莲藕饮誉港澳,桂圆肉为出口商品。
贵港莲藕
贵港
莲藕专产于贵港县城内,市郊和覃塘等乡镇均有种植。其藕节肥大粗长,质嫩且松脆,煮后颜色明亮透红,美味鲜香可口,具有清热凉血、健脾开胃、益气生津之功效。
贵港港北区盛产
龙眼。将龙眼果肉烤干:或生晒成桂圆肉,其色泽黄亮、肉厚透明,泡开成梅花状,是滋补佳品。
贵港本地所产大红莲藕制成的藕粉,略带赭红色,是一种营养价值高,滋味好的食用淀粉,为广西四大名产之一。
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名单。
2020年12月4日,被命名为第四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0年12月,荣获2019年度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城区。
2021年9月1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被平安广西建设协调小组拟推荐为“2019—2020年度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县(市、区)”。
2022年2月,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健康促进县(区)。
2023年3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
2023年12月,被公示为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拟表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