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桥
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
海珠桥(Haizhu Bridge)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越秀区的跨江通道,横跨珠江水系上,是广州最早的中轴线组成之一、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1963年版的“羊城八景”之一、市区南北交通要道。
历史沿革
1929年(民国十八年)12月1日,海珠桥动工。
1933年2月15日,海珠桥建成通车,是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时称“珠江大铁桥”。大桥落成通车,桥长180米,宽18.3米,为简支拱形下承钢桁架梁。以其临近“海珠石”改名为“海珠桥”,为当时广州市区唯一一座跨过珠江的桥梁,旧海珠桥为开合式桥梁,方便船只通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成时海珠桥的落款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
1938年,侵华日军派遣飞机轰炸广州,将海珠桥桥体开合器震坏。日军侵占广州后,盗走海珠桥桥上的整套设备。从此,海珠桥中跨桥面开合部分始终无法修复,大船难于通过,只能停泊在黄埔码头。后虽经修建,中段桥面开合部分已无法复原。
1949年10月14日下午,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之际,国民党用近百箱炸药将海珠桥炸毁,中孔钢梁沉没,南北大梁折断,桥墩炸飞,断铁碎钢和水泥砖块四散横飞,造成400多名市民死伤,100多艘民船沉没,数百间房屋震毁。
1950年3月25日,广州市政府开始重建海珠桥,由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员卓观培带领有关技术人员修复。11月,海珠桥修复并通车,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重建后的海珠桥桥面不能开合,桥上来回设有三线行车,两边亦设有行人路及自行车道,外观与原桥大致相若。
1963年,海珠桥以“珠海丹心”的名义入选“羊城八景”。
1974年12月, 海珠桥在原桥两侧动工加建一座宽11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使新旧桥既独立又连体。在原桥两侧加宽各11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桥跨与原桥一致组合成一新的桥面体系。现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
1988年,海珠桥上的自行车潮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桥在原桥上进行加固、维修。工程采用自锚式吊索方案,将中孔恒载转嫁到吊索上,原桥变为三孔连续自锚式悬索吊桥。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大修工程拉开序幕,工期18个月。4月,海珠桥除两边人行道以外的桥面被拆除。
2013年1月,主桥钢结构维修完成后,海珠桥开始了引桥的维修。6月,海珠桥引桥吊装成功后,整个引桥的维修完成。9月1日,海珠桥的主桥和引桥开放。
2019年8月3日至9月5日,海珠桥全段禁止车辆通行,进行全封闭施工。
桥梁位置
海珠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城区中心,跨越珠江,呈南北走向,北接越秀区的起义路(一德路),南接海珠区的江南大道,处在解放大桥与江湾大桥之间,曾是连接广州河南河北的唯一通道。
桥梁结构
建筑结构
海珠桥分为主桥、北引桥、南引桥。
原海珠桥为3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南北两跨对称布置;重建后的正桥桥面不能开合,两侧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扩建后的海珠桥,桥跨与原桥一致。
原主桥纵坡为5段折线形坡,中跨段为平坡,中跨与边跨、边跨与引桥过渡位置设变坡点纵坡长度短,线形不平顺。加固设计时,对主桥纵坡线形进行优化,以中跨跨中为顶点,设5%的对称纵坡,设半径500米竖曲线,主桥与引桥间不设变坡点,仅在两侧引桥上设变坡点,使纵坡长度满足要求,改善桥上行车舒适性。
海珠桥钢梁是一座铆接式钢桁梁结构,孔群繁多是其杆件的主要特点,钢梁主桁弦杆与主桁腹杆均采用插人式节点连接形式。主引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靠近主桥第一、二跨为钢筋混凝土变高度简支T梁,其它跨为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板。加固后的海珠区跨度与主钢桥一致。边桥主桥为双悬臂带挂梁变截面预应力箱梁结构,东西两幅,单向行车。边桥北引桥为7孔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南引桥为6孔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
设计参数
原海珠桥全长355米,主桥长182.9米,设计荷载为2列100千牛汽车。重建后的正桥长182.9米,桥面宽3车道扩建后海珠桥,在原桥两侧各增加宽7.83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桥宽达37.56米。
海珠桥主桥跨径为(67.79+49.10+67.79=184.68)米,重1298吨;桥梁承载力从原来只能承受15吨汽车通过,提高至可承受20吨汽车通过;主桥通航净高由原来的8.4米拾高至8.7米;跨滨江路和沿江路的引桥通车净空均提高至4.2米。
北岸跨径7.0米,南岸跨径11.2米。跨径4.6米。北引桥19孔,总长91.6米,南引桥15孔,总长82.2米。
1975年,在海珠桥桥东、西两侧各拓宽7.83米,连同原钢桥人行道合为11.24米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单幅桥面宽11.26米。跨径9.3米,单幅桥面宽8.4米。
设备设施
海珠桥的光亮工程采用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的LED灯,并可设置出平时、普通节日和重大节日的三种灯光效果。
截至2013年9月,海珠桥边桥增加了盲道。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海珠桥计划工期非常紧迫,并且根据桥位工作场地和架设方案的要求,中跨钢梁需在厂内完成整节段制作。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重点及难点:
1、由于桁梁结构连接关系复杂,连接孔群的精度控制是难点之一(包括杆件自身零件的铆接孔群和各杆件之间的连接孔群的精度控制);
2、钢梁主桁弦杆和主桁腹杆采用插人式节点连接形式,杆件的几何尺寸控制是重点;
3、受工期计划和桥位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中跨钢梁整节段制作精度及进度控制是钢梁制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4、中跨钢梁整节段制作技术复杂,难度大,同时综合制作场地及设备情况,选用适当的制作工艺极为重要,是整节段制作的难点。
1、拆除主桥桥面系和缆索悬吊结构。
2、利用提升吊架整体拆除中跨钢桁梁,并运至指定位置存放,在引桥桥面铺设边跨钢桁梁纵移滑道,安装厂房及门吊。
3、将两边跨钢桁梁整体拖拉至两岸引桥上进 行维修加固 ,采用分体式双壁钢围堰施工 ,使中墩墩位处形成无水环境,对桥墩进行检测与加固 。
4、桥墩加固后,将维修好的边跨钢桁梁沿桥纵向拖拉回原桥位处 ,安装边跨钢桁梁 ,拆除相应临时设施。
5、 利用边跨钢桁梁安装提升吊架,将新制作的中跨钢桁梁浮运到桥下,利用提升吊架将中跨钢桁梁安装到位。
6、拆除提升吊架,安装桥面板,施工桥面附属设施。
所获荣誉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2024年3月,入选广州市第二批水务遗产名录。
文化特色
海珠桥和珠江,得名都源自“海珠石”,相传,它原是处于珠江河道中的一块巨型礁石,因被江水长期冲刷,石岛表面变得非常光滑,形如明珠,因此得名。
海珠桥曾数次出现在老火花(火柴盒上的图案)上。
最早将海珠桥选作火花的是广东中国火柴厂(广东人唐定辉于1921年投资创办,厂址在广州河南)。1933年,海珠桥刚落成,该厂马上以“海珠桥”为商标,作为火花印制上火柴盒。
随后,广东澄海启昌火柴厂也以“珠江牌”作为自己产品的商标,将海珠桥作为背景,以一位划艇的时髦少女作主体设计了火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25日,广州星光火柴厂以“铁桥牌”商标,将新修复的海珠桥形象印在火花。
1957年-1958年期间,广州巧明火柴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以“广州牌”的商标,将海珠桥形象印在火花。
1965年,广州中国民航公司委托广州巧明火柴厂设计印制了一套4枚的“中国民航”宣传火花,其中一枚就是以海珠桥作为主体图案。
海珠桥南北两边,装上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题写的“海珠桥”。
海珠桥边桥设置记录着海珠桥六大历史事件的12块景观墙。
价值意义
(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也是当时唯一一座跨越珠江的大桥,它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两岸人民的生活,加快了广州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评)
海珠桥是广州市的近代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广州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海珠桥大修施工的受力特性仿真分析与监控》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20: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