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
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
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主要涉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属于顶叶功能)。
本体感觉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肌肉、
肌腱、韧带及关节的位置感觉、运动感觉、负重感觉;二级:前庭的
平衡感觉和
小脑的
运动协调感觉;三级:
大脑皮质综合运动感觉。
骨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一级缺失,
运动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一级、二级缺失;
神经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三级缺失。
根据运动功能再获得的固有规律:感觉输入(外力协助)→本体感觉输入(无外力协助)→ 运动模式标准固定 →多次或超量标准重复运动 →在大脑皮质建立运动功能区→ 运动功能再获得。我们可以得知:没有本体感觉输入,就没有运动功能再获得。
1.意识性本体感觉
传导通路 由3级
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
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
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
内侧部进入脊髓
后索,分为长的
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
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
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
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
延髓的
薄束核和
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
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呈前后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
锥体束的背方,再转折向上,称
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的前缘,在
中脑被盖则居
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
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
神经元的
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
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
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
中央前回。此通路若在不同部位(脊髓或脑干)损伤,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
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传导通路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部分,为传入
小脑的本体感觉,由两级
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
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
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C8~L2的
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侧素组成
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
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
脊髓小脑前束,经
小脑上脚止于旧
小脑皮质。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
胞体在颈膨大部第VI、VII层和
延髓的
楔束副核,这两处
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归
小脑皮质。
三级管理是指视觉+
中枢神经系统,是高级管理。没有视觉的参与,本体感觉的输入会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