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统治英国和其
海外领地的家族,其前身为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而其家族本姓为韦廷(Wettin)。1914年8月4日,英国加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作战。由于经历多年复杂的联姻,此时欧洲各国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关系。但
英国王室带有德国姓氏,令英国人觉得不顺。为安抚民心,当时在位的英王
乔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颁布一道
枢密院御令,宣布将英国王室姓氏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为温莎。温莎一名来自
温莎堡,是英国最古老的王宫之一,据闻是由英王
征服者威廉选址奠基的。
王朝由来
1914年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卷入其中。仗打到了1917年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胜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佛兰德战壕里的伤亡人数令人震惊,德国成了最可怕的敌人。英国人体味到了战争的辛酸苦辣,厌倦战争以及强烈的挫败感是那个时候许多英国人的普遍心态。为了发泄对德国人的畏惧和憎恨,人们歇斯底里地诅咒恶魔般的
德意志帝国皇帝
威廉二世,捣毁德国人的商店,拳打脚踢昔日备受宠爱的德国种小猎狗,人们对任何能够与可恶的德国人联系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挞。这还不够解恨,反德的矛头直指皇室。这时候,只是将德国王室旗帜从
温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来,已经远远不能平息民众的愤怒。于是有人建议,修改英王
乔治五世身上的某些东西,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柯堡(Saxe-Coburg)。人们认为这个姓氏和德国人有关系,怀疑
英国君主同情德国人。英王室的家族姓氏和德国人有什么关系?这事说来话长。
帝王世系
安妮女王
一个朝代是由几代人延续下来的。为什么1917年德国的尊严在英国受到了侮辱,这就需要知道德国人是怎么进入英国王室的。事情要追溯到18世纪初的英国的
安妮女王。
安妮是英国
斯图亚特王朝(Stuarts)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父亲
詹姆斯二世(James II)是罗马天主教教徒,而她是个虔诚的
新教徒。安妮在位的12年,英国在文学和艺术装潢方面达到了繁荣时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坚实而闪光的印记。但她个人生活却是灰色的,她的孩子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没有一个能够存活下来。出于后继乏人的考虑和对家庭的忠诚,安妮女王最初倾向于遵从家族的意见,选择她的同父异母兄弟作为王位的继承人。然而,英国立法机关的成员们早在1702年安妮登基以前就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对于当时的大多数英国人来说,他们希望王位继承人依然是一位新教徒,而不是
斯图亚特家族的天主教教徒。显然詹姆斯二世的宗教偏见所造成的伤害,依然使人们耿耿于怀。很清楚,下一个君王的人选要么是安妮女王的同父异母兄弟,要么是
詹姆斯一世的后裔子孙——德国北部的汉诺威家族,他们是一个小公国的统治者,同时也是新教徒。这是令人较能接受的一家亲戚。宗教做出了决定:英国需要一位信奉新教的国君。于是立法机关的成员们将选票投给了安妮女王的这家德国亲戚。根据1701年的继承法,古老的斯图亚特家族被很小心地排除在外。
安妮死于1714年,而下一个君主来自德国的汉诺威家族(Hanoverians),即英王
乔治一世(George I),汉诺威家族的第一个国王。宗教将英国推进了乔治王朝时代。
乔治一世
乔治一世的即位为英国王室注入了德国血统。这位新君主只能说一点儿英语,且只把一部分时间放在他的王国上。尽管这是一个愚钝的、不讨人喜欢的外国人且詹姆斯二世的儿孙一直都在觊觎王位,但是法律将王冠牢牢地戴在了乔治一世的头上,直至1727年。
乔治一世之后登基的是他的儿子
乔治二世。乔治二世虽然在政治上十分无能,但却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华。他是
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亲自带兵征战沙场的君王。
乔治时代在位最长的是
乔治三世。乔治三世是乔治二世的孙子,出生于英国,1760年即位,1820年去世,终年81岁。多次的精神错乱为他的晚年笼罩上一层乌云。这个病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
乔治四世。在乔治四世摄政和执政时期,英国在时装、家具和建筑方面成就显著。
威廉四世
下一个登上王位的是乔治三世的另一个儿子
威廉四世(William IV),他在位仅七年。威廉四世宽厚、善良,然而令人遗憾地常常犯错误。和其他君王比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被人遗忘的君主,人们之所以还能记住他,只因为他是
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的伯父。维多利亚是乔治三世第四个儿子的女儿,她将是威廉四世的继承人。威廉四世从心里讨厌维多利亚那个盛气凌人的母亲。作为国王,他的野心之一就是尽量活着,直到维多利亚度过18岁生日。到那时,维多利亚就可以不需要母亲的摄政而独自执政。威廉四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是
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她的登基意味着汉诺威王朝快要结束了,她的后裔登基就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维多利亚女王的出现并没有切断英国王室与德国的联系。事实上恰恰相反,她的母亲、家庭老师以及作为监护人的舅父莱奥波德都是德国人,都来自德国的柯堡家族,而女王自己也认为她是那个家族的成员之一。更重要的是,1840年也就是在即位的前三年,维多利亚和表弟、来自德国柯堡家族的王子阿尔伯特(Pince Albert)结了婚。柯堡这个德国姓氏就此带入英国王室(完整姓氏为萨克森-柯堡-哥达)。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强大和繁荣的象征。“这个女人就是大不列颠帝国”。19世纪盛行大家庭,女王也不例外,也是一位多产的母亲,共育有五男四女。到晚年时,她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共有37个孙子、近80个重孙。儿孙们的婚姻不能自主,而是专门有人为他们与外国王室牵线搭桥。于是女王的子子孙孙就成了德国、
挪威、
瑞典、
西班牙、
希腊、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等国的国王或王后。一张惊人的皇家亲属国际网就这样被织成,这张网上的一丝一缕都和女王相连。维多利亚女王不仅是柯堡家的祖母,也是欧洲的祖母。
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
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
威廉二世,竟然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
王朝诞生
王朝背景
温莎王朝的父系祖先为韦廷家族,后来其中一个分支被分封到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即今日德国的
图林根州),该分支便自此以国为王朝名,但保留韦廷作为私人姓氏。
该分支的数位王子通过婚姻或获选多国国王,如
葡萄牙、
比利时和
保加利亚国王等。1840年2月10日,
英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表弟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亲王阿尔伯特结婚,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德国姓氏就此带入英国王室。
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驾崩,其长子继位为
爱德华七世,爱德华成为第一位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君主。
启用“温莎”
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
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
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Windsor)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温莎一名来自
温莎堡,是英国最古老的王宫之一,遽闻由英王征服者
威廉一世选址奠基的。
“温莎”历史
在英王乔治五世君临王位的第八年,一个新命名的温莎王朝就这样诞生了,王家的传统和风格就这么变得“本国化”了。事后人们感到奇怪,像“温莎”这样一个具有
民族性和本国化、且令大家都高兴的名字,以前怎么就没被用过呢?
1936年,英王
爱德华八世退位,其弟
约克公爵继位为
乔治六世。但英王乔治膝下仅有两位公主,令英国王室再次面临改朝换代。但英王乔治的长女,即日后的英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的婚姻为事情带来转机。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其三表哥希腊王子菲利浦结婚。而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同年的3月18日,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并按照他舅父蒙巴顿公爵将姓氏改为蒙巴顿。婚礼后蒙巴顿公爵提出
英国王朝将来改名为蒙巴顿王朝的要求。这个要求被伊丽莎白的祖母,玛丽王太后否决。她更要求当时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爵士将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后裔姓氏和王朝名号将维持为温莎的议案提交国会,国会其后于1952年4月通过决议。1960年,王太后去世后,女王发布一道
枢密院御令,宣布其后裔的姓氏将为蒙巴顿-温莎,王朝名号保持温莎。此举令温莎王朝得以延续。当然,这个决定是暂时的,女王的继任人可以随时会同枢密院发布御令,推翻这个决定。
重要事件
温莎王朝经历两次
世界大战,两次都成功令英国成为战胜国。而另一方面,英殖民帝国在
二战后迅速瓦解,殖民地陆续宣布独立,令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大不如前,陆续失去
爱尔兰国王和印度皇帝等称号。但通过各种妥协方式,令英国在前殖民地区的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这些妥协包括成立
英联邦,和允许一些国家独立自主,但仍奉英王为国家元首。直至今天,仍有15个国家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其中包括
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令英王至今依然为名义上统治最大面积领土的君主。
历任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