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
司马光中进士甲科,在华州(今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
司马光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官,后经枢密副使
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
知礼院。至和元年(1054年),
司马光随
庞籍到了并州(今山西)为官,改并州通判。从嘉二年(1057年),
庞籍因事获罪,
司马光引咎离开并州。宋仁宗末年,
司马光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佑六年(1061年),
司马光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司马光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
司马光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英宗皇帝,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
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王安石在
宋神宗支持下实行新政,
司马光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
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熙宁三年(1070年),
司马光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
司马光入京主持国政。次年,
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共八十卷:赋一卷,诗十四卷,文六十五卷。
司马光散文,记叙周详,词句简练、通达。他自称“颇慕古文”,“而不能刻意致力”(《答陈充秘校书》)。因不刻意致力,他的文章
颇有自然质朴之感。名篇《谏院题名记》,精练明洁,富有感情。《训俭示康》教导儿子
司马康厉行俭约,言简意赅地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四部丛刊》影印宋绍兴刊本。另有名《传家集》的,也是八十卷,所收篇目及编次,略有不同,存《四库全书》本及乾隆间
陈宏谋校刊本。同治年间,
张伯行刻《司马温公文集》十四卷,所录都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