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仁天皇(じゅんにんてんのう,733年—765年),日本第47代天皇,自758年9月7日(
天平宝字2年8月1日)至764年11月6日(天平宝字8年10月9日)在位。淳仁天皇因
藤原仲麻吕的拥立而即位。在位时淳仁天皇重用藤原仲麻吕,改官名为唐式,奉
太上皇孝谦天皇执行国家大事。时中国发生
安史之乱,淳仁天皇欲送去牛角作为武器原料,支援
大唐皇室。孝谦上皇和
道镜擅权,藤原仲麻吕起兵,反遭杀身之祸。由于与藤原仲麻吕的关系,淳仁天皇被迫退位,被流放于淡路而死,史称废帝或淡路废帝。
明治年间恢复天皇地位,追谥“淳仁天皇”。
大炊王是
天武天皇之子
舍人亲王的第七子,母亲是当麻真人山背。3岁时大炊王的父亲去世,又因为是天皇之孙无法出仕,只是个毫不起眼的皇族。
757年(
天平宝字元年),大炊王取代了
圣武天皇遗言中应被立为太子的道祖王,被未婚的女帝
孝谦天皇立为太子。大炊王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藤原仲麻吕(后来改名为惠美押胜)强力推荐的结果。大炊王娶了藤原仲麻吕去世的儿子藤原真从的妻子粟田诸姊为妻,并住在藤原仲麻吕的私邸,与藤原仲麻吕有十分亲密的关系。
大炊王被立为
皇太子之后,藤原仲麻吕的权势更是如日中天、炙手可热。失势的橘诸兄之子
橘奈良麻吕对藤原仲麻吕的崛起大为不满。橘奈良麻吕联合一众对藤原仲麻吕不满的皇族和贵族,策划谋反,试图在田村宫暗杀藤原仲麻吕,废除大炊王的储君之位,以
右大臣藤原丰成为中心号令天下,逼孝谦天皇退位,并在盐烧王、道祖王、黄文王、安宿王四王中选一人为新天皇。但后来经人告密,橘奈良麻吕一党被捕,最终成为443人被流放的大事件。橘奈良麻吕、道祖王、大伴古麻吕等被严刑拷打死于狱中。
758年(天平宝字2年),大炊王接受孝谦天皇让位,即位成为天皇。但继位后,政治的实权几乎都被藤原仲麻吕掌握,而且受到藤原仲麻吕的后台光明
太皇太后(
藤原光明子)的强烈影响。藤原仲麻吕出任太保(右大臣),更改了一部分
官厅和四等官的名称,中卫府改为镇国卫,兼任镇国太尉(太尉是长官)。另外藤原仲麻吕还受赐“朝臣”之姓,加“惠美”之氏,名改为“押胜”,是为藤原惠美朝臣押胜。淳仁天皇还赐封藤原仲麻吕封户三千户、
功田一百町,并下
敕令宣布藤原仲麻吕可以私铸钱、放
高利贷及使用家印。藤原仲麻吕推行了提高中男、
正丁的服役的最低年龄,杂徭减半,创设问民苦使、
平准署等
德治政策。
同年,
大唐爆发
安禄山之乱的消息传到日本,藤原仲麻吕从
大宰府开始,在诸国严令防备。759年(天平宝字三年),因为
新罗对日本的使节无礼,藤原仲麻吕下令准备征伐新罗,动员了
军船394只、兵士4万700人,制定了远征计划。这次远征因为后来孝谦上皇与藤原仲麻吕关系不和而没有实行。
762年(天平宝字6年),为孝谦上皇看病的道镜受到孝谦上皇的宠爱,却遭到淳仁天皇的排斥。藤原仲麻吕通过淳仁天皇,对孝谦上皇与道镜的关系进行劝谏,此举使孝谦上皇震怒。
同年,孝谦上皇为了再度掌握天皇大权,宣告“由今开始,淳仁天皇主持祭祀和小事,国家的赏罚、大事由朕行使”。由此,
政治权力或转移到孝谦上皇那里,或因
御玺的依然由淳仁天皇保持而仍能行使天皇权力,
历史学家还没有取得共识。
764年(天平宝字8年),
藤原仲麻吕之乱爆发后,淳仁天皇并没有参与其最大的保护人藤原仲麻吕的叛乱行动之中。其原因据说一是淳仁天皇的行动已经被孝谦上皇所拘束;二是淳仁天皇放弃了藤原仲麻吕,寻求与孝谦上皇和解的可能性(藤原仲麻吕无法将淳仁天皇拉进自己的阵营,不得己只能企图拥立盐烧王为新天皇)。
叛乱爆发后的第二个月,孝谦上皇的军队包围了淳仁天皇居住的中宫院,以“与藤原仲麻吕关系紧密”为理由宣告废除淳仁天皇,以亲王的待遇放逐到
淡路国。但是,跟随淳仁天皇到淡路的官员也有很多,在
平城京(
奈良)也有希望淳仁天皇复辟的势力。感到政治
危机感的孝谦上皇,于第二年的765年(
天平神护元年)2月命令淡路国的国守佐伯助等人强化对淳仁天皇的警戒。这一年的10月,淳仁天皇企图逃跑,被捕后于第二日在院中去世。正式公布的死因是病故,但实际上逃跑时被加害的可能性很大。
1870年(
明治3年)淡路废帝与
弘文天皇(大友皇子)、仲恭天皇一起被
明治天皇追封为天皇。“淳仁天皇”之名由此而来。1873年(明治5年),淳仁天皇与同样死于流放地的崇德天皇一起被合祀于白峰神宫。
藤原仲麻吕扶持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大炊王(淳仁天皇)继位后,藤原仲麻吕专横朝政,盛极一时。淳仁天皇夹在孝谦上皇和藤原仲麻吕之间,实际上无太多实权。孝谦上皇难以宽忍藤原仲麻吕的专横,极力争取反对藤原仲麻吕的各种社会势力与之抗衡。当时遭藤原仲麻吕政权排斥的寺院势力,即是孝谦上皇积极争取的目标之一。孝谦上皇与道镜一拍即合,并非由于道镜个人的魅力,其实是孝谦上皇急欲同
佛教寺院势力相结合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