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景陵
清朝康熙皇帝的陵墓
清景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马兰峪镇清东陵内,是康熙皇帝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以及敬敏皇贵妃的合葬墓。始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清朝皇家陵寝中第一个废除火化、将尸体葬入棺椁的陵寝。
历史沿革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景陵正式兴建。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景陵基本建成。同年,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入葬。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清景陵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孝懿仁皇后入葬清景陵。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敬敏皇贵妃葬入清景陵妃园寝。
清雍正元年(1723年),康熙皇帝、孝恭仁皇后入葬清景陵。同年,敬敏皇贵妃迁葬清景陵。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景陵西朝房南次间后檐发生人为火灾。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景陵隆恩殿全部被烧毁。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孙殿英部队盗掘清景陵,由于清景陵地宫冒出大水,无法进行盗掘被迫终止。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22日,以田绍义为首的盗陵团伙盗掘清景陵,康熙等六人尸骨因盗取棺内陪葬品而被抛尸在地宫积水内。
1952年,清景陵圣德神功碑楼被雷击击中,引起大火,被彻底烧毁。同年,清景陵地宫的盗洞口被封闭。
1995年至1996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清景陵的地面建筑进行全面修缮。
2001年,修复清景陵圣德神功碑楼的两统石碑。
2004年,清景陵圣德神功碑楼修复开工。
建筑格局
清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楼、五孔拱桥、石像生、下马碑、牌楼门、神厨库、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棂星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建筑以一条宽9.7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神路南与、清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盘曲。
清景陵是清五朝在清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规模稍逊于清孝陵,建筑规模总体上是以清孝陵为蓝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创。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石像生缩减为5对;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等。清景陵在葬制上也有重大变革,开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另外还摒弃了尸体火化入葬的传统而改为土葬。清景陵的建筑风格及丧葬形式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建筑
圣德神功碑楼
圣德神功碑楼,俗称大碑楼,是为所葬皇帝歌功颂德的主要建筑。楼内正中竖石碑,碑文由嗣皇帝撰写,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记叙已故皇帝一生的功绩。因清圣祖在位日久,功行隆盛,碑文较长,两种文字于一碑不能尽载,清世宗决定竖立两碑,左碑刻满文,右碑刻汉字。清世宗首立双碑,自此成为定制。
石像生
清景陵初建时没有石像生,为乾隆年间补建。和清孝陵的18对石像生比较,清景陵石像生在种类、数量和体量上大为缩减,但注重细部的精雕细琢。自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呈弯环的曲线,于是根据神路走向顺地制宜、随曲就弯的进行设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现出灵活多变、步移景换的效果。
下马碑
下马碑由青白石雕琢而成,形似石碑,碑身下部四角分别戗以石抱鼓,碑及石抱鼓下承以三层石条垒砌的方形基座。碑正反两面以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均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
神厨库
神厨库位于陵前左侧,独立成院。院内有东房,称为神厨,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悬山式顶,是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有南、北房两座称为神库,均面阔3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悬山式顶,是专门存储原料和放置供品的库房。神厨南侧有省牲厅一座,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顶,是专供礼部屠户杀牛宰羊的地方。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也称小碑楼,重檐歇山顶,亭内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康熙皇帝的谥号。
棂星门
棂星门以木石合造,柱为出头式,一间二柱,故又称二柱门。其建筑形制起源于古代的“乌头染”,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
石五供
石五供位于明楼、宝顶前,每次帝、后、妃们谒陵,都要在石祭台前奠酒、行礼、举哀,而随驾近臣只能在陵寝门外按翼排立,不能走近。祭台上有香炉、花瓶、烛台三种五件供品,均为石制品,所以又叫石五供。祭台为须弥座,束腰部位雕刻“八宝”及“八仙”器物图案。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清圣祖康熙皇帝名玄烨,爱新觉罗氏。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生于紫禁城景仁宫。清世祖顺治皇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清圣祖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53—1674年),辅政大臣索尼之孙女,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清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行纳聘礼,九月立为皇后,时年13岁,长圣祖1岁。清康熙八年(1669年)生皇长子承祐,4岁夭折。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生皇二子允礽后,当日丧生。
清圣祖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1678年),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初为妃。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册为皇后。次年二月卒。闰三月,上谥号。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与孝诚仁皇后同葬清景陵。清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加谥,升祔太庙。乾隆、嘉庆朝累加谥,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清世祖孝康章皇后之亲侄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册为贵妃。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为皇贵妃。生皇八女,夭折。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病危,初九日,册为皇后,初十日卒。九月,谥为孝懿皇后。十月,葬于景陵。雍正、乾隆朝累加谥,为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清圣祖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660—1723年),护军参领威武之女。被选入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生皇四子胤禛。次年,册封为德嫔。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为德妃。又生皇六子允祚,6岁夭折;生皇七女,2岁夭折;生皇十四子允禵。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世宗继位,拟上徽号为仁寿皇太后。
敬敏皇贵妃(?—1699年),章佳氏,满洲镶黄旗包衣。清朝康熙帝嫔妃。初为宫女,得到康熙帝宠幸,先后生下和硕怡亲王允祥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册封为嫔。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去世,追封敏妃。雍正帝即位,追赠皇考皇贵妃,谥号敬敏,陪葬于清景陵。
学术研究
清景陵以前,清帝后陵寝的硃砂碑、神道碑和明楼、隆恩殿、隆恩门斗匾上的文字均由臣工书写。自清景陵二碑三匾上的文字由世宗亲笔御书并钤用“雍正尊亲之宝”后,各帝陵以及后陵碑匾上的文字均由嗣皇帝御书并钤用宝文,成为定制。
清景陵以前,清帝后陵寝碑匾上的满、蒙、汉三种文字,以中间的满文字体最大,两旁的蒙、汉两种文字明显较小,意在突出满族的统治地位。自清景陵开始,凡碑匾上的三种文字字体均大小一致,显示了清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已有了明显的进步。
清景陵在丧葬制度方面有诸多重要的改变。清景陵首开皇帝陵内袝葬皇贵妃的先例;清景陵是清朝皇家陵寝中第一个废除火化、将尸体葬入棺椁的陵寝;清景陵开创了皇帝陵内先葬皇后、不闭石门、以待皇帝的制度。
文物价值
清朝皇陵中的圣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兴建的,用以彰扬先皇一生的功业,清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于清雍正三年至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愿,亭内竖立了两块石碑,分别镌刻满文、汉字,用以记述康熙皇帝60多年的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长达4300多字,是研究康熙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清景陵在内的清东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清景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马兰峪镇清东陵内。
门票价格
清东陵联票:108元/张(含孝陵主神道、裕陵、裕妃陵、定东陵(慈禧陵)、景陵);淡季价格80元/人。
交通路线
遵化市内乘坐平50路公交车,在东陵站下车前往。
遵化市人民政府距离清景陵28.1千米,驾车约46分钟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16: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